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路上
来源:作者:喻红时间:2013-04-12热度:0次
之一:瞬间的永恒之美
有幸参加《南国早报》组织的“拍摄爱心照片”活动,走进了隆林县长发乡新华村。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是广西仅有的2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和百色市12个县(区)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隆林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库”的县份。199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是广西仅有的2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和百色市12个县(区)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广西28个国定贫困县之一;是电站库区,“九五”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和平班水电站就在隆林境内建设。
我们隆林小分队所到的是长发乡新华村。这是一个偏苗族聚集的小山村。Hmong人是苗族最大的支系,而偏苗又是Hmong人一个较大的支系,“偏苗”是当地其他民族对 Hmong人支系Hmoob suav的称呼,这个支系的苗族在云南、贵州以及国外都有,但不称为“偏苗”,而是称“汉苗”。实际上,不管是称为“偏苗”、“汉苗”还是“Hmoob suav”都与此支系苗族的自称不符合,此支系的苗族自称为“Hmoob dag”。
当我见到那些在周末了还在校园里静静等待我们到来的孩子们时,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辛酸。高兴的是我能用一技之长为他们做些什么,辛酸的是 照相二字,在五十颗翘盼的幼小心灵中是模糊的,遥远的。
照相,对城市里许多孩子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这些山村的孩子,十一二岁了,还没有照过一张相片,也没有见过照相机,更别说见过照相机中的自己了。
当我举着相机为他们拍下一张张相片,再回放给他们看,他们的笑脸,瞬时融化了我。我问他们高兴不高兴开心不开心?他们大声欢呼:高兴、开心时,我内心里雷鸣一般环绕着的声音久久不息。我不知自己能带给他们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们带给我的震动,会贯穿在我今后的行走中。
大山,把新华村挡在了一个固定的空间。这里穷山恶水,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一条简易的盘山路,沿着山腰盘旋延伸。一百多人的小山村,只有一些留守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到山外打个去了。打工,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一些变化,更多的人了知道外面的世界。二层砖瓦小楼渐渐替代竹木小屋,算是小山村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我们来的前一天,这片山村的天空给他们带来了一场及时雨,干枯的梯田里有润泽万物的水。山缝缝巴掌大的泥土里的玉米绿了,山脚下饥渴的田里有水了!我们来到山村的时候,村民们忙着插秧去了。如果赶不上这趟雨水,这季作物该荒废了。
知道我们是来为他们照相的,许多村民从田头地间赶回来,身上带着泥土,脸上带着笑容,走进了我们的镜头中。
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来了;
生病多年不出门的老汉拄着拐杖来了;
孩子们带着好奇的眼神来了。
小猪娃在村巷里旁若无人地寻食,大狗小狗赶热闹也都来了。这个山村的狗见着陌生人都不狂吠,也不呲牙咧嘴。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安静和谐的乡村!
他们人生的第一张照片,一切都是原生态的,美得那样动人心魄!
