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那一段悲壮的青春岁月

来源:作者:随云小绪时间:2013-04-29热度:0


    1939年6月的一天,山西芮城陌南镇外黄河滩上,一场空前规模的激烈厮杀正在进行。这是国民党一七七师的新兵团1000余名小战士,不幸被敌人截住,正和2000多名鬼子进行着殊死的战斗,鲜红的血液浸透了沙滩。古老浑浊的黄河滩上,战士的杀声震天动地的,就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嗷嗷叫着。到处是乒乒乓乓的拼刺刀声,到处是被撕咬的日军鬼哭狼嚎声,冷兵器时代的贴身血腥搏杀在现代的今天重演。新兵的刺杀技术显然不如对方,于是干脆扔掉枪支抱住敌人连抓带咬带剜带踢,生死关头真是浑身解数都用上了——有的鬼子耳朵被咬掉了,有的鬼子眼睛被抠瞎了,有的直取命根……一时间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血是热的,刀是冷的,生命是鲜活的,河滩上遍布的横尸是冰冷的。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枪声已经停止,硝烟渐渐平息。一场恶战后,寡不敌众且缺少战斗经验的新兵团,剩下的800多人被密密麻麻蝗虫般的鬼子团团围住,逼到黄河岸边180多米高的马家崖上。
    800多名稚气未脱的小战士屹立在悬崖之巅,在金色余晖里,他们衣衫褴褛、遍体鳞伤、筋疲力尽、满身血污,有断腿的,折掉胳膊的,有眼睛失明的;身后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面前是密密麻麻、张牙舞爪的鬼子;放眼望去,东、西、南、北重峦迭嶂,云雾飘渺处有他们日夜思念的家乡,日夜牵挂他们的爹娘。毕竟,这还是一群孩子,一个小战士抽抽嗒嗒地哭起来,手背一抹,泥血混合成了满脸花。旁边只剩一只胳膊的士兵瞥了他一眼;“哭啥呢,脑袋掉了碗大的疤,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陕西兵对众人喊道:“弟兄们!仗打到这份上,好歹也消灭了不少鬼子,够本啦!咱们起过誓的,至死不向鬼子投降!”说着面朝西北磕了三个响头:“爹、娘,儿走了!”一转身毫不犹豫跃下百米悬崖。永别了!爹、娘、乡亲!原谅我这个不孝儿吧!800名战士同时伏下下身子,朝着家乡的方向,流着热泪三叩首,向爹娘、向亲人、向活着的战友做最后的诀别。“宁跳黄河死,不当亡国奴!”800多名冷娃齐声怒吼,声震云霄,在日本鬼子不知所措、目瞪口呆中,战士们毅然决然走向悬崖,在壮丽的暮色余晖中,化作片片火红的云彩,向黄河母亲的怀抱中飞去,这一刻残阳如血,迸发出万道霞光。
    一位年仅16岁的旗手大声喊道:“弟兄们先走一步,我随后就到!”手中紧攥的军旗已经是破烂不堪,在晚风中却依旧傲然呼啦啦的飘着。他用秦腔高声大唱:“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生死!”惊呆的鬼子,不知他唱什么,一名鬼子想上前活捉他,不料被这位年轻的旗手用旗杆戳了个透心凉,两个人抱着一起滚下了山崖。当年,亲眼目睹这一幕的一位老人说,从黄河里打捞上来时,两个人还紧紧的拧在一起。
    三天后,时任总司令的孙蔚如将军,在黄河滩召开了公祭大会。将军面向黄河脱下军帽,双手擎起,然后肃然下跪,跪在怀抱800多战士亡灵的母亲河边,跪在养育我民族的黄土上。他的身后,是整齐的军人,是上万名不分老幼的晋南百姓。灵棚前,祭祀的雪白纸钱漫天飞舞,像一场欲哭无泪的大雪。
   “树棠(将军的字)之膝,上拜社稷,下拜高堂。今为死难弟兄下脆,皆因弟兄们以身殉国,捍卫了我炎黄子孙之尊严,申张了我中华民族之气节,张扬了我中国军人之忠勇:此情令天地动容,神灵泣泪,树棠岂敢不拜?”
   “弟兄们,安息吧,树棠对黄河盟誓:此仇不报,树棠当引颈自戮,以谢国人!”黄河如泣如诉,谛听着将军的吟哦。说毕将军泪流满面,然后走到百姓前,向父老乡亲脱帽鞠躬行礼。
    这些被称为“陕西冷娃”的士兵,准确说还是一群16至18岁的孩子,他们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参军都还不满三个月,隶属杨虎城将军嫡系参加过西安事变的十七路军。他们都亲眼看到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一个个都身负着国恨家仇,在爹娘、乡亲的支持和牵挂中参了军,发誓要赶走日寇,替死难的亲人和乡亲们报仇。十七路军几乎可以说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国民党部队。在国民党的部队中,没有那一支部队的共产党组织像在十七路军中一样健全,党员数量如此之多,甚至包括很多高级将领都是共产党员。使这支形式上由国民党政府供给的部队,变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类似八路军的武装力量。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因此,在以共产党教官为骨干的政治教育下,这群“陕西冷娃”的思想觉悟都很高。
    陕西青年被称为“冷娃”的意思是性子刚硬,不怕死。在抗战初期,就是这些“陕西冷娃”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乡的钢铁长城。
    这是一段并不为大多数人知道的惨烈历史,这是我正在读的《被遗忘的陕军》一书中“中条山保卫战”里一段真实的故事。
    中条山战役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直鲜为人知。一方面因为参战部队是“西安事变”的杨虎城部队,一直被蒋介石压制不予重视;另一方面,人们关注的是数十万上百万军队参加的会战,而三万关中子弟浴血奋战的中条山战役就这样湮没在漫漫历史尘烟中。
    直到2005年纪念抗战60周年之际,这段历史才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由“纪实小说”到新闻报道,引起了一些人们的关注;2008年10月,晋秦两地在芮城县陌南镇圣天湖景区内,举行了纪念八百壮士勇跳黄河的纪念碑奠基仪式;2011年清明节前夕,为纪念“八百壮跳黄河”的纪念碑正式落成。这段被历史湮没的震撼心魄、苍凉悲壮的一幕正式走进了官方的正史,尘封已久的抗战故事也慢慢浮现在世人眼前。
    七十多年过去了,血腥淡去,杀声渐远,只有黄河水亘古不变静静的流淌,浑厚深沉蜿蜒向东。历史的狼烟已经远去,但历史留给我们的痛却不能忘记,那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鲜活面容,风华正茂、青春焕发。你听:出征的号角已经吹响!年轻的战士们整装待发,豪情满怀,热血满腔,敢与雷霆碰杯,同日月争光,出征的铁血誓言振聋发聩:“赶走倭寇,保卫家乡!”……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我与茂腔

下一篇: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