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副刊:一座文化的高地
来源:作者:文山平时间:2013-04-11热度:0次
新华副刊:一座文化的高地
陕西澄城/郭军平
自打读报时起,对于各类报纸的副刊,我总是非常钟情的。
从上中等师范到参加工作,做教师;再到上高等师范学校,做教师;再到读研究生,做教师。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工作期间,在学习或者工作之余,我总爱上读书馆或者阅览室读书看报。每当我读一份报纸时,我就感觉自己沐浴在一片阳光中。读报纸我一般是浏览报纸新闻,然后就是喜欢慢慢品味报纸的副刊栏目,对于其他内容我几乎不看。这样的习惯久了,倒是培养了我的文学兴趣,因为各类报纸的副刊,除了刊载一些书画以外,大都是些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一类。在阅读“副刊”中,诗歌,让我的学会了抒情;散文,让我懂得了做人;小说,让我读到了一份趣味;杂文,让我获得一种启迪。日子久了,业余,我也会动笔写写生活感受,抒发一点点生活情怀。开始还写随笔日记,自从有了笔记本以后,工作上常常使用,日记随笔也就不写了,阅览室或者图书馆就基本上不去了,因为网上查阅资料或者观看新闻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比图书馆和阅览室不知要方便多少倍,感觉这真是网络时代的好处。
今年五月多偶然看到《新华副刊》栏目,因为是“副刊”,所以我非常感兴趣,一浏览,就看到上面有原创的诗歌,散文,杂文,小说,评论等,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报刊荟萃》,《今日聚焦》,《心灵港湾》,《文化地理》,《漫画在线》,《域外博览》,《历史故事》,《奇谈趣闻》等栏目,内容可谓非常丰富,非常精彩,简直是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副刊。对于痴迷读书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精神盛宴。回想昨日读书读报总要急急忙忙跑图书馆或者阅览室,甚至还要破费办证,而今日读书读报只要品读《新华副刊》就完全可以了。这样的惊喜,简直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让我非常兴奋。我常常喜欢随兴阅读,开始我对原创上的诗歌散文等均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因为在我心里总有一个阅读的尺度,那就是——不是精品不看,没有档次的不读。谁知读着读着,我感到《新华副刊》上面的文章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杂文等都是品位档次很高的,不是一般的网络文章,更不是有些人认为的网络文章跟不上纸质媒体文章的偏激说法。我读后,感觉上面的文章不亚于报纸杂志上面的,甚至认为这些文章有的已经超过了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后来,在搜索中,发现上面不少文章都是作者在其他报刊发表后才投上去的,足见以其文章要求之高了。于是,我每次读文章时,不再那样审视她,而是欣赏她,品味她,仔仔细细地感受她上面的文采,情韵,思想。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或在饮一杯清茗中,或在欣赏轻音乐中,沐浴在她的阳光之中,陶醉在她的时光里,从来都没有感觉到乏味,而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夏天,天气闷热,品读《新华副刊》,那一种惬意,胜过沐浴阵阵凉风,陶醉其里,我的思想也跟着飞翔起来;冬天,天气寒冷,品读《新华副刊》,胜过身边温暖的火炉,陶醉其里,我的心灵也日渐充实起来。感谢那些优美的诗歌给我以充沛的激情,给我以丰富的想象;感谢那些优美的散文给我以真诚的灵感,给我以美好的情韵;感谢那些睿智的杂文给我以惊醒,给我以深度。而那些丰富的栏目,《心灵港湾》则让我好似划着一叶小舟,轻轻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域外博览》则让我感到自己简直是漫步于异域,徜徉于异国风情里;《漫画在线》则好似滑稽的朋友给我以生活的调剂,给我以智慧的幽默,在紧张的生活之中,难得那一份惬意和轻松;《历史故事》,《奇谈趣事》更是让我增知益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情趣;而更精彩的还有《报刊荟萃》,《名家评论》,各地的文化活动等,简直是美不胜收,目不暇接。哦,《新华副刊》的丰富,《新华副刊》的精彩真是其他纸质媒体不能企及的。她犹如大海,有着开阔的心胸,容纳一切;她犹如高山,有着伟岸的气度,包举一切。以前喜欢订阅的《语文报》现在我也不再征订,以前爱读的《中国剪报》现在也不再去读,以前爱浏览的《报刊荟萃》,现在也不再看了。只要打开《新华副刊》,自己需要的一切精神食粮都在上面,《语文报》上的精彩文章,她上面也有,《中国剪报》上面的精彩的思想观点,她上面也不缺;那么为什么自己还要掏腰包订阅呢?于是每年订阅的报刊钱也节省了下来了,何乐而不为?而且,这上面也不用求人,不用办证花钱,也省去了去读书馆的阅览室的麻烦,只要打开电脑,鼠标一点,所有的美文,开阔的世界就会迎面而来。如此的方便和舒适,让我真正体验到了阅读时代的更新,阅读时代的改朝换代。