坚守在这片大石山区的人们,固守着怎样的信念,才会如此淡定地生活着?他们的根具体是什么?我弄不懂,但是我想,那一定是这个民族的魂。守住自己民族的魂,也是一种难能可贵。
我们来了,我们走了。但愿我们留给他们的那些瞬间,能在他们的心间,刻下永恒的美丽。
之二:到福吉岩旺山寨
早在一周前,中国《瑶族网》副总编辑韦胜山老师邀请我参加他组织的一个献爱心活动,说是到平果县榜圩镇福吉村一个贫困的瑶族山寨岩旺,送去上千件来自北京、福州等地捐献的爱心衣物。我没有任何思虑立马答应。献爱心,其实不是我们能献出什么,而是我们自己需要把一种情感安置,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安置我们自己的身心。
出发的前夜,睡得很不踏实,害怕散漫惯了的自己误了出发时间,对未到达的地方,内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于未知和未到达之处,我总会惆怅。因为无法想象也无法预知,诱惑的美感,支起了无穷的勇气和内心深处渴望抵达的欲望。
黎明在等待曙光,我和女儿背着行囊站在十月的街头等待第一趟公交车的到来。我们也需要一缕曙光,那缕光,在大山深处,一个叫福吉岩旺的瑶族山寨。公交车来了,明亮的车灯照亮了前方的路。早晨如期而至,美好的一天开始了。七八辆车三十多人,于2012年10月21日早晨,从南宁、大化、平果等地分赴集中地点瑶山山脚—平果县榜圩镇福吉村晚伏村,那里是我们这次行程车辆所能到达的最终点。
小村庄晚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村庄前,有连片的水田和池塘,四周都是高山,使得这一方田园有着世外桃源的韵味。经过高速路山上的飞驰,乡村二级路的颠簸,从车上下来,整个人还是如米在簸箕里被抛起的感觉,见到眼前的景色,所有的人都来了精神,人的精神,与大自然有着最直接的通联。环境可以让人萎靡不振,亦可以让人精神振奋,环境带给人不同的精神风貌。钻出车子,站在田园秀色前,舒展着身心,真是一个金不换的时刻。
各路人马汇齐。爱心物资由两匹马驮着走马帮路,先行出发。我们三十多人跟着韦胜山老师走另一条山路。开始进山了。起步就开始爬山,在我们跟前的山,是大石山区特有的峰丛石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面坎坷嶙峋,石头,尖的如石笋,薄的如刀片,每一步都是登高,倒是符合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路,不是我们脑海里所认知的路。这里所谓的路,证实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人走多了便成了路。可是这条路,并不给路奠定一条路所应有的内容,而是形成,被毁,再形成,再被毁重重复复地新生。一场大一些的雨,即能把人走多了便成了的路打回到最初的状态,人,与大自然的对抗,在这条路上重重复复上演。
山路的难行,比想象中要艰难。
路,不语,看着瑶民的脚步,一代一代坚实地行走;山,含笑,笑看一代又一代瑶民从山里走出山外,从山外回到山里。只有野草和灌木,默默地让开,把一条延伸的空间,给无数由此经过的身子让路,让路拥有一条路的形状。
在这条路上的行走不叫行走,而叫爬山。人,俯着身子,与山形成十五度角,迈出一条腿,然后拉直身子,再俯身迈出另一条腿,在不断的俯仰中,以叩拜的姿势完成行走。人类的进化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爬山,让我们回到了人类的初始状态。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叫爬山了。
俯仰着身子,才几分钟便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吃苦能磨练人的意志,只要不放弃,坚持往前走,总能到达目的地。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我们勇往直前,向着大山深处进发。
山,绵延起伏,路,崎岖蜿蜒。汗水从每个毛孔渗出,然后被山风带走。不知何时,我们对幸福的感受越来越淡,我们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却离幸福越来越远,远到对幸福毫无知觉。金秋重阳,天高云淡风轻,站在山谷,享受着风的抚慰时,幸福的感受是那样真切。原来幸福不是得到,而是践行。
