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屋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5-04热度:0次
1978年,也就是四十五年前,我曾经租用居住的房子,是个十平方米的小屋。那是我刚从农村插队回城在青岛工作的第6个年头,我们企业的办公室吕主任暂时借给我的一处小屋。那个小屋原来是公司的集体宿舍,后来因为人员的调整,竟然暂时空置,幸亏我的铁哥们张春慧帮忙,他在办公室工作,说了好多好多好话,让我借住了这个小屋好多年。
我结婚就是在那个小屋,在我记忆的里,房子长3米5,宽3米。室内安排紧凑的家具,双人床,大衣橱,墙上挂着的微型贝雕画,墙角的炉子。还有门前的煤池子,所有的家具都是朋友们的帮忙夜战打造的,还有在房屋东墙打开透气的一个小东窗,这一切,都永远是珍藏在我心里的水晶石。
老屋坐东朝西,每天下午屋里晒满了太阳,但是小屋由于紧挨院子的公共厕所,房子很潮湿,贴厕所的墙每天都湿漉漉的出水,我就用塑料纸钉在墙上,只要晴天,每天都要晒铺盖。但是在那个年代,能借到那样的房子,也是我感恩了几十年,一直念念不忘春晖兄弟和吕主任的恩德。也许,这也是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和动力之一吧!
老屋的小院一共有二十多户人家,每间都是十平方左右的面积,院子中间有个公用水龙,每天定时的有人开关水龙。电费也是全院一个公用电表,每家设分户表,每月的水电费由各家各户轮流看表收取。
简陋的小屋,简易的家具把本来就很小的房屋空间挤的满满的。一个大衣柜,双人床,一张写字台,还有二个简易沙发,一张饭桌紧贴门口,我的老同学崔代君送给我他们无线电二厂出的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是我们新居的唯一一件家用电器。
别看这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他给我们的新婚的生活平添了很多快乐。直到后来他从厂里帮我购买了一台试制的9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的文艺生活才增添了新内容。清晨,我们忙碌着早饭的时候,耳边传来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晚上来家还没有等吃晚饭,邻居的许多大娘、大爷、兄弟姐妹都聚集在我们的小屋,面对小小九寸的荧屏,看电视节目。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欢乐与幸福充斥着小屋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邻里关系也是那样的温馨。
1979年,我们的儿子出世了,屋内的空间更加窄小。随着孩子的蹒跚学步,活动的空间由室内转向了室外。邻居的大爷大娘经常的抱着我的儿子逗趣,只有在夜晚时,孩子甜甜地睡了,幽暗的灯光使小屋又呈现出往日的温馨和宁静。
虽然小屋狭窄,但是充满欢乐,尤其是购物和出游特别方便,在哪个计划经济的年代,肉都是紧俏物资,需要凭票供应,但是距离我们只有200米左右的市场三路回族肉店的曹师傅和小王却经常照顾我们。每月可以去买2斤牛羊肉。再往前走,菜市楼。百货店,果品店,小商品市场密集林立,我们小院对面的青岛电影院经常演出各种新片,后面的友协影剧院经常有招待票,记得那时的招待票是文化局工作的毕老师赠给的,他就在李村路住,经常来我们的小屋坐坐。可惜他早已经故去了。但是他的笑容和幽默的话语至今还在耳畔回响。
我们在这里居住,邻居的关系相处的都非常好。碰到下雨了,如果晒在院子里的衣服家里没人,也不用担心,邻居大娘早给你收起来,并且帮助你折叠的整整齐齐。冬天下雪的日子,院子里总会堆砌了雪人,小路石板被打扫的干干静静。整个小院像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的氛围里,使我至今还在怀念那些好人,哪个时光。
1981年9月,我们企业分房,在西镇分给我一处14平米的小屋,我真的搬出了这租借的小屋,难舍难分的感觉,难以忘怀的亲情。使我经常的前去看看,回顾一下那温馨的时代。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小屋的周边地区都已经坼迁改造,到处是高楼大厦,可是我曾经借住的小屋,破旧的小院还在屹立,只是院子里的老人都没有了。原来曾经存在的温馨,我也感受不到了。只有在我的心中,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难以忘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