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看电影的时光
来源:作者:文山平时间:2013-05-04热度:0次
在电视,网络,手机等传媒几乎普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生活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曾经风靡一时曾经引起众多群众朝拜式的电影艺术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页。然而在那个物质精神贫乏的时代,作为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人不会不记忆起电影艺术给予人们的精神的温暖。
稍有记忆的人们也许都会记得在八十年代应该是电影艺术的天下,时值改革开放初期,文艺上也迎来了一个逐渐繁荣的春天,十年文革桎梏的打破,使得文学艺术渐渐繁荣起来,文艺“解冻”时期,人们的思想也日渐活跃,首先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的当之无愧应该是电影艺术的普及。
在一个县城一个乡镇一个村子还没有一台电视机的时代,倘若能够看上一场电影也许就是在贫乏的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人们的精神上的最高希求。过去每到大队上(过去的称谓)上映一场电影的时候,在上映的前几天也许就有小道消息开始在人们口耳间互相传播,于是在人们眉飞色舞的言谈中,那些八九岁,或者十来岁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就会高兴地一蹦五尺高,他们会像风一样的把这个喜讯传遍大队的各个村落,然后他们会在放学后的黄昏时分,扔下书包,跑到巷道里,大声吆喝:“要看电影了,要看电影了!”孩子们响亮的吆喝声带着那一种浓浓的喜悦和幸福让听到的人们心里也是乐开了花的样子,虽然孩子们频繁的吆喝声有点聒噪,有点烦耳,但谁也没有觉得那种吆喝声惹人讨厌。
就像过年能够穿上新衣服,吃上白馒头,啃上肉骨头一样的喜悦一样,孩子们,大人们能够看上一场电影简直就是一次打牙祭,大饱眼福的事情,谁能不高兴。也许人们的幸福感和喜悦感最强烈的时候是看电影前的那一种期盼的心态,因为每当这一喜讯到来时,人们干活的劲头似乎都比平时任何什么时候都要好,孩子们也显得比任何时候都听话,干什么事情都踊跃。因为他们最害怕的是大人们的一句“不好好学习,后天就不要看电影了。”大人们拿这一句话来教育孩子似乎比什么都灵,大人们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于是每到放映电影的时候,就拿这一句话来要挟,逼得孩子们变得十分的乖巧伶俐。而那些急于要做点事情的大人们,又总是说:“后天要看电影,我得加点班把这一点活儿干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看电影而进行,这在那个时候还真不亚于一场盛大的节日。
熬着,盼着,也许孩子们的梦里都是看电影的事情,这一天于是终于盼来了。你看,当黄昏时分到来了的时候,当那放映员刚刚到来,当银幕还没有挂上的时候,孩子们就像众星捧月般的把放映员围在中间,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惹得放映员不耐烦的时候,会痛呵一声,于是孩子们又像鸟儿一样的四散开去。于是大家忙着占座位,有搬来自家的长凳的,有搬来小凳子的,也有搬了几个砖的,木头块块的,于是围着那银幕仰着头看。但是电影也不急着开演,大队上派几个人负责管着机器,先让放映员吃好晚饭。这个时段,你看,电影场地里就是一片热闹:人们你来的,我往的,大人吆喝孩子的,孩子喊着大人的,其中也有见缝插针卖点小吃的小贩的吆喝声,真是熙熙攘攘,热闹至极了。在电影还没有开映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是黑压压一片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之多,简直让人怀疑“这村子里怎么有这么多人?”不用问,孝顺的女儿们会把自己的爹娘请来观看的,亲戚距离近的会把自己的姑舅表叔什么的也请来观看的,当然更少不了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邻村的兄弟朋友们来观赏的。你看,在那个时候看个电影简直要比过节日还要热闹了。
放电影的似乎就是一声命令,当放映员熟练地打开机子,当那一束灯光投射到银幕上的时候,所有的喧哗声就像潮水一般的“哗的”退潮了,四周分外安静。而当字幕上那期待已久的电影的名字显示出来时,观众场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掌声,或者是人们的叫好声,间或有几声刺耳的口哨声。这显然是人们激动地情绪的爆发,也没有人去维持或者制止,因为期待已久的情绪大家彼此都有,不过有的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的人控制不住才有那样的出格的举动。而当片子正式开演的时候,骚动的人们就乖乖的安静下来。这时大家就沉浸在影片的播放之中了。假如这时候你环视四周,几乎能大吃一惊,你看,到处都是人,黑压压一片,有的人坐在一人高的土墙上,有的坐在树上,还有的人站在旁边高高的粪堆上,更有趣的:有的人把小孩架在脖子上,有的人钻在麦秸堆里,还有的趴在窑背上看。真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啊!
而每当电影结束的时候,人们就会又大声吆喝着孩子,吆喝着爹娘,吆喝着兄弟姐妹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电影场,而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嘴里还喋喋不休的谈论着,品评着影片的人物,精彩的情节,仿佛那一场精彩的演出还没有结束。人们仍然在心里头回味着,回味着……
现在每当想起八十年代的那一幕幕,我至今仍然是一片激动,是啊,在人们精神贫乏的年代,有上那么一场电影对于人们是多么的解渴啊!现在细细想来,八十年代的人们不仅仅是对于电影的渴求那么强烈,对于知识的渴求也同样如此。在现代通讯,传媒发达的时代,不知道是人们接触的信息饱和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人们的精神渴求似乎远远地赶不上那个时代,就连读书的自觉风气也远远的不如,除了功利性的读书,那一种自觉地广博的读书的风气,那一种如饥似渴般的精神追求,精神信仰什么时候能够重现呢?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