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镛锣堡里拜灯山

来源:作者:海风时间:2013-03-29热度:0

    这是我第一次在白天打量冀西北这座古堡。张石高速紧贴着村边从青山和古堡之间逶迤穿过,现代化的交通与原生态的古堡相映,刺鼻的柏油味与清香的谷黍味成趣。
    顺着山石铺就的坡路,绕过一座古戏楼,北墙上砖石结构的堡门赫然出现在眼前。横额四周竹节状砖雕装饰,显得古朴、雅致。悠悠光阴的大手不经意间将其部分表层轻轻剥落,留下些许文字让人类得以铭记。“上苏庄堡”4个大字上边是“永安”,下边刻着石匠、泥匠、木匠等匠人名讳,右边为堡长名讳,左边有“嘉靖二十二年仲秋”字样,直观地展示了淳朴的乡土文化。两扇历经风雨的包着铁皮的木制堡门仍存。堡门外两侧的土石建筑很奇特,左边像一只硕大的毛笔头,右边四四方方的模样看不出是何名堂。静静的堡门内,转角石头月台上坐着追逐阳光,闲聊晒太阳的三位老人,请教其中一位,才知道是砚台的造型,回过头来看,还真有点像。
    踩在堡门洞的山石路上,心中觉着特别踏实。一代代堡人就是从这里进进出出,牵着牛羊骡驴,拎着犁锄锹耙,迎接着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晨曦和黄昏,劳心劳力地编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遥远的梦。虽然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先前搬离了这座黄土垒就的堡子,住进新村崭新的大瓦房甚或远处更舒适的高楼,但他们生活的印痕已经在这里深深积淀,如石般光滑瓷实,历久弥坚。
    堡里几乎每条街巷都用山石铺成,缝隙中满是黑色的小小的羊粪蛋,给每一块山石缀上一条黑丝边,形成一条条黑白配的练带,自然天成,错落有致。
    上苏庄堡临近蔚县东南山脚,当初建堡时考虑到山洪的威胁,把堡址选在了东高西低的高台上,用不吸水且能就地取材的山石,代替吸水且运输不便的方砖铺在街巷,方便了泄洪。这样,不管大雨还是小雨,只要一落地马上就会顺着坡势流出堡外,保证了堡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抬头望,蓝天白云。怎得就不下一场雨呢?想那雨滴落在山石路上,啪啪作响,穿街越巷,汇聚成流,哗哗啦啦,一路毫无阻挡地流淌,就像是在弹奏一曲悦耳动听的原生态山歌,引人遐思。不过,堡民们更关心的是雨水落在6700多亩田地里,滋润庄稼后发出喜人的拔节声,因为那才是属于他们的一曲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歌。
    堡里现存不少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建筑,有土石木构,有砖土石木构,连环院、里外院等等,不一而足,各具特色。一些院子由于久无人住,已经残破不堪,精美的木雕和如生的砖雕在春夏秋冬中栉风沐雨,墩实的上马石和光滑的石槛被岁月打磨得冰肌光亮,放眼望去,就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回放着曾经繁华的过往。这些墙根生满杂草的院落,分布在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巷边,连同堡墙和众多庙宇构成整个古堡,据说状若打击乐器镛锣,因此,该堡又被人们称为镛锣堡。不过,确切地说,镛锣到底什么模样,我是没有见过。此刻,如能乘坐滑翔机或热气球俯瞰整座古堡,当会带来更具冲击性的视觉效果。
