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张炜:为可爱的地质人立传

来源:作者:吴文峰时间:2012-12-18热度:0

39卷,450万字,22年呕心力作;世上最长“纯文学”作品,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你在高原》的作者—— 

张炜:为可爱的地质人立传(短稿)
文/吴文峰

    2011年9月27日下午3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赠书仪式在山东地矿大厦隆重举行。伴随着悠扬的《勘探队之歌》,张炜先生把多套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赠送给了到场的地质工作者及文学爱好者,并发表了热情洋溢、沁人肺腑的讲话。

   “《你在高原》是三十九卷的地质工作中手记,我把他赠给可爱的地质人!”张炜题字签名赠书后又感慨地说:大地上留下了地质人的脚印,是永远磨擦不掉的,它应该得到记录、镌刻,镌刻在大地上。首先已镌刻在了我的39卷长卷里面去。   

少年经历 爱上地质


    张炜,祖籍山东栖霞,1956年生于龙口。1978年毕业于烟台师专中文系。少年张炜,是在龙口海滨的一片浩瀚的林子里度过的。在那里遇见了“足以影响自己一生”的地质队员。他感觉地质工作很“神秘”,就经常缠着他们讲故事,甚至晚上就钻到帐篷里过夜。“童年的经历,对一个写作者的一生影响非常大,所以当时就有一个希望,希望以后能像他们一样,走遍山河!”

   “当时很少考虑到地质工作者的辛苦,光看他们行走,看到他们浪漫,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一名真正的地质队员,但愿望早在心海里种下了并发芽生根,以后就长啊长啊,后来就写了不止一部关于地质队员的小说,当然最长的还是这部《你在高原》,写了22年,长达39卷!”

   “现在看到的这部书是450万字,最早的时候是510万字。出版社考虑很多,建议压缩一下,结果压缩掉了60万字,把副题‘一个地质队员的手记’也移到了《自序》中。”

    的确,随便翻开一部《你在高原》,每一本目录后面都有“自序”。里面也都有这样的句子:自然,这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它源于我的挚友(宁伽)及其朋友的一个真实故事,受他们的感召,我在当年多少也成为这一故事的参与者。当我起意回叙这一切的时候,我想沿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部实勘一遍。当时的我正值盛年。用书中的一个人物的话说,那就是“茂长的思想,浩繁的记录,生猛的身心”。……最后想说的是,我源自童年的一个理想就是做一名地质工作者。至今,我及我的朋友们,帐篷与其他地质行头仍旧一应俱全。这十部书,严格来讲,即是一位地质工作者的手记。

    张炜还介绍:我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以山东半岛为主要基地,细细地走了一遍。而且拿出3年的时间,自修了地质学院的课程。为了写作,我曾读了大量地质工作者及著名地质人的传记,吸收了里面大量的术语。我对地质工作者的崇敬无以言表。大地上留下了地质人的脚印,我想不管怎样,都是永远也摩擦不掉的。他应该得到记录,镌刻,镌刻在大地上。首先镌刻在了我的39卷长卷里面去。我觉得这本书,目前取得的这一点点的成绩,与地质人的奋斗,给我的力量绝对分不开的。最后张炜表示:今后,我还要拿出大量时间,为地质人写新的篇章!我会深入到他们工作的第一线,住到他们的帐篷里,我相信我的未来会写的更好。我把这套书赠送给我们最可爱的地质人,我把他放到地矿局,完全是为了表达我一颗火热的的文字工作者的心。这个意念并不是一时的萌发,在写作之初,就有这个想法,因此写了一句话让郑金兰局长转给地矿局:“《你在高原》是三十九卷的地质工作中手记,我把他赠给可爱的地质人”,这也是今天赠书的主题。

 
硕果累累 常写地质

 
    张炜的创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最早开始写诗,刊登在学校的油印刊物上。1973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木头车》。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我的田园》、《怀念与追记》、《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你在高原》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

    最早接触到张炜的作品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我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分配到山东地质局,第一个工区就在胶东半岛北部海滨。记得,有一次逛新华书店,看到了张炜一本新上架的小说集《芦清河告诉我》,我如获至宝,马上买下来。在这之前,已从一些杂志上读到过他不少的作品。常常被文中少男少女们的美好爱情所打动,被作者描写的林中风景所吸引。特别是里面有一些地质、测绘队员的形象出现,有的戴着太阳帽,有的扛着标杆,在林子里行走,让我感到亲切和自豪。尤其是书中多次出现的“芦清河”,那清澈的水流,众多的鱼虾、两岸的风光令人向往。为此,我曾专门找来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仔细查找,胶东西部平原上根本没这么个名字,只有一条“泳汶河”有点相似。后来,书读的多了,才知道泳汶河的下游就是张炜心中的“芦清河”,这与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艾青深情讴歌的大堰河一样,成了一个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家园”。除了芦清河等,张炜小说的主体景象就是大地及大地上的山脉。他说过,山脉与土地是万年不曾更移的背景。大地最神圣不过了,大地丰富辽阔,滋长了万千生命,写满了思想,走动着灵魂。人类寻找、保护大地,也是人的自我保护,是人类生命与精神的归宿。因此有评论家以“大地守夜人”来概括张炜的精神特征。

   清楚地记得2007年1月20日上午,张炜做客山东省图书馆“大众讲坛”,以“时代、生活与创作”为题,围绕中心,从年轻时的梦想讲起,谈了自已几十年文学创作历程。其中讲到了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地质人写的书,但没有说出书名。演讲到最后,有20分钟的互动时间,我把早就写好的纸条递了上去,他用略带乡音的话抑扬顿挫地读了出来:“你的小说中出现了好多地质队员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是不是对地质有特别的情结,我是一名老的地质队员,我想知道你说的那本地质书,谢谢!”

    张炜笑了笑,仔细回答了我的疑惑。内容和《你在高原》自序中所说的几乎一样。他随后把《在西伯利亚的莽林中》写在了我的记录本上,并说,这就是那本我喜欢的不得了,至今还时常翻阅的书。这是我与张炜先生第一次近距离交谈。那年的秋天,借去龙口出差的机会,我专门跑到他精心打造的万松浦书院前去拜望,先生出发在外。我怅然若失,回来写了一篇《暮访万松浦》为记,发表在中国国土资源报等报纸上。

   9月27日下午,在赠书仪式上,我提到了那次演讲,他记忆犹新。我把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编辑的《大地行吟——中国国土资源散文60年》一书转交于他,因为里面有他的两篇著作《融入野地》等是我在山东协助编者征集到的电子版。他很高兴,先在在我带去的《芦青河纪事》一书上签名,后又题字“文学与可爱的地质人不可分离”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