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小说

唐太宗计取《兰亭集序》

来源:作者:张友堂时间:2014-10-26热度:0

                       唐太宗计取《兰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作品。登基后,唐太宗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二王的书法有楷书、行书近三百纸,草书两千纸。   
    他在闲暇时常临习二王作品,有时也和大臣魏征讨论二王书法。一次,俩人在谈论书法时,魏征說:“陛下收集的二王作品虽然众多,但遗憾的是王羲之最好的作品却没有收集到。右军活着时,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他最好的作品。”
    《兰亭集序》是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字逸少,出身东晋大家士族,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流孙绰、孙统等四十一人到会稽山修禊(古代诗人雅聚)。文人相聚,吟诗作赋,共成诗三十七首。他们把这些诗结成集子,称为“兰亭诗”。众人要求王羲之作序。那天,王羲之心情舒畅,借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兰亭集序》。整部作品一气呵成。
   《兰亭集序》写成后,王羲之觉得它是初稿,有涂抹改动之处,回家后就打算重新誊写一份。可是王羲之誊写了几十遍,自己觉得都不如原稿写得好,原稿似有神助。王羲之对《兰亭集序》的原稿十分喜爱,决定不传外人,留给自己的后世子孙。到了唐初,《兰亭集序》传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书法家、和尚智永手里。百岁高龄的智永临去世的时候,将《兰亭集序》墨迹传给了自己最喜欢的弟子辩才。
    辩才俗姓袁,是南梁司空袁昂的玄孙。他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他得到《兰亭集序》后,十分珍爱,极少示人。为确保《兰亭集序》的安全,他专门在自己居住的房间屋梁上掏了个龛,把《兰亭集序》藏在里面。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一直对《兰亭集序》不能忘怀。他悬赏重金寻取, 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仍是一无所获。
    终于有一天,一位被李世民派往民间察访《兰亭集序》的人回来报告说, 《兰亭集序》的真迹在浙江会稽永欣寺辨才和尚手中。太宗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派人快马加鞭把辩才召到京城。
    辨才和尚在接旨的瞬间就猜到皇上命他进京的目的。他在路上打定了主意,想好了对策,宁死也不交出《兰亭集序》。辩才有这样的想法不只是因为他酷爱书法,还因为他的恩师在临死时曾一再叮嘱他,千万不能让《兰亭集序》流入宫中。如果《兰亭集序》流入了宫中,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辩才来到长安,唐太宗对他很优待,令人悉心照顾。唐太宗用多种方法,从辩才那儿打探《兰亭集序》的下落。但是,辩才一口咬定说,师父智永死后,《兰亭集序》已经毁于战火之中了。
    唐太宗见辩才如此肯定,对《兰亭集序》是否还在辩才手中,也有些犹豫,他只好把辩才放了回去。但是,唐太宗并不死心,又派人到会稽多方调查,确定《兰亭集序》就在辩才手上。
    唐太宗又派人把辩才召到京城,令人对辩才再三盘问,可是辩才仍然咬定《兰亭集序》已经毁于战火之中。唐太宗尽管十分生气,但是他对八十多岁的辩才也无计可施。他清楚,如果采取过激的办法,万一辩才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不仅得不到《兰亭集序》,还会招致非议。他只好又把辩才放了回去。
    唐太宗前后把辩才召来三次,可是辩才就是不肯把《兰亭集序》交给他。
得不到《兰亭集序》的唐太宗是寝食不安、无精打采。几个亲近大臣也知道了皇上的这一心病,他们给唐太宗出主意,帮助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 
    一天,宰相房玄龄对唐太宗说,监察御史萧翼擅长书法,足智多谋,十分机灵,善于应变。如果派他前去浙江永欣寺,就一定能把《兰亭集序》拿到手。
    唐太宗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召来萧翼,问他有什么办法弄到《兰亭集序》。萧翼说:“如果我以官方的身份去取,那么肯定一无所获。不过,如果我以百姓身份前去,且带上几张右军真迹,陛下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就有把握把《兰亭集序》拿到手,献给陛下。”唐太宗答应了萧翼的条件,给了萧翼几幅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让他随机行事。
