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泉在盖州:一幅泉城文化的历史长卷

来源:作者:于学忠时间:2013-03-01热度:0

泉在盖州:一幅泉城文化的历史长卷
  
  
  编者按:地名,城市变迁的缩影和见证。一个地名,或许承载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或许铭记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位杰出的人物,或许蕴含着某个时代的精髓……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桥梁和建筑的名称,更被誉为凝固的诗词、灵动的音符、恒久的画卷。
  泉在盖州。双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纵观双台地名,如览百科全书,历史变迁、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政治经济等尽在其中。
    泉城双台名天下。这里,有山的厚重、河的洒脱、林的灵秀、泉的包容——

  双台,这座有着2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名城,之所以在辽东古城盖州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个重要的支撑是其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文脉。
  双台古为“上善若水”之地。从唐太宗时代至清中叶,双台地区都是全国重点温泉区。如今,作为洋洋大观的盖州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盖州人基于对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的颂扬而提炼出来的“虹溪谷韵”、“沙河碧波”、“金銮灵殿”、“龙头山幽”、“老虎洞险”等,成了双台这座古镇优秀的“九大景观”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首先是加快温泉景区标准化体系建设,双台镇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镇环境提升和民生改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唐王碑”、“唐王井”等凝聚、积淀老双台浓重历史感和文化特性的经典景观,因护镇沙河治理通疏、城市广场建立等展现出新的生机和姿彩;另一方面,同时,为了规范温泉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温泉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营造低碳生态突出、文化魅力独特的温泉旅游产品,按照功能性“洗澡”向主题性“泡泉”转型、休闲性“玩水”向保健性“养生”转型、物质性“养生”向感悟性“养心”转型、粗放式“开发”向精致化“利用”转型“四大转型”要求,重点支持一批温泉景区转型升级,品质有档次,文化有特色,品牌响当当等一批充满浓郁时代气息、承载新双台美好未来的现代人文景观相继涌现,成为展示双台现代美和未来城市文明的新标志。
  在概念规划中划分成三个独立的区域,并且用景观步行系统和生活性车行系统进行联系。一期开发区域为思拉堡温泉度假别墅区,主要以生活体验为主,采用独栋别墅和连排别墅的建筑形式,少量的生活配套设施,在临近城市主干道布置观光农田,主要用于生活体验和旅游观光;二期开发区域为松树沟村,在该区域布置部分生态迁移区和度假生活区、老年居住区、老年大学及老干部活动中心、特色商业街、生态科研教育基地、半山豪华别墅区。三期开发区域为花红沟村,在该区域入口处布置商业配套区、村民生态迁移区、温泉疗养酒店、民俗餐饮娱乐街。
  在景观规划上遵循因地就势,完善功能,经济合理,以人为本,方便舒适,典雅别致,融入自然的原则,组织社区的景观,力求达到高度的舒适和人本尊重。  八年来,双台不断绘就“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泉城大美。
  虹溪谷温泉,“福溪洞天•琴海八泉”,每一个人都会叹服这“福”代表佛的“佛光禅境”,“溪”代表山谷间的“曲水流殇”,“洞”为“溶洞温泉”,“天”为“别有洞天”的绝妙。看似信手拈来,“琴”为“琴台泡池”,“海”为“地中海及托斯卡那风格”,却又浑然天成,“八泉”分别为亭泉,洞泉,佛泉,彩泉,无泉,海泉,林泉,戏泉……这里泉群竞生,河水长流,景色宜人,自古便有“夹岸桃花,恍然仙境”之美誉。
  “一条玉带绾泉城,十里平波绮梦悠。”沙河充分彰显了护城河的特色文化,为泉城双台打造了一张靓丽新名片。
  双台镇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建大美泉城。目前,现有中高档温泉旅游洗浴场所25处,规模较大的度假酒店4个,境内古迹景点9个,日接待量达1.5万人。2004年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特色旅游乡镇”,2007年又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9年被盖州市确定为城市发展建设四大板块之一。2010年被确定为沈阳经济区新市镇。
  如今,双台长高了、扩大了、变美了,一座时尚大气的温泉之城,蔚为壮观。泉城广场犹如城市的大客厅,热情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虹溪谷温泉似巨大的花环,为泉城添彩;“奕丰.泉天下”雄伟壮观,更为双台人带来了溢于言表的自豪感……山、河、林、泉集于一身的泉城之美,生活在这一座城市中的人们,该是多么幸福!
  新双台,展现新形象;新泉城,呼唤新名片。一个泉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在这里,作为盖州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五大板块”之一,双台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备受关注,独特的温泉资源和区位优势,使这里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投资的佳点,也勾画出一幅关于温泉文化的历史长卷。
        (于学忠)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