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与扎花灯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3-02-18热度:0次
春节刚过,便迎来了又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
今年元宵夜,月与灯依旧,读物人思情,泪湿棉衣袖。年年元宵,那人,那灯笼,都只能化做对奶奶的追忆,每年一到元宵节,就会想起那红红的灯笼和奶奶的笑容,就会想起儿时闹元宵那热闹的情景。元宵节是老家的大节气,除了有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戏之外,最好看的就是家家户户赛灯的场面了。赛灯是元宵节的大事,但可不像现在买俩大灯笼扯上个灯泡那样简单,那时要扎灯笼。先把秫秸杆劈成一指宽的秫秸坯儿,再用砂布打磨光滑。就这还不行,还要在开水里把秫秸坯儿煮软,这样才能韧性好、且不生虫,今年用了来年还能用。扎灯笼是件极细致极讲究的活儿,几乎家家户户从过罢大年初五就开始张罗扎灯笼事宜,因为从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只有短短的10天时间,这期间还要走亲访友,所以时间是很紧凑的。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山村铺满青石的小巷是满街攒动的人头、满街涌动的人流,于是,我们小小的乡村小镇就浸在了流光溢彩的欢声笑语里。在这种情形里,灯笼的艳丽与技巧就好比人的庄稼人的脸面,灯笼漂亮,主人自是风光无限,否则就只能是灰头土脸。因此,奶奶每年一过了大年初五就开始忙活起来了。这时候,奶奶那双小脚能踩出一溜儿的风声来,嗓门儿也格外亮起来,进进出出时那满脸的褶子都像山菊花一样灿烂了。奶奶先是给孙子孙女儿扎小灯笼,小灯笼都用上好的秫秸坯儿和红纸做成,有鲤鱼跳龙门、有威武的公鸡、有调皮的猴子、有贼不溜秋的小老鼠、诙谐的猪八戒背媳妇还有弯弯的小船儿……总是让我们兄弟姊妹十几个又争又抢,闹得面红耳赤。一到元宵节晚上呢,我们就挑灯满街里乱窜,引来一串串赞叹声。于是,那种快乐和得意就写在了我们红红的脸蛋儿上了。
奶奶最擅长扎的是跑马灯。每年我家大门口除了两个大红灯笼外,最招惹人的就是跑马灯了。那灯直径尺五有余,高则几近三尺,中间燃了硕大的蜡烛,就会翩翩地转出些神话故事来。比如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孙悟空大闹天宫,或是关公扛大刀、嫦娥奔月、老鼠嫁女、八仙过海、观音送子……那形那神,那魂那韵,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每都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
扎跑马灯的关键是剪纸人儿。奶奶手巧,买些花红柳绿的纸来,坐下半日就有了各色人物。我时常疑惑那些纸人儿原本就是趴在奶奶剪刀上的,要不怎么剪刀尖儿一动,他们就急不可耐地跳将下来呢?奶奶剪纸人儿只求神似不求精雕,因而就有了朴拙的美。比如嫦娥奔月,并不见那眉那眼,却有着腾云驾雾的轻盈与缥缈,那衣袂、那长袖、那圆月,总给人朦胧的诗意的美感。
奶奶扎的最后一个灯笼是龙灯。那龙灯一丈多长,有着高昂的头、刚劲的爪和满身闪烁的鳞光。那晚,奶奶亲手在龙肚子里插了几十支蜡烛,然后带领我们走上街头,指挥我们翩翩舞动起来,引来了好多观赏者和满街的叫好声。元宵节过后,奶奶仔细地把它收在了储藏室里,准备来年再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遗憾的在奶奶仙逝的十多年里,奶奶再也没有看到这龙灯舞起来。
许多年过去了,我不曾忘记奶奶的灯笼。在我心里,无论什么样的灯笼也比不上奶奶的灯笼。因为那情,那景、那爱和不仅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更是在哪个物质困乏的年代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骄傲和自豪。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