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识庐山(外一篇)
来源:作者:章校中时间:2013-04-03热度:0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
苏子
因庐山
悟出了一条
哲理——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读诗》·校中
沉沉浮浮,几易山水,地球运动的奇迹,在这变质杂岩的身躯里同样地发生了。温寒交替,二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过后,地球终于趋于变暖了。在那长江与鄱阳湖相夹地带,那凸起的山体骨架,经过冰川剥蚀之后,又经历了千万年日月交替的沐浴,和风霜雪雨的风化,崛起秀峰,挺拔峻峭。这是庐山。磅礴五百里,奇秀甲东南,它海拔1474米,面积302平方千米。
你识得庐山真面目么?唐,李白不能。宋,苏轼不能。我更不能,我只能用浅薄的词语作线条,淡淡地描绘出它的轮廓。因雄伟,它是泰山;可它山光水色,襟江带湖,却不是泰山。因险绝,它是黄山;可它雄峻诡异,跌宕错落,又不是黄山。它就是它,裹着一层雾纱,难见真面目;它就是它,投入它的怀抱,才认一片庐山。
初读庐山,感觉着叠状的群山,感悟着跌宕的山峰。山山起伏,交相辉映;山山迥异,各不雷同。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瀑布飞泉;远看: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藤蔓垂挂;俯看:身沟幽壑,深刻沧桑;仰望:重峦叠嶂,云烟翠峰。
捧读庐山,读不尽的神秘。那秀峰,被薄薄的烟雾笼罩着,婉约着少妇浴后的风情,空朦山色,有无之中,美丽心情;那瀑布,是诗仙李白打翻了自己的酒蛊,霎时,一条银河从九天倾下香炉峰,飘逸的紫烟,美丽人生而壮烈;那雾茶,纳入天宇精气,又以青嫩的名义,跳荡在采茶女的指尖上,一片阳光,一片温馨,透明茶韵,恰是庐山的眉黛;那石鱼,蕴含的是能量,是毅力么?长不盈寸的身子,是怎样跨过山涧登上绝顶的呢?乌龙潭、三叠泉,水光映照出一个游动的理儿:生命不在大小,一旦有了信念,便会产生惊世骇俗的奇迹。
更甚的是,在宋朝的某一天,因“乌台诗案”而遭贬的苏子来了。他走进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在短暂的迷惘后是深沉的思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子,因庐山而悟出了一条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观察事物,不要主观片面,而应客观全面,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是苏子读懂了山。是因他超然山之外,超然俗之外。庐山,也因了苏子而增添了理性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
庐山,自然造化,以它的沉稳、博大的内涵,给了我们多少启迪和力量啊!
收获美丽
恰是期望。这是一个小雪节后的日子,一场雪,不早不晚地不大不小地落在了黄山。
嘿,这是期待的所致。雪后放晴,冬阳铺洒,最是看山好容。行走山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探索美丽无穷。
临眺,如银山峰由远而近层层叠叠排列过来;阳光白雪,红装素裹,透明一天山廓。脚下,因了雪而一片清净世界;暖阳如云弥散松石,隐隐约约如诗如画。把握阳光,亲吻白雪,眸子都是千般纯洁,思想都是极尽遥远。
把雪山踩在脚下,把眸子放在太阳上,捧住天脸悄问:天上何年何月?一抹蓝海无烟,心怀风长,山山水水被诗心定格。江山如此多娇,志在当折腰。长望雪峰松挺,欲抱一山神往,置于家窗案几,抒怀给力,时时刻刻登攀。
哈,收获美丽,兴致盎然作诗题词《夜游宫·初雪登黄山》:“极目初阳白雪,似这等,银屏层叠。脚下行云或明灭。引游人,有千般,思恍惚。//妙处难相说,恰如是、人和天接。天上安知是何月?饮长风,放情怀,歌一阕。”
一场雪落在了雄伟的黄山,一场雪落出了心情的美丽。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