如果说,在古代,“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有点夸张的话,那么在今天的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就不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个已经完全实现的真实梦想。当然,在我谈到网络阅读的好处时,我也没有否定报纸杂志的优势,因为它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它不如报纸杂志那样的携带方便,随时可看可读,不择环境地理,不择有电没电,虽然自己不再因为升学等事情订阅,但也并不代表纸质阅读时代的衰退,网络与纸媒不是一组矛和盾,而是文化建设的不同阵地,为了同一个目标,她们在各尽其职,各尽其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过去,在文化战线上,有中流砥柱;现在,同样,在文化战线上,依然要发扬爱国爱民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而《新华副刊》无疑是其中的一面旗帜,一座文化的高地。
业余,我在品读《新华副刊》的同时,也产生了投稿的想法。于是就开始写了一些,投了一些稿件,但是都没有采用,我就细想是不是自己的稿件还不太精炼,或者是缺乏一定的发表水平。于是就下功夫决定好好写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就是我发表在《新华副刊》的第一篇文章——《诗意风雨亭》。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我还真是下了一番功夫,无论是在在文章的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还是在充分的调动自己的积累,学养等方面,都是反复琢磨,“三思而后行”的,颇费了些心血。为了检验文章的质量,在投稿前,我还把这篇文章投向《中国散文家》,编辑回复说是篇好文章,可以采用;随后我才充满信心的投向《新华副刊》,大约一周后,没想到《新华副刊》散文栏目竟然发表了这篇文章,看到自己精心打造的文章终于被编辑采用了,心中很是喜悦,从这一篇文章上我也才亲身体验到《新华副刊》对文章的高品位要求。回头再看看自己那些被淘汰的文章,真还是欠缺一点火候,也没有《诗意风雨亭》下的功夫和心血。《新华副刊》编辑的眼光第一次我算领教到了。不过,欣喜还没过去,谁知第二天,这篇文章竟然又被《人民网——浙江频道》转载了,这更让我对《新华副刊》钦佩不已。记得常在《新华副刊》发表文章的刘庭槐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新华副刊:老师、朋友、文学百科》的文章,我很赞同他的观点,也佩服他的精神,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还在坚守文学的梦想,实在令人赞叹不已!而《新华副刊》也真如他说的那样,是一位良师益友,从编辑的退稿和采稿上本身就是对作者的严格要求,沉默的语言和发表的文章好似在不断地告诉你,精炼精炼,再精炼;提升提升,再提升;在这样的启示下,作者除了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艺术技巧以外,再就没有他途可寻,这真是作者之幸,因为,《新华副刊》就是检验你的文章的一个标尺。因为经常阅读《新华副刊》上面的一些文章,我逐渐的发现了她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风格,她真正地做到了“弘扬主旋律,歌唱真善美”的高端境地。在诸多网络文学中,她无疑是高端媒体,是精华中的精华!
为此,在作文教学上,我也常常把那些充满着真善美和弘扬着传统文化精神的文章作为范文给复读的高三学子读,让学子们感受那些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真性情的好文章,引领优良文风,摒弃“假,大,空”的文风,呼唤学生写“绿色作文”,摒弃“灰色”作文。有时,我也曾把那些优秀学子的优秀文章向她上面投,记得曾经投了十几篇,但才有一篇被采用了,好像是学生薛鑫的《门口的那一颗老树》,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文章大多还很稚嫩,缺乏生活气息,缺乏厚实的积累,功夫修炼还不到家,而薛鑫的能被发表无疑给了这个孩子写作能力的肯定,一定会很好的激励他写出更好的文章,学好祖国的语文,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同时这再次证实了《新华副刊》的审稿质量,高端要求。目前,在《新华副刊》的引领下,我已经发表了二十四篇高质量的文章,而且有些被《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高端媒体转载,当然被其他地方网站转载的更不用去说。
在半年的投稿中,我切身的感受到《新华副刊》无愧于高端文化领的称号,她是一面文化的旗帜,一座文化的高地,我敬佩你——《新华副刊》!相信在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新华副刊》——你将是中流砥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祝愿《新华副刊》年年精彩,岁岁峥嵘!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