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大年初一,“马灯”走起来!

来源:作者:王伟时间:2013-02-19热度:0

因为一票难求,龙蛇更替的新春佳节我未能返乡。听说这个消息,好友强振一再相邀,我不忍驳了他的好意,在长假期间携妻小来到了他的家中。
  强君的家在芜湖南郊的大浦新村,因为拆迁搞开发,这里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别墅,年前刚完婚的强君两口儿住在一栋三层楼的小别墅内,这让至今仍无力购房的我和妻好生艳羡。
  大年初一这天,天公作美,一改几日的阴霾神色,骄阳艳好。强君两口儿一早前往岳父大人家里“送节”去了,只留了我和妻女一家三口守在家中。
  上午十点多钟,我猛然听到远处传来鞭炮声,又过了一会儿,鞭炮声渐渐稀疏,人声鼎沸,由远而近的锣鼓声越来越清晰。我怎能按捺住心底的好奇,急忙跑到门口张望。远处,楼宇之间的马路上,锣鼓依旧敲得震天作响,正有一队穿了戏袍的人从看热闹的人群缝儿里挤过去。
  “这是要唱大戏么?”我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
  邻居是一位热情的中年妇女,听到我的疑问后,她用地道的芜湖方言向我解答了一番。然而我却一句都听不懂,只能对伊报以歉意的微笑。当发现语言不通,根本无法交流后,我们彼此都一派怅然,各自回屋去了。
  又过了一会儿,强君的父亲过来,用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问我们为何没去看表演。当看到我们满面期待的神情后,老人家引领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他的住处。
  他寓所的门前是一片开阔地,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穿街引巷的锣鼓和演员们刚刚从远处走来,我这才得以近距离地将这一行人欣赏一番。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几个人组成的锣鼓班子。有节奏的锣鼓声陆续将远近的村民都吸引了过来,围在边上看热闹。又有两个人并排扛了两根长长的竹竿,竹竿的上头各是一个用白纸糊成的灯笼,灯笼上面“琅琊世家”四个红色的大字分外显眼,灯笼的背面,依然是红色,然而字体却更大,赫然一个大大的“王”字。这两人后面,是一队穿了花花绿绿戏袍的演员,有背上印着八卦身材颀长羽扇纶巾者恰似诸葛孔明,有身穿绿袍手持大刀红面美髯者像极了关公,还有一身红袍背后遍插靠旗者似是穆桂英……
  锣鼓声渐渐停息,扛灯笼的两人各自靠边站立,其余演员也在锣鼓班子两边分开坐定。这时,我才注意到,演员们大都比较年轻,最小的演员年龄不过六七岁!
  “这样就结束了?”我问旁边一个看热闹的村民。
  对方憨憨地一笑,仍是浓厚的乡音,“没有呢!他们休息一下,马上开始表演了!”
  “这是要唱大戏么?”我决心打破沙锅问到底。
  “不是的,不是的!”我的无知惹得他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这个叫马灯,马灯!”
  “哦!”我点点头,心里却更加迷惑了。
  我用手机打开某搜索引擎,输入“芜湖马灯”几个字,一番搜索之后,我终于明白,“马灯”是元宵节期间的一种驱除疫鬼的傩祭活动,其渊源可以追溯至《诗经》中所记载的“祃祭”。
  一阵急骤的鞭炮声过后,锣鼓声次第响起。一个手拿小红旗的年青人走在最前头,神情庄重,像是场上的指挥。随着他手中的旗子不停地舞动,演员们陆续进场,并在场地中间快速走动起来。乍一看,似乎大家的步伐都杂乱无章,然而细看时方发觉每个人走的路线变幻莫测却又似乎有着某种规律。指挥的小红旗不停挥动,锣鼓声也变得忽密忽疏,场地中间演员们走动的队形也不停变换,一会儿变化成一个大圆,一会儿又变成了三四个小圆。指挥者小红旗一顿,队伍又迅速变成了整齐的三排或四排……
  旁边的一名观众告诉我,内行的人看“马灯”表演,一眼便可看出他们表演的是哪一个历史故事。然而像我这样的外行,此时此刻,却只能挤在人堆里看热闹,直看得我眼花缭乱。
  得知这一活动叫“马灯”表演之后,我才注意到,表演者身上的戏装与我以前所见过的“唱大戏”的戏装又不太一样,马灯服的正面和背面都十分明显地拱起,正面有一个用白纱布做成的马头,透过薄薄的纱布,里面竹蔑扎成的骨架看得棱角分明。表演的时候,演员们一手拎着马头,一手执刀枪,宛若一个个征战沙场的大将军。
  不多时,表演者便已大汗淋漓,“孔明”和另外一位我叫不出来名字的“前辈”,正好手中有道具扇子,他们边走边摇起了扇子。坐在边上的最年幼的两位小演员,抵抗不住疲劳,早已张大了嘴巴,呵欠连连……
  知情者告诉我,为了表演,这些表演者们都十分辛苦,早晨三四点钟便起床化妆。因为不是专业的戏班子,“马灯”表演者又多是些未婚男青年,没有太多表演经验的他们连排练的时间都很短,赶着要在元宵期间演出,他们往往只能在春节前后的三四天里起早贪黑地排练……
  指挥者手中的小红旗一阵挥动,演员们纷纷走出表演场地。最年幼的那两名表演者走上场,他们俩的衣服两侧各有一根木棍,两根木棍在身前又固定在一起。正当我猜测着这个道具的名称时,又有两名青年演员走上台,分别站在两名孩童的后面,用双手把持着两根木棍,推着孩童往前走,那姿势,像极了推着手推车劳作的农夫!
  “手推车”被推下去以后,又有一位大将模样的表演者拎着马头走到场地中央,一名身穿黑袍模样像是道士的男子紧随其后。“道士”突然上前一把抓住“大将”的马头,另一只手抓住马尾,两人“纠缠”在一起,围着场地跑了一圈又一圈,旁边一位不知是演员还是观众的青年学起了马的嘶鸣……我这才顿悟,原来他们模仿的是一员大将骑着战马驰骋沙场的形象。
  锣鼓声一阵停顿,鞭炮声次第响起,围观的人们已经让出了一条路。短暂的整顿之后,锣鼓声复又响起,演员们恢复了过来时候的队列,朝人群外走去,一场精彩的表演终于宣告结束。
  强君的父亲告诉我,在以往,“马灯”表演是村里年前年后的一件头等大事,每年的春节后都会有专人张罗着表演事宜。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年青人都要忙着在外工作,因为找不到演员,这样的表演得三五年才能有一次……
  我不由为有缘目睹这场精彩的表演而感叹自己的幸运,心底也暗暗感慨:其实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马灯”表演者以及所有朴实的乡亲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刻也不曾废止过。但愿,如此精彩的演出,不要在代复一代的传承中慢慢被人遗忘了便好!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