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盛开杜鹃花
来源:作者:欧德琳时间:2012-12-21热度:0次
山野盛开杜鹃花
——贵州地质文化形象三十年纪实
欧德琳
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三月,贵州省地矿局文化发展大会会场上,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凝聚地矿文化建设者们30多年心血和汗水的各项文化作品和成果,有文学、影视、书画、旅游文化商品……在这样的氛围中,从事地矿文化建设的骨干,和长期以来关心贵州地矿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认真学习贯彻“国发2号文件”相关精神,回顾几代贵州地矿人走过的地矿文化建设发展历程,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贵州地矿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共商推动贵州地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计,为贵州地矿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省地矿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在文说,地矿文化是地矿事业的血脉,是地矿职工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任务,为地矿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当前,地矿事业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和环境保障重任在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们高扬地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旗帜,加强地矿文化建设,打造地矿文化品牌,增强地矿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等,促进地矿事业科学发展。
与会嘉宾围绕“地质文学现象三十年”纷纷发言。
地质文学内部刊物《杜鹃花》的创办,在地矿系统营造了浓郁的文学氛围,并产生深远影响。当年,著名作家叶辛、何光渝、王蔚桦、李发模等到地质队采风,无不为一个炊事员也能创作出且有思想和诗意的长篇小说《爱在黄昏,爱在黎明》所感动。20多年来,一路风雨,一路耕耘,《杜鹃花》培养了一大批有责任、有激情、有才气的作家群,创作、出版了一大批引起社会极大反响的文学艺术作品。先后创作作品数以千计,出版专著30多部,创作电影、电视剧10多部,在全省、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走在全省和国土资源部行业文学创作的前列。他们的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新华文摘》、《山花》等国内知名刊物。不少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产生了不少全国知名作家,如袁浪(《血溅秋风楼》作者)、欧阳黔森(《雄关漫道》作者)、冯飞(《大清血地》作者)等。出版了百多部优秀作品,获得十多个省内外文艺奖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鸡奖”等。这一独特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不仅在省内产生了很大关注,也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瞩目。
1989年成立的贵州地质文联,坚持扎根地矿沃土,唱响地矿主旋,展现地矿风采,创造了骄人成绩,多次被省文联和地矿部文联授予“文联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还获得中国文联“全国优秀企业文联”称号,是全国地矿系统惟一获此殊荣的省局;在贵州省一至十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中,该局每届都获得10多个奖项,名列全省行业文联前茅,均获得组织奖。上世纪90年代末,该局和省电视台合作拍摄电视专题片《高原拓荒人》,是我省乃至全国第一部反映地质工作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的专题片,塑造了地质工作者艰苦创业的时代群像;2000年,该局编辑的地质文学丛书《高原拓荒人》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分报告文学卷、小说卷、诗歌卷,计120万字,集中展示了当时全局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拍摄制作了3部电视专题片;2007年1月,记载该局50年奋斗发展历程的《贵州省地矿局局史》出版,与贵州电视台合作拍摄的9集系列电视专题片《苗岭先行兵》,在贵州卫视黄金时间播出,获得贵州省第八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选影视类一等奖,同时选送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记录片国际选片会,获得“中国十佳行业片奖”。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培养近300人的文学创作人才,形成了颇具影响、令省内外瞩目的作家群。李绍珊、袁浪、欧阳黔森、冉正万等创作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有的作品在省内外文坛引起了轰动。目前已有40多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和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地质文学的异军突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独特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还专门成立“贵州地质文学分会”。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裴曾在省地质局宣传部工作,《杜鹃花》杂志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副主编,30年来对贵州地质文化一直非常关注。这位学者型干部对曾经的地质生活记忆犹新,对地质人携着罗盘、锤子,放大镜三件宝与大地为伴,探秘自然,发现地宝的生存环境、生存精神尤其记忆深刻,他眼中的贵州地质文化30年经历了自发萌芽期、培育成长期、发展收获期、变革转型期、复兴再造期等阶段,还有承接起每个阶段地质文化现象的地矿人李绍珊、袁浪、欧阳黔森、陈履安、刘龙材、冉正万、何毓敏、欧德琳、丁海波等,关注地质文化的著名作家叶辛、王蔚桦等。李裴说,贵州地质文学现象“之所以称其为现象,确实有那么一批执着的成规模的写手,确实有那么一批质量上乘的成规模的作品。这与《杜鹃花》利用刊物阵地平台,坚持文学育人、服务大众,坚持 “三贴近”、“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办刊思路密不可分。同时,贵州的地理环境使那些长期在一线、在深山的地质工作者心无旁骛地工作、学习和创作,是贵州的山水成就了这么一群读书人,写书人。同时,每年都组织全系统大规模的文化主题活动,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振兴中华读书巡回演讲”,历时55天,足迹遍及全省,其影响大而深远。还有更重要的是地质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及其这支队伍创建时的文化传承,加上寂寞的生活土壤,积极的人生态度、浓郁的文化氛围、无私的团队精神,最终成就了“贵州地质文学现象”。
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经历地质工作8年的深山生活。在地质队创作出第一部作品选集《有目光看久》、短篇小说集《味道》、散文集《十八块地》等。欧阳黔森一直认为自己是地质人,踏遍贵州一山一水。欧阳黔森聊起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准备拍摄的反映地质题材的电视剧《沸腾的群山》,他说:”当历史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时,今天发生的事情又成为历史。贵州地质文化的发展前景广阔,从深度和广度都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贵州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诗人王蔚桦说,在省地质局党委关心下,于1984年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杜鹃花》,被誉为贵州地质文学的摇篮。它像高原质朴的杜鹃花,有火的秉性,火的外形,甘居荒野而不自卑。身处崇山峻岭的地质工作者,不仅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发现了贵州丰富的矿产;而且,还用智慧和笔,塑造了一个个高原拓荒者光辉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十二五”时期,该局将对优秀地矿文化元素进行全面规划、整合提炼和升华,构建特色鲜明、有效实用、全省知名的文化体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具有时代特征、贵州特色的地矿文化建设新路子。培育贵州地矿精神;搞好地矿文化与地矿行业特点的有机结合;办好建设文化阵地、打造地矿文化精品、丰富地矿文化活动等实事。全力打造“六个一”工程。即出版一套贵州地质文学丛书、出版一套地质科普丛书、出版一部贵州地矿政研论文集,出版一部贵州地矿摄影书画集,拍摄一部反映贵州地质找矿突破的电视连续剧、举办一台地矿文艺精品演出活动。同时要组织一系列地矿文化成果展览、优秀作品展示研讨和评奖活动等。我们期待贵州地矿文化像杜鹃花盛开山野,红遍大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