目的地似乎很遥远,没有着陆点的心情有些急迫。山路顽强地伸向山丛中,起起伏伏。灰黑的山石,一堆堆,一丛丛,竹笋一般从山的身体里冒出,经过亿万年风雨的洗刷,形成美丽的石林。石林间,积攒有泥土,生长着一些树木,树木不是很高大,却充满了一种力量和精神,足够我们仰视。目光放低,能看到山的内容,目光抬高,能看到大自然里万物的精神风貌。一些石缝里,生长着玉米,那是大山里的人,与山的对话。平静的山,包容着世间万物。山,身高不言高,体厚不称厚,任凭风吹雨仍静气、安然。大山里的人正是读懂了大山,所以才会世世代代与大山相依相存吧。
看到越来越多的农作物了,看到石山上的房屋了,看到山洼处袅袅炊烟了。一个多小时爬山过程,看不到一户人家,这下,虚空的内心终于找到着陆点——这个叫做岩旺的瑶族小山寨。
说是山寨有些大,这里只住着六七户人家,散落在山蛙四周的山脚下,一户人家正在建新房,四壁已建好,正面的墙上贴着一条龙。因为不知道他们有什么避讳,所以不敢拍照。一位中年男子坐在不远处的窝棚前破篾子,棚子里有着简单的家什,窝棚旁有几洼青菜,再过去几步,乱石旁有一丛竹子,那些乱石,如果在城市里,是精美的奇石。
在寨口,瑶民大哥蒙廷生,唱起了瑶族山歌,曲调高扬,歌词大意是:跟着哥哥齐心协力盖房子。刚才还弄不明白,为什么住在大石山区的瑶民们能在这缺水少土之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为什么坚守这方土地等种种疑惑,在生长于石缝间的农作物里,在福吉岩旺这个地名里,终于在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山歌声中找到了答案。
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像久别的亲人一般问候欢迎我们:回来了!是啊,回来了!回家了! 我们素昧相识,我们从不陌生;我们是你们大山外的亲人;你们是我们大山里的亲人。
大山依然不语。阳光透过玉米的枝头,含笑。
十二岁男孩蒙炳富,一双清澈的眼睛看着我。说起在失去父亲的岁月里,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在大山里生活的故事。不难想象,在这个贫穷的大石山区,一个女人牵着一双幼儿,爬着生活这座大山,有着怎样的艰难。十六岁的哥哥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他不再读书,令人惋惜。我们带来的爱心衣物,能否筑起一道挡风的篱笆?我不知道。小男孩蒙炳富的眼神明亮,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希望和精神。
后来我才知道,前来参加这次爱心活动的还有: 尝梅村贫困瑶族户10多人;榜圩福吉贫困瑶民代表3人;瑶族孤儿文武兄妹5人;大化古文乡怀荣村瑶族贫困户代表3人。他们都那样平和,不卑不亢,我甚至以为他们都是旺岩这个山寨的人。一切都像一家人那样随意、平和,我们好象带着礼物回家看望亲人,没有任何拘束。说实在的,之前我还害怕会看到卑微、自贱,我更加害怕瑶民们会把我们当成施舍者。
在一群坚守大山的瑶族同胞面前,我想起孔老夫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是啊,仁爱之人的心多是平静的,象瑶山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牵动,以爱接人待物,像群山一样永远向山外万物张开自己的怀抱,宽容仁厚,既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成为永恒。
爱是互生的,没有谁主动,没有谁被动。我喜欢这样的爱心活动。
往回走的时候,太阳在山尖尖上。途中,遇到三位坐在路旁休息的瑶族大妈,看到我们出山,都热情地问:“回去了?再回来哦!”亲切的话语,让我想起电影里的镜头:母亲看着孩子走出家门,远远的还在门口招手,大声说:“路上小心,快去快回......”心里顿时充满了幸福的感觉。
由于内心里有了幸福感,通往山外的崎岖山路不再坎坷,而是一条希望幸福的大路。来时难行的路,一下子就走完了。下到山脚下,虽然浑身再次湿透,但是心里却有说不出的舒坦。
之三:陇汉行
这几年,我写得最满意的一篇文字是关于大化的山水奇石的《山水清音》一文,这篇将近一万字的行走的行文,在报纸上,杂志上,散文合集里,散文集里都有。许许多多读过这篇文字的读者,都非常向往大化这个山青水美石奇的神奇土地。在我的内心深处,对这一方土地,亦是魂牵梦绕。中国《瑶族网》帮我圆了这个梦,让我参加中瑶网在大化召开的2012年年会暨爱心活动。再次来到大化,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这里的山山水水那样美,这里的瑶族同袍是那样热情,使得这个冬天有了橘色温度。
