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的梦和诗
来源:作者:冯旭红时间:2013-03-19热度:0次
去拜访老刘时,他正在地里挖窝子,准备种芋头。这块不到一分面积的旱平地,是他家现在唯一的平地。“稻地和其他旱平地都叫征光了,只剩下不到2亩坡地。”老刘不无感伤地说。
作为文友,我对老刘比较熟悉。今年已65岁的老刘务农一辈子,身为农民,他拿得锄头,种地一把好手;作为作家,他笔头刚劲,农耕之余创作的作品散见《散文》《杂文报》《中国监察报》《人民政协报》《人民代表报》等报刊,时有斩获全国性文学大奖;他当过数届县政协委员、常委,参政议政能力较强。
听说请他谈谈国务院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土话题,老刘放下锄头,有说不完的话。“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看电视了,还叫儿子从网上给我下载了。作为农民,我最关心报告里头的‘三农’话。印象最深的是温总理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既管当前,也管长远,作为长期指导思想。他说:‘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为什么对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严守18亿耕地红线感兴趣?老刘讲起了他称为“强征”的故事:2003年,县上扩城建镇,征用河涧等村稻地修人民路。老刘他们组的村民不愿意,因为那是他们仅有的20亩稻地。因有征迁队夜里偷铲庄稼地的先例,村民们在地里搭了庵子日夜看守,还叫来了中央台焦点访谈记者。记者问地是不是基本农田,村民不知道啥叫基本农田,但说这是人老几辈的口粮田,肯定是基本农田。“最后记者让县上收买,走了。”其实,老刘他们冤枉了焦点访谈记者。记者到我们国土局采访过,这些地以前是基本农田,但已报批调整成建设预留地;记者来后,县上加大工作力度,一两日内取得了用地批文。不是基本农田,而且有了农用地转用征用批复,记者当然要走。“这些地最终以3万元/亩被强征了,从此,我们40多户人没得了稻地,吃米家家得从市场上买。”被征的稻地有老刘家1亩,“这一亩稻地,夏收800多斤麦,秋收1200多斤稻子,称得上吨产田,说没得就没得了。”老刘至今心痛不已。“这是在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和中央精神背道而驰啊!”
耕地减少除过各类建设征用,就是村民建房占用。“你看这四围,房马上就盖满了。”环顾四周,已粉刷的灰色楼房、还未粉刷的红色砖楼,与绿色的麦地、老刘正在挖种的黄土,高下强弱,直观可见。老刘所住的河南,原来二三千亩稻地一望无边,人呼百顷湾。在“城市包围农村”的战役中,如今就剩下了这巴掌大的旱地。老刘说他现在还时常梦见自己在稻地里插秧、拔草,“只要我伸出一双勤劳的手,流几身汗水,土地就会奉献给我丰硕的果实。”但如今,这仅是一位农民作家的梦和诗。“要让我们的子孙有饭吃,必须按温总理说的,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一底线。”老刘希望以后的建设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不盲目追求速度、以GDP论英雄,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农民权益,保护好粮食安全。
访谈结束,老刘继续在地里挥锄而舞。在为他拍摄的一张照片里,他高扬的锄头高过了周围所有的建筑,如旗帜插入天空。离开时,我的耳畔又回响起他在曾获陕西省首届鲁迅杂文征文大赛二等奖的《净土》中的呼唤:“让我们播撒绿色,亲近泥土,保护绿色不被破坏、不被污染,让大自然和我们的心灵一样获得净化,永褒青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