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级高官印象
来源:作者:陈金凤时间:2013-04-27热度:0次
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还有人说和高官们在一起,“深不得,浅不得”。由于工作的关系, 我在职期间先后采访报道过省、部级高官一、二十人次,他们平易近人、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听口音我们是老乡呢! 我是阜宁人。你老家是什么地方的?大胆地拍,别紧张。”朱训部长敢认我这个小老乡,让初出茅庐的我茅塞顿开,信心倍增。
那是发生在1983年4月中旬的事。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的朱训,亲赴陕北煤田会战一线调研指导工作。笔者作为指挥部秘书负责全程摄影采访报道工作。记得当天早晨9时许,朱训副部长在秘书徐绍史陪同下,驱车准时赶到神木大柳塔与指挥部领导们汇合。
仲春的陕北,寒气逼人。初升的太阳缓缓地爬上黄土高坡后,发出耀眼的光茫。朱训部长一行踏着地上的晨霜,全身心地投入野外踏勘调研工作。说真的,当时让我当个随行文字记者是能胜任的,好歹己在大报小报发过“一萝框豆腐干”文章;但要拍照片,尤其是要给部级高官、中央委员拍照片,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心里头不免“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更为难办的是,朱训部长大多背着强光“说事”,加之当时用的照相机亦是临时借来的一台“傻瓜相机”,人的技术因素无法有效介入。面对现实,我深知必须和部长沟通,否则无法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于是,笔者斗胆走向朱训部长:
“部长,我第一次用这“傻瓜相机”拍照片,你又背着光……”我斗胆向部长诉说着自已的想法。
“听口音我们是老乡呢! 我是阜宁人。你老家是什么地方的?”没等我说完,朱部长就肯切地说:“大胆地拍,别紧张。”朱训部长敢认我这个小老乡,紧张心理立即烟消云散,信心倍增。同时,部长也迅速侧过身来继续说事。一缕阳光正好从45度角的位置照射在他的脸上、身上,层次十分丰富,轮廓非常分明。我立即抓紧时机,“咔嚓咔嚓”地按下快门!第二天,《榆林报》即在—版显著位置报道了“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朱训同志来榆林检查地质工作时,和省第八地质队的负责同志一起,研究陕北煤田地质资料”的图片新闻。随后,我又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本影集,并请时任指挥部劳人科科长的闫喜洲同志题写了《黄土地纪行—朱训部长陕北视察掠影》几个十分工整的美术字,由指挥部领导亲送朱训部长。
“朱部长说陈秘书的照片拍得不错”!“小陈和朱部长还是老乡呢”……
其实,当时我的摄影技术仅仅是“入门级”,压根算不上“不错”,部长是鼓励咱呢!打那以后,我自加压力,拜内行为师。一有空就到实验室请刘克英工程师教照片拍摄及冲印技术,使摄影技术日渐长进。尤其是1986年6月调《陕西地质报》编辑部工作后,便由“业余”转为“专业”,只要朱部长光临,我都陪同左右,几乎无一缺席。朱训部长调任全国政协秘书长后几次来陕,我亦应邀进行过采访报道。
“陈记者一路陪同几天, 总是给我们拍照片太辛苦了。”孙文盛副部长在陕、宁交界处对局接待组负责人说:“你让谁来给我和陈记者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吧!”
2000年4月下旬,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的孙文盛利用来陕西参加《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战略研究》报告评审会议的间隙, 西去“千古干县”乾县,东到渭北旱塬富平县, 北上延安、榆林,深入调研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情况。笔者作为文字、摄影记者奉命随行采访,受益颇深。
在陕期间,孙文盛副部长对延安宝塔山滑坡治理现场调研考察用时最长。他说,延安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延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牺牲。巍巍宝塔山,是革命的像征;滚滚延诃水,萦牵着亿万人民的心。今天,我们漫步在宝塔山平台上,无时不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敬仰的革命象征遭受地质灾害威袭而感到惘然若失。宝塔山一旦发生较大的滑坡,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他明确指示陕西地矿厅(局)要全力以赴,做好宝塔山的滑坡治理工作,让巍巍宝塔永远屹立在宝塔山上。
根据事先安排,记者在部长考察宝塔山滑坡时,除拍好相关新闻照片外,还要拍摄一张部长一行和陪同人员在延安宝塔前的合影照片。在部长考察告一段落后,记者就抽身去寻找最佳拍摄位置……
谁知记者刚离开不久,穿着整齐的某地质队工程技术人员,却意外地来到部长考察现场。
……
“陈金凤呢?!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你们都楞着干啥?还不快去找啊!”