红水河像一条碧绿的丝带,光洁、柔美。2012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早,那个传说中的世界末日,让这个冬天显得冷酷。不知是不是因为有爱,来到大化的第二天,气温回暖,像春天一样,阳光明媚。使得冬天的冷色调变得温热起来。全都穿着冬装出行的我们,被大化的热情烘得全都满面红光。我们的爱,与大化人的爱,象火,越烧越旺。这把火,要烧到陇汉小学。
早在几个月前,中瑶网发起了给贫困山区孩子送温暖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给那里缺衣少被的孩子送去军被。倡议一发起,全国各地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温暖的双手,把自己的一份爱心奉献出来。他们之中有收入微薄的打工仔,有生意失败的商人,有幼儿园老师,有学生、老人,有正在国外的援外人员。大家互不相识,只因了对中瑶网的信任,大家慷慨解囊,把自己的一份爱,送给大石山区的孩子们。中瑶网副总编韦胜山老师把筹集到的爱心款,购买了八十床全新的军用棉被以及文具,用两辆皮卡车运到了大化。看着码在车上整齐方正的军被,我们被一种力量牵引着。来自湖南,云南,贵州,广东等地的瑶族同胞代表以及来自广西的爱心人士代表,从各地分赴大化。是爱,让路程不再遥远;是爱,使得坎坷的路途显得通坦。是爱,让互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是爱,让我们有了陇汉行。
有爱相伴的路途,有爱温暖的冬天,在大化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燃烧。
陇汉小学坐落于大化县江南乡的一个山弄里,从县城到那里有将近三个小时的路程。大巴车只能开到山脚下的乡镇,上山的路狭窄,弯道多,大巴车上不去,到了山脚下,我们改乘小车。开车的师傅笑言:“我们上高速了,时速五公里。”那份豁达,那份淡定,只有在山区行走惯常的人才能拥有。没到过陇汉,不知道什么叫山路十八弯。车子沿着盘山公路,顺着山脚盘旋而上。盘山简易公路,象缠绕在陀螺上的软绳子,在峰丛如林的大石山里,向大山深处延伸。行驶在群山里的车子,显得那样渺小,车子里的我们,显得更是渺小。车子颠簸得厉害,犹如一艘小船航行在波浪翻滚的大海之中,车里的人,犹如一朵浪花,被抛起又落下。只有山在阳光下静默,用一种坚固的内涵给我们信心。太阳在山尖尖上时不时偷看我们一眼,含笑不语。
上到山顶,蓝天离我们是那样近。天空碧蓝碧蓝的色彩,洁白的云朵似乎伸手可及。阳光把巴芒草打扮得分外迷人。透亮的巴芒草在山风中摇曳着直插云天。此情此景,想起《天路》这首歌,心里似乎也听到了远古的呼唤。
车子盘旋而下,下到弄底,山,如五指围绕在四周,大自然象如来佛的手掌,让人顿生敬畏之心。弄底有一排楼房,一排平房与楼房成直角,周围在没有别的房屋。房子前面是一块平地,平地是操场。操场旁边是庄稼地,有成片泥土的地方不多,嶙峋的山石包围着这方小小的土地,越往上土越少,石头越多,石头散布开来,满山满岭。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陇汉小学了。
下得车来,看到学校的孩子们聚集在路口等待我们。不知他们这样站立了多久?他们心中的期盼酝酿了多久?对于献爱心,他们感悟了多少?他们用陌生的眼光看着我,看着我手中的相机,那一刻,我几乎无法按下快门。大石山交通不便,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少之又少。我们进山都那样艰难,他们出山的艰辛可想而之。可是孩子们,山外有许许多多的好人关爱着你们,他们没有多大的力量改变你们的环境,他们想用一颗有温度的心来温暖你们。他们的爱,如微弱的萤火,尽管微弱,仍然是亮光。孩子们,你们才是明亮的灯,照亮我们的心,把我们引向光明。
一份小小的礼物,一张幸福的笑脸,一双渴望的眼神,一份渴求知识的心,无不让人感动。离开家一个礼拜的孩子们,本来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一两天的,可是因了我们的到来而留在学校里。他们要亲自伸出双手,与我们的双手连接,这分情意让人怜惜。当他们拍响双手,那掌声穿越石山,直透大山深处,穿破云天,在我们的心里回荡缭绕。孩子们,我们带给你们的太少太少,你们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多得在我的心底里趟成了河。
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们,你们是盘王的后代,你们是大山的后代,努力学习吧,做一个强大的人,改变大石山区的生存状态。
