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问道武当

来源:作者:王国良时间:2013-04-11热度:0

                                          问 道 武 当

    中华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儒教盛行华夏几千年,是中华民族行为规范的准则,值得我们尊崇;佛教虽然也盛行于中华大地,却是舶来品,那是南天竺人(古印度)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婆罗门•达摩一苇渡江带给我们的礼物。而道教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本土的教义之宗,自老庄道家思想演变而成为一门我们尊崇的宗教,值得我们顶礼膜拜。佛教有圣地,乃是佛教开宗之地嵩山少林和四大佛山,可是,论影响,却怎么也也盖不过道教圣地武当山的名声,有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评价“天下第一山”为证!世居襄阳、喜好游山玩水的书画家对于家门口附近的名山的评价想来不会有错。
    抱着一颗朝圣的心,我瞻仰了向往已久的武当山。不知人们是个什么样的感觉,我觉得武当山之行是我一生游历之中最为震撼的一次。
    归来之后,夜不能寐,这就像是圣教徒从耶路撒冷回归一般的心情,圣地对于朝圣者的魅力只有神使才可以解说,武当山之于我就是圣地与圣徒的关系,对于武当山,唯有虔诚,唯有景仰,唯有顶礼膜拜,才可以表达我的崇敬之情。
    这里是天下奇景的集合地,这里是中华道教的摇篮,这里是中华文化的珍藏地,这里是中国功夫的代名词,这些东西就像是一股股激流,激荡于心,不诉诸于笔端,寝食难安,我要尽自己笨拙的笔力试图书写武当山的宏章,但愿我浅陋的文字不会对圣山有丝毫的亵渎。
   “武当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融汇了古代的智慧、历史的建筑和自然的美学”,这是联合国专家考斯拉对于武当山的评价;联合国专家苏明塔加在考察武当山后也由衷地称赞武当山,说“中国伟大的历史,依然存留在武当山”;世界建筑师学会副主席杨廷保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评价武当山,说武当山“人世上的天堂,驾于五岳之上”。人们于是为武当山戴上了“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桂冠。
    正是这些盛赞,吸引着我去朝圣这座仙山。
    笔者对于武当山的赞誉,不全是出于对于家乡山水的尊重,更多的是基于一座名山积淀着厚重的文化的由衷敬仰。
    武当山,这是一座神奇的仙山。它的形成可追溯到八亿年前的地壳运动,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为华夏孕育了这样一座天下无双的奇山,它完全凭自己傲视天下的独特魅力让天下人景仰。
    就像是一位十全十美的伟人一般,武当山的自然景观,几乎是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独特之大成,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秀丽、峨眉的清凉、黄山的奇崛、青城的幽寂,在武当山上都可以欣赏到,叫人叹为观止。
    武当山首先吸引你的当然是触目所及的胜景。
    笔者留意到了对于武当山胜景的介绍:武当山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
    这些山峰的地名形貌很有趣,因为是道教名山,命名多与道教信仰有关,创意出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山水不仅神奇可爱,而且处处彰显出宗教的色彩。
    武当山的主峰叫做“天柱峰”,海拔1612米,远观天柱峰,就像是一根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峙在碧绿色苍穹之中,导游说这美景叫做“一柱擎天”,这景致立即让我想起“刺破苍穹”的古语和“斗破苍穹”的新书。
    主峰的四周环绕着参差的大小山峰,这些山峰虽然千奇百怪,争雄斗奇,却无一例外地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形成天造地设的“万山来朝”的奇观,主峰就是顶天立地的圣者,环绕四周的山峰就是朝拜参悟的信徒,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自然景观。自然的造化赋予了武当山峰神授的天机。
    这些山峰千姿百态,叫人赞不绝口。
    金童、玉女峰,婀娜多姿,亭亭秀立,是颇具道骨仙风的修女。
    大笔、中笔峰,如两支巨笔,蓝天就是蓝色的宣纸,天地由巨笔绘就,形成铺 展云笺,挥毫生辉的奇观。
    天马峰似一匹天马,飞鬣扬鬃,昂首霄汉,仰天长啸之声,隐隐在闻。
狮子峰似一匹天神坐下的雄狮,正在摇身舞爪,戏耍云端。
    青莲峰似青莲绽花,流香荡翠。
    旌旗峰似旌旗招展,击风搏雨。
    更有山峰美似珠,奇似猴……千奇百怪,美不胜收。这些山峰与主峰周围扬波溅珠的溪涧,珍禽异兽出没悬岩,吞云吐雾的山洞,孕月育日的潭池,天造玄武,天然“真武梳妆像”等神秘玄妙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天工的长卷, 让人们不得不惊叹天工造物的神奇。
