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大佛故里访名家——游郭沫若故居

来源:作者:李道华时间:2013-01-26热度:0

    提起四川大佛,当数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建于唐代贞元,历时90来年,高71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头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足踏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双手抚膝,神势肃穆,临江危坐,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千百年来,大佛一直受到世人的尊崇。    
    乐山以大佛为荣,大佛又为乐山扬名天下。
    站在大佛身后,顺着大佛的目光往前看,是著名的大渡河汇流处。沿大渡河向东往上走35公里,但见河边有一古镇,名叫“沙湾场”。在沙湾场正街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四合院里,1892年立冬后的一天,商人郭朝沛家又一个男孩诞生了。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就是这个男孩,却在今后的岁月里,干出了一番大事业。这个男孩,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郭沫若。
    我曾多次到乐山拜蔼大佛,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去沙湾拜访郭沫若故居,心中难免有些遗憾。直到今年10月,一个偶然机会,我再次来到乐山,于是抽一个空隙,去沙湾拜访了郭沫若故居。
                     一
    沿沫若大道,车进沙湾镇,穿过一个正在修建的仿古牌坊,郭沫若故居就建在一丁字路口旁。
    放眼望去,郭沫若故居低垂着头,黑门青瓦,显得较为古老破旧,只有门楣上的“贞寿之门” 闪着金光,才让人略略感到有几丝气派。几个工人此时正忙着翻捡门旁中药铺上的瓦片,大门显得有些脏乱。门柱上那黑色吊牌上写着“郭沫若故居”,才让人知道,这里就是郭老从前的家。据说,解放后,郭老主动把故居捐献给国家,如今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人不解的是,故居两侧街道全是修葺一新的仿古楼房,满街散发着浓浓的油漆味道,叫人心生不爽。楼下商铺里,满眼尽是各种现代化的商品。故居紧贴着一栋5层仿古楼房,一高一低,一新一旧,突显出故居在这现代化的商业街中是多么的不协调,地位是多么的尴尬。
                     二
    带着一种崇敬,揣一颗好奇之心,脚步轻轻迈进郭老故居,心情顿时平静下来,犹如走进庄严的佛堂,时光仿佛倒流,令我又回到过去。
    从地形上看,故居为一座长方形的集居室、商铺、家塾和园林于一体的四进穿逗木结构小青瓦平房,占地21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典型的四川民居风格,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老父亲经营家业时,才达到目前规模。院内共有大小房间36间,至今仍保持着原貌。
    故居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成昆铁路从故居背后飞驰而过。细看故居,分为三个小院,第一院左侧房间,是郭沫若诞生处。中院右侧房间是郭沫若省亲时居室,左侧是原配张琼华和夫人于立群居室,郭沫若居室则在后院左侧房间;后院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为郭沫若四岁半启蒙受教育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茶溪》等诗,即作于此。后院紧连一个小花园,看上去和鲁迅先生故居中的百草园到有些相似。为迎接郭老诞辰120周年暨郭沫若故居博物馆重新开馆,乐山市政府正在抓紧后花园的复原改造。
    此时的后花园一片繁忙,院内到处堆放着各种建筑材料,工人们正在修建园中的各处设施,一座新建的茅草亭下,不停地有人往亭上递着一捆捆稻草,亭子小小,顶儿尖尖,恰如一个出土的大蘑菇。几个工人,或蹲、或站,正在聚精会神地装着院边一座回廊上的木栏杆。一个小池,刚覆上新新的水泥,最让人注意的,则是园中的一颗大树。一个工人告诉我说,建院时就有这颗树了,树下,立一块大石,上刻郭老手书的“意志终则娇,富贵道义重,易轻王公”几个大字。
    原故居博物馆位于旧居墙后,占地3.35亩,为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亭台相接,环廊相连,竹木池水,奇花异草,幽香阵阵。博物馆陈列大厅内,郭沫若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博物馆则是刚新建而成的。新馆仿汉朝风格,修得有些气派,这是政府特意投资1亿多元打造的以郭沫若故居为核心的郭沫若故居文化城建设的重要部分。园中的草地上,一个牧童骑着一条大水牛,吹着牧笛正慢悠悠地朝我们走来,好一幅牧童放牧图!馆边的一座五层塔楼,在阳光的照射下,静静站立着,如一个忠实的卫兵。如果能登上塔顶,定能俯瞰博物馆的整个全景。可惜塔门紧闭,我们只有望塔兴叹了。
                      三
   “绥山毓秀,沫水钟灵”。回看郭老家谱得知,郭老祖籍福建宁化,为闽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郭老曾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眼前的一切,让我有些感叹,蓦然想起郭老1921年发表的第一本的新诗集《女神》。记得读初中时我就对《女神》中的诗句赞不绝口。特别是那首《凤凰涅磐》,更让我热血沸腾,那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女神》开创了中国新诗之风,成为中国新诗奠基之作,郭老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郭老一生颇为曲折,早年留学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和鲁迅先生早期经历颇为相似,回国后先后结识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1926年参加北伐,蒋介石背叛革命,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重回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即返回中国参加抗战。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从1938年始至1948年间,创作出版了大量的甲骨、翻译、历史等作品,其中,以《甲申三百年祭》,历史剧《屈原》、《虎符》等为代表。建国后,郭老又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等职。其主要成就在古代社会、甲骨文研究 新诗奠基上,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则是《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等。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郭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后人称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老除在文学、历史、考古之外,在书法、社会活动等方面也有显著成就。他的书法,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 8字要诀,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老热爱和平,曾多次参加国际和平大会。尽管,他在文革中的做法有些不尽人意,但他真心热爱党、拥护党,坚决跟党走,坚持马列主义的真理和信仰却不可否定,两次入党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郭老所作的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大快人心事,粉粹‘四人帮’”,在当时的中国可谓脍炙人口,至今难以忘记。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书面报告《科学的春天》,迎接科学的春天,更是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1978年6月12日,郭老在北京逝世,据其遗嘱,他的骨灰洒在了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在我的书橱里,至今还保存着郭老的新诗集《女神》,翻译的德国作家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英国雪莱诗人的《雪莱诗选》,权当是对郭老一种深深的怀念罢。
                      四
    步出博物馆大门,已近傍晚,虽然太阳还斜斜地挂在天上,但街道上行人稀少,没有了喧闹。故居身后的绥山,已经披上一层薄薄的霭纱,镇子如同一个嬉戏的孩子安静下来。炊烟渐渐升起,忙碌一天的人们开始归家,郭老故居几乎没有游人了。我不由想起邓小平、朱德、陈毅、鲁迅、茅盾、王朝闻、李劼人等名人故居,开始寻找他们的共同之处,思考着保留这些名人故居的意义何在,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目的又在那里?是教育,还是永久的纪念?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受到怎样的教育?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应当怎样去传承,去发扬光大。这些写入史册的历史名人,我们又该如何去评判,对待?
    江油李白青莲故里的“月园徽音不远,谪仙何时归来” 楹联,是对唐代大诗人李白归来的一种美好期盼。那么,郭老1963年春游李白纪念馆所题写的对联“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则是对李白一生的最好总结。对于郭老,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呢?我想,历史早有结论。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阳光暖心

下一篇: 阳光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