我们来匆匆,去也匆匆。我们如蜻蜓点水一般,荡起涟漪就走了,那些涟漪从此后在我们心里成了牵挂,在你们呢?会是什么?我但愿没有打扰你们平静纯真的心。在2012年的冬天,让我们用爱温暖彼此。
之四: 三上江南
古往今来,最为奇妙的地名就是“江南”了。地理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三角洲,包括扬州、镇江、南京、无锡、丹阳、上海、苏州、杭州、湖州、绍兴等地方。文化上的江南范围还要广一些,包话安徽南部、苏南、浙北等地。“江南”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其现代意义起源于唐朝。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将江南道细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此后,地道的江南的中心逐渐稳定在今苏南、浙北一带,直至今天。
“江南”二字,让人有许多的联想,那些联想美好、浪漫,涟漪一般荡漾开去。说到江南,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杨柳依依,小桥流水人家;说到江南,人们会想起乾隆三下江南的甜美故事以及风景如画的大好河山;江南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
有诗曰“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独知”。我所要说的江南,与人们脑海里的江南有着异域一般的区别。江南与塞北的对比,与我所到过的江南,还真是有得一比。这个江南虽没有塞北的苍凉、粗狂,却也没有江南的雅致,柔美。这个江南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部,距离县城有66公里。江南乡属于喀斯特地貌,著名的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就在其境内。
江南乡境内有一条野性的河——红水河。红水河穿行於高山峡谷中,坡降大,河水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而得名。红水河横贯过江南乡域北部村屯,山环水,水环山。因了上游水电站的建立,现在的红水河如一匹被驯服的野马,在人类与大自然的交战中,乖顺得犹如一条碧绿的绸缎。少了野性的河流,风光旖旎,倒也有了几分江南的味道。喀斯特地貌的山,有着其独特的韵味,这里的山绵延铺开,一望无际,说这里是山的天域毫不为过。走进群山怀抱,犹如进入了山的森林,在山谷处,四面八方都是山,在山顶远望,极目处全是山尖尖。
江南乡我到过三次,也算是三上江南了。第一次是2009年跟随广西作协组织的“文化名人大化采风行”活动;第二次是参加中国瑶族网站在大化召开的2012年年会暨爱心活动;第三次则是2013年1月9日,参加“中国江南瑶山互助Q群与广西电网大化供电公司爱心活动”。这次爱心活动是走进江南乡法棠村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去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中国瑶族网副总编韦胜山老师和爱人以及隆安县幼儿园老师黄馨葵购置了一百多顶帽子,东升幼儿园园长甘丽群、邓艳新、甘爱群等老师捐赠了几十张床单、毛巾被以及一批衣物;笔者一家人也尽一点心意,为法棠村小学的孩子们准备了八十多条围巾。
上次我们到大化的时候,多日的阴雨天放晴了,久违的太阳露面了。说来也巧,这次也是这样,有一段日子没见到太阳了,南方的冬雨,冷得刺骨,室内只有三度,都市里的人大都开取暖器取暖了。出门带着雨伞的我们,在前往大化的路上发现了太阳露出的脸。太阳一直挂在天空,我们看着它升起,看着它慢慢地往山的那边落下。陪着我们一整天,直到我们踏上归途。是不是爱有着神奇的魔力,而具有了驱逐风雨之能量?我在心里暗暗称奇。
这个冬天有点冷,深山腹地里的法棠村小学的孩子们缺衣少被,有的孩子只穿着一件单衣,脚上是凉鞋,而我们穿着羽绒衣穿着保暖裤仍然被寒风吹得打哆嗦。前往法棠村小学的路,像一条长龙在群山间盘绕,有人说这也是一条天路!谁说不是呢?这是一条沿着山势硬凿出来的路。这是一条金光大道,有了这条天路,沟通的不仅仅是山里山外,如歌里唱的: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从此,山里和山外不再是不可逾越,从此,心与心可以贴得很近,那沟通的不仅仅是天堑啊!