    神秘之处必有雾,紫雾罩山,让武当仙境,神秘空灵。
    武当山常年紫气氤氲,风云莫测,云霞迷溕,在阳光下,幻化出妙不可言的紫虚幻境,真正是天然的道家胜景,形成了令人叫绝的“天柱晓晴”、“陆海奔潮”、“雷火炼殿”、“月敲山门”、“祖师出汗”、“海马吐雾”等四时奇景,处处彰显了武当仙境的神秘空灵,蔚为天下奇观。
    武当山常年紫气缭绕,四季风云变化莫测,景致也就各不相同。
    春回大地之时,武当山青峰滴翠,繁花似锦,天籁静寂,鸟鸣幽谷,空谷足音。
    炎夏之时,武当山却是一片清凉的世界,飞瀑流泉,雪碧仙山。
    金秋之时,武当山天高气爽,碧空云淡,红林褥地,红叶与落霞辉映,宁静而高远,畅意而旷达。
    冬天的武当最入时,冰峰雪树,银装素裹,淡雅娴静,素雅的群山与鹤发童颜一袭白衫的道士浑然一体,山人合一,自然与信者、天时与信仰自然融合,天与地,地与人,人与物,物与神,自然契合,孕育着无限的神机。
    山奇水奇四时奇,算不得武当山的奇,它有更奇特的东西。
    武当山是道教的圣地也是发源地,在颇有天造地设的道家氛围的地方孕育出了中国本土第一大禅宗,这是武当山的神奇贡献。
    因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蕴含着浓郁的道家色彩,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这里的山峦群峰犹如大海的波涛起伏在瞬间静止而成。由于这里峰岩兀立,涧水长流,树密林深,空空蒙蒙,大自然的神妙造化恰合道士们断绝俗缘世虑,修真炼性所崇尚和追求的虚清环境,于是,武当山成了玄帝的发祥圣地,道教尊奉他为“玄天真武上帝”。武当山造就了道教,造就了玄天真武上帝,后者又让武当山成为我国道教名山而名扬九州。这是武当山神奇之处。
    传说在2500年前的春秋之时,有一个叫尹喜的人偶然来到了武当山,这里的的太虚幻境式的境地让尹喜欣喜不已,决心断绝俗缘世虑,修真炼性的尹喜决定留在这里,开启了武当的修道之门。武当从此与老子的结缘,成为了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问道你就不能不提李耳。道家的始祖他姓李名耳,后人尊称他老子,(儒家至圣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仪)道教尊奉李耳为“道德天尊”,他还有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名字:太上老君,我们在《西游记》里见过他。老子以无上的智慧写下一篇五千字的文章——《道德经》。正是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涵盖了宇宙、社会、人生的巨大容量和他的哲学的深远玄博,不仅造就了他的名声,更重要的是造就了道家的思想基础。无论兵家,法家,纵横家,还是武侠击技家,星相卜筮家,都与道家有缘,他们都会在《道德经》里寻根探源,找到自己的理论根基和行为准则。
    自从一千八百年前张道陵在鹤鸣山上创立“五斗米道”(道教诞生的标志)的那一天起,道教就把《道德经》奉为圣典,对“道”与“德”的概念范畴从宗教角度加以阐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派生、演绎出教理教义。经过道教徒长期的多方面的神化增饰,最终老子从一个人、一个哲学家而被推崇为创世纪的宇宙至尊天神。
    道教作为宗教,自然有自己的崇拜,有崇拜就有神。道教不仅使老子由人变成了真神,而且道教几乎继承了汉民族原始崇拜中的所有鬼神,同时,几千年的道教发展,又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神魔鬼仙。这些神魔鬼仙在武当山的宫观中神济济一堂。一尊尊按照道教传说塑造的神、仙祀像,造型上生动逼真鲜活似真人。更奇特的是,你还可以看出这些神魔鬼仙地位的尊卑,神职的大小,以至他们的职能、性格和心态。
    道教最高的天神是玄天真武上帝。这可以从而最高天神的“三清”,最高天帝的“四御”都排在不显眼的位置,而在显赫位置上供奉的就是玄天真武上帝得到判断。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其他三灵。古代传说中有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雀后来成了九天玄女。这四神分别在东西南北四方镇守天地。真武是镇守北方的神。古人把北方星宿想象为龟蛇相缠的形象,称为玄武。古书上记载: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这些意思正合道家的世界观。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据宋朝方田子编撰《太上说玄天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载,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为真武,黄帝紫云元年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于三月初三从母左胁降临人间。这位来历神异的王太子长大后不愿继承王位,却醉心于潜心会道,十五岁时,王子辞别父母进太和山修练,在绝壁的岩洞里,太子苦修四十二年,于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成为玄武真君。传说真武被五条龙捧拥着升天的时刻,天上散下的花朵象下雨一样弥漫在武当山的山谷,山上所有的树林一起摇动,奏出天籁仙乐。这般仙天盛况,李白用这样的诗歌来描绘:“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就是老子化真武的故事。老子故里鹿邑县今天又玄武镇,就是用来纪念老子的。 
