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在田坝村的一天

来源:作者:那山那石时间:2013-03-18热度:0

3月15日是星期五,天气阴冷。上午和家恒联系上,两人约定去客车站乘坐都匀车前往董架。罗甸到董架四十多公里,票价12元。购票到上车,中间只耽误了20分钟,如今的交通发达,乘车较为方便。到了田坝村的抹尖组,我下车准备步行前往,刚好碰上乡医院的一帮子医生在那里帮助60岁以上的老人体检,6岁以下的孩子打预防役苗。退役的老支书王兴权现在是村卫生室的卫生员,他告诉我让我稍等一会,等工作完毕后一并乘车到田坝。
   在开展工作的间歇,我会同大家一道招呼群众配合完成工作。医生们不认识我,趁着没群众在,我也试试量了血压,医生问我的姓名,我如实说了。问我的住址的村名,说是田坝村,问到组名,回答是驻村工作组,搞得医生一头雾水,后来从宽坦白,原来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一场误会终于解惑释疑。
   医疗工作组把防保和健康体检任务完成后,我们换乘了乡医院巡回医疗队的车子,一道前往田坝村。
  在田坝村办公楼前将防保工作的事情安排停当,我们又换乘了副主任唐荣贵的机动三轮车,马不停蹄车轮滚滚前往岩脚和金竹山视察。主任开车,我蹲在车厢里,地道的违章乘车,但是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要是全部徒步,那功效何来?虽然一路颠簸,但是却很舒心惬意。由于交通工具和时间原因,以前没去过这几个地方,本次去视察的重点有三个目的,一是“因公旅游”,接接地气,看看乡间村民居住地的寨子大概是何模样,欣赏未曾谋面的田园风光;二是看看到底有多少连片土地,以便为土地整治项目申报作些准备;三是看看群众反映最为强烈需要修通的两条断头路问题。
  由于刚过温热的春光,阴冷的天气有些凉意,稻田里的油菜结着嫩黄的夹子。昨夜刚下过小雨,田里没种庄稼的土地看起来有些湿润,油菜和其他蔬菜叶片上还挂着露珠,一些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拾掇着土地,为菜园除草,编织篱笆,一些农户家则为新房贴磁砖,一派春天的气息。
  我们在岩脚村断头路节点的农户家停下三轮车,沿着断头路步行,用眼光和脚步目测断头路的长度。其实岩脚连接丹阳的这条断头路不过500米左右,有基础的路基,只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投工投劳,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当然需要群众自己处理好公路占地问题,涉及爆破物资还可以想想办法。这些年来,党的富民政策不断深入到偏僻的村组,从整个村的串户路一看便可知道。但是由于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已经几乎外出务工,缺劳力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加上两组群众借助本条断头路来往已经不是核心的“茶马古道”,依赖上级全额投资修建的思想是存在的,看来群众的自力更生是最为重要。
  走在路上,我思考的是这路两边的石材资源,如果两边也像其他组那样有丰富的米黄色大理石,修路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可惜天不遂人愿,我们自个都看不上这里的石材资源,更别说投资者会看中,不过我还是得找个机会联系投资商来实地看看以便能够起死回生或是死了这条心,也许地下埋葬着宝藏呢。
  从岩脚组回来,我们将车停在去纳查和岩脚的交叉路口,从这里下车上路步行前往金竹山。
  从路口到金竹山的小路大约有一公里半,路周围全是深山密林,原始深林覆盖着突兀的岩石。翻过垭口,有一座土地庙,庙旁有两棵古老超过合抱的青岗树,刚好老树发新枝,它已然成为了这个寨子的迎客树,见证着金竹山的发展史及生命的延续。
  金竹山坐落在抹尖、尧山、纳查组环绕着的一个山间盆地里,空气异常的清新,青瓦白墙的民房在竹林和果树的掩映下错落有致,串户路蜿蜒在各农户之间,时时鸡犬相闻。
  遇到群众,纷纷打招呼不停。不停地回答群众的提问,最多的话题是农村扶贫的问题,我家修房子有没有补助,你家救济粮是否发放到位,哪户人家又没得到低保,怎么分配的救济物资不公平,一事一议的账怎么没算清楚等等,副主任没来得及回答这个问题,又兜着那个问题,看得出农村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扶贫思想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都是能人或有家底的干部来挑起村干部的担子,群众的问题千差万别,想法也随着自己的利益各不尽同,要平衡这些问题,看来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在掌握好大原则的基础上,最终还得九九归一,让这些事情在群众大会上吵出一个基本的公平。
  这些天来,我已经走遍了田坝村的田坝、冗院、丹阳、纳查、岩脚、尧山、抹尖,实地调查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来源,村集体需要理顺的一些问题,在心里有了一些帮扶的思路。
  在金竹山转悠了一圈,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返回。帮扶的这条路已是漫漫长路,要打开这个缺口,更需要长路漫漫。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