法棠村位于群山深处,它不像其它村落在低洼处,而是处于山顶上。从远处看,所有的山都是宝塔状,上到山顶才发现,山顶另有一片天地,顺着山势,房屋高低错落,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山村,没有成片的土地,最大的一块平地,就是法棠村小学。我在村民残破的外墙上看到这样的标语:“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扫除文盲,奔小康社会!”可见,这里的瑶族同胞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望。自然条件的恶劣,村民们要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把希望寄托于明天的那份热切,在学校这片平整的土地上一览无遗。
法棠村小学是一位台湾爱心人士捐建的,学校操场的旗杆就立在上头,红旗高高飘扬在天空。这里的天空是那样蓝,云是那样白,没有污染的空气,一切都那样单纯、干净。一棵大树傲立在村口,在大石山区实属少见。冬天了,树叶已落光,树干上的青苔述说着岁月的印记。枝桠苍劲地伸向天空,我站在树旁,仰望天空,太阳在树隙间洒下,七彩的光晕晃乱了我的心,大石山上能长成这样参天的大树,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造就的。在一面墙上,我还看到这样一条标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靠近一户人家,两条狗汪汪叫着向我跑来,吓得我一下止住了脚步,不敢动弹。两位坐在天台上晒太阳的妇女看到我惊慌失措的样子,笑了,说:“不用怕,它们不咬人的。”我站在原处不敢挪动一下,半信半疑地看着向我奔来的两只狗,果然,它们围着我转了一圈,把我的气息收藏好,非常友好地看着我,眼睛里没有一丝敌意,我向后山走去,它们跟在我后面,好像我们已经成了朋友。后山是乱石岗,村民们在乱石间整理出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土地。说土地二字显得那样厚重,看着那些有泥土的地方,我想起自家阳台上的花盆。继而想到学校里的那些孩子。他们难道也要在这里生生世世吗?老实说,我喜欢这里清新的空气,喜欢这里的山,山坡上的巴芒草,喜欢山里荡漾的风,在我的生命中,这只是一个风景,我走过的无数风景中的一个。我的来,我的去与这片土地如风过无痕。可是,这里的人们则不然,这是生养他们的土地,是他们的故土,是他们的祖先是他们的后代的生息之地。
听老师们说,这里路难行,除了台湾爱心人士捐建学校,还没有其他爱心人士来过。我们是第一波给他们带来物品的人。难怪,当孩子们看到满满一皮卡车的东西时,发出“哇”的惊讶声。当他们接过帽子戴在头上时,那止不住的欢喜洋溢着阳光一样的灿烂。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心里感动得要命。看到女孩们把围巾搂在胸前,舍不得围上,我的心又酸酸的。刨除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不说,孩子们的那份欢喜深深感染了我。当我们不停地索取物质的时候,我们总是无法控制对物质的欲望,我们觉得自己的天空不够宽,自己脚下的地不够大。当我们的心装满更多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得”的喜悦。“得”的欢喜,犹如现在的过年一样乏味。小时候,哪怕是得到一张玻璃糖纸都会欢喜半天的我们,现在就算是得到一盒糖也不会开心了。孩子们的心里有一个风光旖旎的江南,而我们已经失去了“江南。”
一个小女孩说她长大了,也要象这些爱心人士一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仿佛看到了她心里的那个江南,我心里亦是升起一个江南:让爱在你心中,让世界为你转身!爱心活动,洒下的种子,会在大石山区长成一个又一个江南。江南二字不再专属于地域,在爱的路上,江南二字将赋予新的寓意,
有爱撒下的地方,处处是江南!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