    千百年来,宗教信仰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在中国的农村方兴未艾,用来推动着村堡的兴旺,维系着邻里的和睦,而有的祭拜仪式经过不断积累和演化,逐渐形成一种喜闻乐见的乡土民俗活动流传下来。上苏庄堡分布着很多寺庙。堡门外有五道庙和三元宫。堡门里正对着小小的观音殿,墙上刷写的“团结抗战”红色标语口号,可以看出这座建筑已经有些年没有整修过了。正街的半街上迎南一座不大的关帝庙,两侧的墙上绘有《泰山石敢当》的壁画,甚是奇怪。旁边有堡民正坐在墙角的太阳地里,悠闲地拾掇着一堆新鲜的芥菜,准备腌制过冬的咸菜。见我们面带不解,一堡民主动解惑说,那是有一年某个电影摄制组在这里拍戏的时候,画上去的,与关帝庙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原来如此,这样做的后果无疑对古迹造成了一种人为的破坏。不过,在堡里取过许多镜头的《敌后武工队》、《亮剑》等影视剧还是深受观众的喜爱。
    关帝庙对面青砖铺就的广场上,南边正中是火神庙,堡里人称作灯山楼,紧靠南面堡墙而建。明代以来,举国上下皆崇尚火德,许多建筑或器具物件上都会看到与“火”相关的内容和图案。堡南建火神庙似乎是因了五行中“火生土”之意,希望村庄兴盛。中国人历来讲究阴阳平衡,于是,摒弃一般村堡建真武庙的做法,又在堡北建起一座三义庙,供奉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呵呵,相必你也猜到了,传说这个刘皇叔是个水星,水克火。
    灯山楼由青砖砌成,高有3米的样子,平日里不供奉火神,只有一个简单的梯式木架。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堡里就会摆上香案,供奉“三义”,拜灯山敬火神,祈求家家平安,户户丰收,成为堡里一年中最红火的日子。
如果有兴趣,过大年的时候到宋家庄镇上苏庄村来,你会欣赏到这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拜灯山活动。元宵节之际,堡里彩灯高悬,到处洋溢着过节的喜庆气氛。从邻近村镇甚或更远地方赶来的人们,在不大宽绰的街巷上熙熙攘攘,擦肩来去,等待着观赏古堡里流传下来的最虔诚的,也是农人敬畏自然最淳朴最直白的民俗仪式。
    那年我来的时候,街巷里各种形状的纸灯已经点亮了,高高的三义庙也上了供。堡里的老艺人手持蜡烛,将木架上按照预先图案摆放好的数百个灯盏一一点燃。待到麻油灯盏全部点亮,随着一点点火苗闪烁,“国泰民安”4个大字,顿时显现在围观的人群面前,拉上一侧的风帘,灯光绰绰约约,朦朦胧胧,看上去是那么神秘、缥缈、庄重、美妙。
    一切就绪后,拜灯山活动就从堡门口的戏楼处开始了。坐在独杆轿上的男童灯官,由“老王八”和“老妈子”引领,在围观人群的簇拥尤其是孩子们的蹦跳嬉闹下,一路晃晃悠悠,热热闹闹,敲锣打鼓来到灯山楼的供桌前。两个民间社火中的丑角,在狭窄拥挤的路上进行着滑稽表演,把人们逗得乐不可支。独杆轿上的男童,选的是村堡里的“全科人儿”,也叫“全福人儿”或“全乎人儿”,意即父母、配偶、子女都建在的人。随着“拜灯山喽!”的一声吆喝,一行人在灯官的带领下整衣列队、焚香叩拜、敬祭火神,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灯官一行人祭拜完毕后,戏楼上的大戏热闹开唱。人群一哄而散,向戏楼处涌去。月色恬静,灯光柔美,映照出农人最纯净最澄澈的心灵。敬神迎春的戏声中,我默默许下美好的祝福,祝愿这一民俗活动代代相传,祝福大地人寿年丰。
    热闹的祭拜活动在耳际萦绕,沧桑的镛锣古堡在眼前静静屹立。踏着岁月风尘拂过的山石路,我从460多年的古堡走出。上苏庄影剧坊的院子里,脱玉米粒的、碾豆子的、扇谷子的,一派忙碌的景象。满载胡麻和玉米的两辆马车,正从田野一路奔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