    萧翼离开了皇宫,脱下了官服,换上青色的长衫,装扮成一落魄的山东书生,带着几帖二王真迹,随着游客,几经周折,乘船到了浙江会稽。 
    萧翼在距永欣寺不远处租房住下。他每日进入永欣寺,在寺内画壁题诗。每天走过辩才和尚的房前时,他就停留一会儿,欣赏辩才住处。辩才起初对萧翼不太注意,但是几天之后,辩才就觉得这位书生非同一般游客,很有才气。于是一天,当萧翼又在他房前停留时,辩才就走近问他:“请问施主从哪里来?” 
   “山东”。  「
   “施主在本寺画壁上题的诗,格调高雅,富有境界。贫僧觉得施主才高八斗,满腹经纶,非同寻常”。
  “过奖,过奖。在下只是一介书生,四处游览。途中听人盛赞主持之名,慕名而来。今日得见主持,甚感荣幸。” 
    两人十分投缘。辩才把萧翼请入寮房,令人奉上名茶。俩人一起下棋、弹琴、谈诗论文,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直到夜幕降临,萧翼才迟迟离去。辩才送之寺外,一再邀请萧翼常来。  
    从这天起,萧翼每日必到永欣寺,和辩才谈古论今,吟诗作画。这样过了十多天,萧翼和辩才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了,俩人几乎是无话不谈。
     一天,俩人又谈起了书画。 萧翼对老和尚说:“家父很喜欢二王的书法, 收藏了不少二王的真迹。我自幼从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对二王的书法很是喜爱。现在虽然家道中落,一贫如洗,流落他乡。可是,家父留下的几幅二王真迹我却舍不得出卖,一直带在身边。”
     老和尚听到二王的真迹,立刻精神大振,他问萧翼是否携带在身。萧翼说放在住处, 次日即可拿来让老和尚鉴赏。
    第二天,萧翼带着王羲之、王献之的几幅墨宝去给老和尚看。老和尚接过墨宝仔细看了半天,才对萧翼说:“这几件东西,倒是真的,不过并不是王右军最好的作品”。萧翼说:“老和尚你真不识货。据我所知,这几件东西是现存在世的二王作品中最好的。”
    老和尚笑了笑对萧翼说:“年轻人,你太自以为是了。我比你痴长几旬, 见过的世面远比你多。别得不说,现在我收藏的一幅王羲之的帖子,就比你这几幅好多了”
    萧翼就问老和尚:“你收藏的是甚么帖?”
    老和尚回答:“《兰亭集序》”。
    萧翼一听,立刻 哈哈大笑起来。然后他说:“老和尚,你不要骗人了。我早就听家父说过,《兰亭集序》早已在兵荒马乱中烧毁了,现在哪儿还有《兰亭集序》的真迹?老和尚,你就是有,也一定是假的,你就不要骗我了。”
    听了这些话,老和尚有些被激怒了,就对萧翼说:“我的这幅是王氏门中的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下来的,绝不会有半点差错。我师父智永禅师,就是王右军的第七代孙。他在圆寂的时候,千叮万嘱后才传给我的,怎么会有假?今天天晚了。你若不信,明天来,我给你看。” 
  第二天, 萧翼如约来到了老和尚的住处。老和尚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集序》的真迹取下来给萧翼看。萧翼无话可说,就把自己带来的那几件二王作品放在老和尚那里,让老和尚比较观看。
  从此以后,老和尚就把《兰亭集序》和萧翼拿来的二王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时常打开来看看。并且,老和尚见萧翼对自己如此信任,他对萧翼也不存任何戒心了,让他自由出入自己的住房。见老和尚对萧翼如此信任,老和尚的徒弟们对萧翼也另眼相看,也都把他当作朋友看待。
     有一天, 萧翼得知老和尚到严迁家吃斋,就来到寺里。他对老和尚的徒弟们说:“我有两本书放在你们师父屋里,我要取回去看。” 这些徒弟知道萧翼一个人经常出入主持的房间,就叫他自己去取。萧翼走进屋里,大大方方地把老和尚的宝贝《兰亭集序》和自己带来的那几件墨宝包成一块,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慌不忙地拿走了。
  出了寺门, 萧翼立即奔向永安驿站,他对站长凌愬说:“我是御史萧翼,奉圣上之命来抓拿私藏珍品的辩才和尚。圣旨在此,速速带人去拿辩才和尚。”
    此时的辩才还在严迁家和主人高谈阔论。凌愬带人来到严迁家,宣读圣旨,捉拿辩才。听完了圣旨,辩才才知道那位书生是御史萧翼,《兰亭集序》已经被拿走,自己被骗了。他一下子倒在了地上,过了很长时间才醒过来。
  萧翼把《兰亭集序》交给驿站,命令快马加鞭传到京城长安。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非常高兴,升萧翼为员外郎。 
    对辩才一再欺骗自己之事,唐太宗开始很生气,打算治辩才的欺君之罪。后来他觉得自己也是用欺骗的手段拿到《兰亭集序》,如果再治辩才的罪,就太不厚道了。于是唐太宗赦辩才无罪,并赏给辩才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 
     辩才把唐太宗赏赐的东西都换成钱,把永欣寺的佛塔加建了三层。
     辩才经历了这件事,是既害怕又后悔,过了一年多就去逝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