    武当山最初叫做“太和山”,道家认为道家圣山“非真武不足当之”,于是,就改“太和山”为“武当山”。
    武当山的道教圣地地位决定了它与道教史中有着突出影响的一些真人高道的渊源。春秋的尹喜、汉朝的马明生和阴长生、晋朝的谢允、唐朝的吕洞宾、宋代初年的陈抟、明朝的张三丰等人都是出自武当,至少是在武当修炼过。今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南岩皇经堂墙壁上的 “福寿”二字就是陈抟亲笔所书。自春秋以来,武当山就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武当山一直是中国道教的圣地,历史上有很多宗派在这里传教,今天武当道教流派主要是全真派。武当山上最大的宫观——紫霄宫(湖北武当山道教协会所在地)就是作为全真教的子孙庙形式存在的,尊奉全真戒规,由此可知武当道教是全真教之列,今天的武当道教以内丹为主,符箓为辅。
    我们今天知道武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武术。佛家使棍,道家使剑,我们看见剑,就会联想到武当武术,其实,武当的武术很多门类,不光是剑术。武当武术,玄妙飘灵。武当武术中的内家拳,以太极、形意、八卦见长,与武当道教渊源甚深。武当道士在修练学道时,常常伴以习练武功。武当道士中高手如云,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创立了太极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遵照道教“道法自然”、“保合太和”的思想,运用《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
   “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武当武术不为搏击,以养生为宗旨,视技击为末学,具有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等特点和功能,以其松沉自然、行动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名宗,武术界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
    道家“辟谷”,乃是修行一绝,汉代谋臣张良晚年退隐,皈依道教,曾隐居张家界,今天的“张家界”由此得名,道教的魅力,非同一般。
    宗教都有自己严格的戒律约束信徒。道教的戒律多达上千条,其宗旨就是要求入道者自我约束身心,超脱入胜、悟道成仙。道教理论中成仙的方法很多,总称为道功道术。武当道教诞生以来,一直主张清修,炼内丹。炼内丹就是以自己的身体为炉灶,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使精气神凝聚结成“金丹大药”便是得道成仙了。这是一套深奥而玄虚的理论,练起来也并非一朝一暮的功夫。同时,武当道教主张“入仙道先全人道”,入道前先修身,要求出家道人仁慈悲悯,忠孝信诚,素行阴德,武当山著名高道张三丰在《大道论》中说,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矣。这样的修行要旨,更符合人的善良天性,为信徒所乐于接受。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佛家主张“出世”,四大皆空,而道家却主张“入世”,用修行解决实际问题。在民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对福、禄、寿、财等利益的欲望渴求,仍在通过烧香、许愿、布施等途径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慰藉。 
    上武当山朝山进香早已是民间信士的宗教习俗,他们或组成进香团,或者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进香。但不管怎样,他们把朝山进香当做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来做,朝圣时,朝圣者斋戒沐浴,神情肃穆,沿途遇庙烧香,见神叩头。这种习俗,千百年来一直沿袭至今。 
    在武当山,信徒朝拜真武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苦行进香”。进香人用五寸长的金属剑从肋颊或锁骨对穿,然后忍着巨大的疼痛,攀爬过百里神道,到金殿求得神的怜悯和保佑。笔者在武当山见到所有的信徒朝圣都是三步一拜,五步一叩,其虔诚之心,人见人悯。 
    信仰者满怀着宗教热情,到这里寻求信仰的果实。在他们眼里,神是善良的,只要心诚,便有求必应;同时神也是威严的,只有匍匐着,叩拜着,才能接近。这种信仰是深沉的,甚至也是残酷的。 
    在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度里,叩也好,拜也罢,都是无可非议的。有副对联是这样的:
    持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
