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唱偈
来源:作者:刘少峰时间:2012-12-19热度:0次
一首歌,流传百年,至今仍深受国人喜爱,非《送别》莫属了。一首歌,歌词意蕴隽永悠远,乐曲缥渺清婉,词的意境和曲的旋律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契合得那么完美,作者非李叔同莫属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由童声混声合唱这种音乐样式演唱的这首歌,宛如天籁,无比动人。那清纯、稚雅的音韵,仿佛在安抚“知交半零落”的惆伥,让人感到内心平和、安宁,于离愁别绪中萌发出某种期许与寄望。
长短句格调的歌词,时空迭加的意像,景物映衬的情感,让人浮想连翩,感慨万千。
三部曲式结构的曲调,舒缓的节奏展开的音乐叙述,极富抒情的韵味。全曲共分四个乐段,第一、二乐段乐调起伏平缓,仿佛能看到夕阳映照下的长亭、古道,能听到晚风中断续的笛声,惜别之情跃然而出。第三乐段的第一乐句音阶明显升高,与一、二乐段形成对比,情绪变得激动,像是在抒发内心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节奏变快的再现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恰当的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别绪。第四乐段与第二乐段完全相同,让情感转为平静、冷竣;两乐段的第二乐句精妙的运用了两个半音,让全曲更为传神。乐曲的一些相似或者相同的乐句交替出现,正是这首乐曲的艺术特色,它并不给人重复单调的感觉,而是首尾呼应,使主旋律更加鲜明,音乐形象更加完整,像空山幽谷响起的阵阵回声,又像一条蜿蜒萦回的小河在缓缓的流淌。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一听到或者一唱起这首歌,就让人进入一种音乐审美的境界。一听到或者一唱起这首歌,就自然会想到它的作者——后来成了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是在“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民生凄苦,国运堪忧的时局下送别知交时写出这首歌词的,然后,他精心的挑选了配曲,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创作。旋律选自他在日本留学时就广为传唱的一首名为《旅愁》的歌曲,这首歌的曲谱又是词作家大童球溪直接采用了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一曲。离绪,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母亲的眷念,都是漂泊的心灵析出的深沉情感,拨动的是同一心弦。三首歌同一曲谱,都保持了艺术上的完美,又都深受国人喜爱,当属音乐史上的佳话。李叔同凭着他独特的音乐鉴赏力和对音乐表达的心有灵犀,为《送别》词选定这首乐谱,最能准确诠释歌词所表达的情愫,仿佛这首乐曲就是专为《送别》谱写的。这是他使《送别》成为一首经典之歌的再创作。就是这首歌,近卅年来又先后被电影《城南旧事》、《早春二月》、《让子弹飞》选作主题曲,插曲和片头曲,也成为音乐史上的佳话。
许多人是从《送别》知道李叔同的。殊知,叔同先生还是中国现代歌曲的启蒙先驱,是向国人推介西洋音乐,介绍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第一人。由他作词或选取《诗经》、《楚词》为词,再挑选欧洲名曲配乐成歌的“学堂乐歌”留存至今的就有70余首。这些意境隽永,清新流畅,词曲珠联璧合的歌曲,成了一个历史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情感的象征。他创办的《音乐小杂志》,为中国第一部音乐刊物,对国人普及“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教化功不可没。何止音乐,先生还是引进西洋绘画艺术和现代戏剧第一人。先生博学多艺,才华横溢,所著诗词,力透纸背,书法自成一格,一字难求,精于篆刻,擅油画、钢琴,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三十九岁正当盛年名声大振的时候,他却洗净铅华,反璞归真,毅然遁迹空门,潜研律宗,修成宗师渡众生。先生从“二十文章惊海内”,到风流倜傥的名士,到涉猎艺术门类广博的艺术家和功成名就的艺术教育家,到成就慧业的一代高僧,完成了他“入世做事,出世做人”的人生传奇。像一首交响诗,在高潮处嘎然而止,然后是行云流水般的慢板,清丽舒缓的进入尾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曲终人散,余欢已尽,该告别的终归要告别,该上路的终归要上路,彻悟方能通达智慧人生,《送别》一曲,又何尝不是叔同先生为自己也为众生唱出的偈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