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青岛的萝卜元宵山会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5-06热度:0

    我的父母在青岛的第一个家在平定路,距离道口路的玉皇庙也就是200米左右,玉皇庙在我们周围老百姓都叫下村庙、也就是台东大庙,后改名清溪庵,建成于元朝,属道教庙宇,它的历史远比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和四方的海云庵久远。据说:在明朝期间曾做过整体修缮。1942年1月举行清溪庵开光仪式时,曾在庙门口立了两块功德碑,一块铭刻着《重修清溪庵碑记》,另一块则记录着捐款商号和捐款人的名单。
    下村庙前有一条清水河,它发源于榉林山,河水自东向西流,最后经海泊河汇入胶州湾。玉皇庙于1941年曾经易名为清溪庵,清溪庵的内院是一个四合院天井,院内的地面是清一色的青砖铺就,再看墙体和飞檐,均是青灰色调,瓦是黑色的,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走进庙内倍感气氛森严,或多或少给人一种神秘之感。正面对着玉皇大帝厅堂的大门,西边分别为道德天尊大殿,东侧为关帝圣君大殿。殿旁的立柱上刻有楹联,三厅并立内供奉着玉帝、道德天尊和关公像。两侧分别为手持各种神器的八大金刚,两旁多为炼丹童子。大院的南面是送子观音菩萨殿和土地庙,每天前来朝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可谓烟火鼎盛,香烟袅袅。庙门外有两根高高的旗杆,上挂长条黄旗。农历正月初九是庙会,相传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庙会举办三天,这三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清溪庵,祈福求安,香火很旺,可谓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因庙会期间正值“立春”前后,民间又素有吃萝卜“咬春”的说法,逐步形成立春吃萝卜不牙痛的习俗,所以庙会上卖青红瓤萝卜的特别多,因此,萝卜就成了整个庙会上买卖最红火的商品,因卖萝卜的商贩众多,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庙会叫成“清溪庵萝卜会”了,或叫“台东镇萝卜会”。庙会上还有卖瓜果梨枣的,卖古董民间工艺品的,卖糖球和风车的,卖泥老虎和布老虎的,卖各种土特产的,卖木制刀枪剑戟的,卖花鸟鱼虫的,吹糖葫芦的,卖“卜卜噔”的,卖摔爆仗“二踢脚”的,卖燃放烟花的,卖年画剪纸民间工艺品的,商品可谓琳琅满目,让你在浓浓的年味中看的眼花缭乱。人山人海中还夹杂着“拉洋片”的,演皮影戏的,唱柳腔茂腔戏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耍龙灯踩高跷的东镇和四方都流传着一首民谣:“小孩小孩你呗(音)哭,俺给你买个小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小老虎”是用泥做成的,那“吥吥噔”可是玻璃做成的,儿时赶萝卜会,感觉始终含有一种自然民俗风情并浓浓古朴香醇,抹不掉心里总有一种盼回归的感觉。,围观的人可以说里三层外三层,数不胜数。清溪庵的庙会到萝卜会,演绎出的是最朴素不过的民俗文化。淳朴的民风,祥和社会,直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这道亮丽的风景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清溪庵的萝卜会偃旗息鼓。清溪庵于66年被毁,让那些虔诚的香客彻底断了香火。一座宏大的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建筑毁于一旦,道教文化也随之毁灭,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古老的乡俗文化恢复了生机。1990年伊始,市北区政府本着萝卜搭台,商贸唱戏的理念,开始举办了文革后的第一届萝卜会,为断档25年的萝卜会赋予了全新的主题,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剔除了封建迷信糟粕,后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品牌——元霄,让萝卜和元霄联袂唱起主角。将单纯的“萝卜会”改为“萝卜·元霄山会”。山会上荟萃了全国山南海北的各种特色小吃和名优特产,同时还增加了萝卜雕刻大赛。来自全国的雕刻高手云集萝卜·元霄山会,他们各亮绝技,大显身手。萝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家常菜,它可以生吃、熟吃、拌着吃、炸着吃、包着吃、炖着吃,同时,它还可以经过能工巧匠的厨艺之手,变成诗意萝卜,让多彩的萝卜变成一件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象二龙戏珠、鲲鹏展翅、鸳鸯戏水、骏马奔腾等,艺人的刻刀赋予萝卜新的生命,显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能不让人诗情喷发、拍案叫绝。在萝卜·元霄山会上,各种品牌的元霄更增加了喜庆吉祥的色彩。元霄,甜甜的包馅象征着团团圆圆,寓意着现今的生活甜甜蜜蜜,美美满满。在山会上买上几袋风味各异的元霄送给亲朋好友,同时也送去了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合合美美、团团圆圆。元霄的元素,寄托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将收获更加甜美的希冀。
    下村庙的消失,让一段悠久的道教文化遗失了,令人遗憾。但普通萝卜所演绎出的民俗风情文化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今天的萝卜·元霄山会,
    几年来,萝卜山会虽然几经易址,但是以萝卜为主题,传播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繁荣经济的宗旨没有变,山会的热闹程度一年更比一年增加,成为青岛市的一道亮丽的品牌!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