    心怀狡诈叩破头皮也无宜。
    这当是对世人的神的教会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在道教。那么,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在道教的历史积淀中去发掘出民族智慧罢。
    武当的文化绝不只是道教文化,它的建筑勘称一绝。
    武当山的建筑是武当山独领风骚于名山大川的原因之一。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据记载,当年明成祖朱棣虢夺侄子天下,决定兴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轰动一时。又在武当山各宫观中置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这些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武当金殿当推代表。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无一不在其列。朱棣再三叮咛建筑要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无一不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这些建筑和文化在文革中能够幸免于难,当是幸事。
    尽管许多建筑有所毁损, 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的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中华民族的智慧令人刮目相看。
    武当山上道教繁盛于唐,建了不少道观,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已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殿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年间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建成了玉虚宫、紫霄宫、遇真宫、太和宫等33处大建筑群……
    武当山上的建筑多为官方投资的方式兴建。始于唐代贞观年间,此后各朝代不断延续。现存的建筑8宫9观36庵堂72岩庙为代表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多为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所建。
    武当山建筑从净乐宫到天柱峰,皇家共建有33组大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根据其赋予的等级,严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主殿金殿相传是真武坐镇指挥天下的地方,因此采用了建筑等级中最高等级——重檐庑殿、九踩斗拱、黄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
    大型道宫也采取皇家特有的建筑规格,主殿为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七踩斗拱,下檐五踩斗拱,彩绘梁栋、天花藻井。遇真宫大殿和太和大殿皆为单檐歇山。在建筑组合上强调主轴线,特别是开阔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宫殿,“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如玉虚宫几乎完全按皇家宫殿建筑“三朝五门”的模式,建有外罗城、紫禁城、内罗城三道城墙,如同故宫的三朝一般,并按天子礼仪建有五道门。
    武当山建筑最初的目标可能只是建造一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影射天子“天地与我并在,神仙与我为一”。可是几百里的山野,在哪里寻找天人为一的天机?老子留给我们今天的法宝就是奇妙的“道”和“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里。规划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了人间、仙山、天国这种各占三、二、一分的比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以“道”、“数”为指导的规划,不但巧妙利用数字关系解决了建筑中比例、适度、秩序与和谐的理念,而且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一种把握生活方式的超现实主义性质,是一种对人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所建筑的,在朝向、间距、体量、色彩上非常注重与环境保持协调,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碧瓦望玲珑”的人间仙境。山上紫霄宫中供奉的“玄天真武大帝”,几百年来香火不断,后又因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真人而名扬四海。