现场大呼小叫,乱作一团,……
等人找到记者后,“现场滑坡治理”已告结束。记者掂着照相机强作镇静地向部长报告:“孙部长,合影位置己找好,请您前往。”孙文盛副部长立即点头赞许,并和陪同人员—起来到指定地点合影留念。
俗话说得好:“人倒霉了喝凉水也塞牙逢”。“私自寻点、漏拍照片”的问题发生后,不少人断定记者这下子肯定“完了!”该“滚蛋了”!就连给记者开车的小车司机也颐指气使地发号司令:“你还上我车干啥?座后面的大面包车回家去!”说着便抓起我心爱的尼康F5高档摄影包仍出窗外,记者也随之被推到车下……
“陈记者一路陪同几天,实在太辛苦了。”孙文盛副部长弯腰捡起砸在他脚前的尼康F5高档摄影包,轻轻拍去包上的泥土,并紧紧地握着记者的手认真地对厅(局)接待组的同志说“你们谁来给我和陈记者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吧!”
恭教不如从命。记者憋着满肚子委屈,顺从地站在部长身边,手拉手地让人拍下数张笑容满面的合影照片。
“好俺哥唉!这次全看你了啊!”第二天下午,那位“仍包”、“推人”的势利小车司机哭伤着脸跑到记者办公室“赔情道歉”来了:“放老弟一码吧,否则俺在局里就干不成了!”……
原来,。孙文盛副部长在陕、宁边界刻意和我合影道别,与记者发生“私自寻点、漏拍照片”问题后遭受的种种非议形成强烈反差。虽记者坦然面对,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沉默。但接待组连夜却对“缺德”司机及相关人员进行了严厉的“帮教”。因之才上演了缺德司机上门“哭诉谢罪”的闹剧!
“你以后少为虎作张!”记者对如此“恶人软骨头”实在看不起:“领导那儿我去说,你开好你的车就行了!”
“谢俺陈哥了!谢俺陈哥了!”从远去的脚步声判断人己经下楼,但仍隐隐约约地听到他那语无伦次、喋喋不休的道歉声……
不知是因为受“帮教”刺激太重,还是过于“伤德”遭报应, 事发不久突患胰腺癌,四十几岁即离开人世!
三、“陈记者让我长高了!”寿嘉华副部长看着刚刚冲印出来的照片高兴地对接待组负责同志说:“陈记者照相技术好,以后部里开会请他去帮忙!”
和省、部高官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愉快的。他们虽然日理万机,但在一线职工和工作人员面前还是非常超脱、比较随和的,很少装腔作势、摆架子。其中, 寿嘉华副部长善于沟通、为人谦和的作风给笔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记者在接待采访活动中发现,寿嘉华副部长很少参加集体合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记者曾在一个方便的场合与她进行过一次卓有成效的沟通:
“寿部长,你为啥总不乐意和我们领导合影呢?”记者试探着问:“在外省是不是也这样呢?”
“哈哈哈,陈记者善于观察,”寿嘉华副部长风趣地说:“我先天不足,对不起观众啊!要是能再长十公分就好了!”
“解决这问题我有办法。”我十分自信地说:“在照片上让你长二十公分都可以。”
“真的?”寿嘉华副部长好奇地地问:“你有什么高招?说给我听听。”
于是,我从“近大远小”这个最简单的原理谈起,建议她每次列队照相时稍为向前移动半步,然后记者照相时再稍为下蹲成马步,那么你就长高十公分二十公分啦!
“那好。咱们下午到法门寺参观时就试它一试!”到扶风县法门寺后,第一个“节目”就是宾主一起合影留念,表明“到此一游!”按照事先约定,记者破例喊口令:“请注意,一、二----,”当我从取景框中请楚地看到寿部长笑睐眯地向前移动半步后,我立即下蹲成马步,并高兴地喊出“三”!立即“咔嚓!咔嚓”连续按动快门,摄下这颇有创意的精彩瞬间。晚上回到西安后,我到照相馆把照片冲印出来。啊!真精彩、太漂亮了,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天一早,记者把照片送交寿部长……
“陈记者让我长高了!”寿嘉华副部长看着刚刚冲印出来的照片高兴地对接待组负责同志说:“陈记者照相技术好,以后部里开会请他去帮忙!”接待组负责同志风趣地说:“寿部长,我们陕西局只有一个陈金凤,如果有俩,我们就无私地给你奉献一个!……”
一年深秋,记者陪同寿嘉华副部长从汉中调研考察返回西安途中,途经张良庙。参观完毕后,寿嘉华副部长兴致勃勃地给随行人员小薛说:“陈记者一路总给咱们拍照片,从未有人给陈记者拍过。现在你给我们俩拍张合影吧!”小薛立即应允。当我们站到一起时,寿嘉华副部长指着坑凹不平的庄稼地悄悄地对我笑着说:“你站到那,我站在这……”
大部长,小记者,就这样无拘无束地和谐相处了十多年。目前,记者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一想起和大部长们相处的日子,总觉得他们都不像是部级高官,倒像是一个个知人善任的兄弟姐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