    武当山申遗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划的天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意蕴并不是以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内容之中的意味和旨趣。皇家庙观的布局是靠不同的形体、比例组合成的艺术空间,是靠斜线弧线的运动、色彩的冷暖去形成。可是大山的雄奇险峻给建筑带来的是非线性、混沌性和不测性等困难。为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钦差提调”阴阳典术王敏、阴阳师陈羽鹏带着弟子们跑遍大山的每个角落,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不仅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问题,而且调动人的审美情绪朝着文化定势去发展。
    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武当山古建筑群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无屏山案山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由此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城内温度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充满生机;同时高大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
    神仙世界是帝王的心理需求人为场所的自然化,武当山古建筑群将建筑之性灵与山水秀灵糅合成仙山名胜特有的清幽、空灵和神圣,其中运用的中国园林“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技巧,留下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建筑景观。从古均州至玄岳门,在人的视力所及的3至5里安排一组小型建筑,10至20里安排一座宫殿建筑,以“官道”相连,空间序列“以少胜多”,具有极好的象征性。进玄岳门为“仙山”,越坊有“命运交给神”之说,根据“道经”安排真武神三个修炼场所。从复真观、太子岩到飞升岩,也寓意着真武得道飞升,小中见大,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南岩至天柱峰为“天阙”,沿途设神道天梯、三座天门、紫禁城至金顶,所有建筑皆占峰据险。这一区域海拔在1000米到1612米之间,气温受高山影响,云飞雾腾,山峰摇曳,楼台迷失,使人们在行进中产生强烈的心理震动,在兴奋悦愉的同时更感到了对神的敬畏。金殿内以永乐皇帝为模特而塑造的真武神披发跣足,在金童玉女左右侍卫的簇拥下,安然坐在御椅上,大小如同真人,和蔼可亲,似可与之对语,真实和虚幻在这个空间中重叠起来,既真实又迷茫。“天人合一”的情感所需的神秘、崇高、威严和无所不能,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建筑与自然交融以及其中深刻的生命意蕴和身心合一的内涵是多么契合!真让人一唱三叹。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和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
    皇帝敕修武当山还带有强烈的帝王封禅的色彩。武当山古建筑群要求高大坚固,是当时的国家标准建筑。中国古建筑虽然具有八千年历史,遗憾的是只留下了两个国家标准,一个是宋《营造法式》一个是清《工程做法》,明代国家标准也许随着《永乐大典》被毁而永远消失。所幸的是能够看到利用这个标准修建的建筑,也就是说,抖落历史尘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现代建筑奉为金科玉律的框架体系在当时已非常成熟。用这个体系对照《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不难发现两者的过渡和不少缺失。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明代帝王们经过二百多年建造的皇家庙观,经过历史的沉淀,其政治和宗教成分日益褪色,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从而不失珍贵的民族自信,在当今变幻万千的世界中走得更稳、更远。
    有庙观建筑就会有牌匾、碑刻。这是这些牌匾碑刻造就了武当山的又一大特点。武当仅存匾额有以下这些:峻极于天匾、位尊无极匾、白玉京中匾、酬谢神恩匾、慈航普渡匾、复真观匾、黄梁梦觉匾、金阙化身匾、两仪殿、神光普照匾、生天立地匾、始判六天匾、太上能仁匾、体慧长春匾、协赞中天匾、旋转乾坤、有求必应、云外清都匾、云严初步匾等,这些匾额都与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武当山的山水、建筑、人神情貌无一不透露出道的神韵,道法是武当的精髓,道法至上,道法自然。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