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夏津桑葚味美思

来源:作者:吴文峰时间:2012-12-17热度:0

夏津桑葚味美思

 龙年初夏,在夏津县的黄河古道里,我见到了成千上万棵大桑树。徜徉树下,欣欣然,悠悠然,心都绿了。


(一)


 关于桑树,印象之中是一种好树。但在我们老家,院子里不能栽,只因“桑、丧”谐音的缘故。因此,人们更习惯叫它“椹子树”。小时候,我曾屁颠屁颠地跟着母亲去采椹子树上的桑叶。沿着徒骇河大坝,爬到为数不多的几棵桑树上,撸下清晨带着露珠的绿叶,回家去喂养屈指可数的蚕们。
 那时,流行“割资本主义尾巴”,地是集体的,人是公社的——社员嘛,动物除了鸡、猪,一律不能养;树木除了房前院内,都要铲除。因此,二百年的老枣树被拦腰锯断,五百年的老槐树连根掘出,生生累疯了72岁的三爷爷。现在想想,三爷爷不光是累的,他被派和两个小青年天天伐树,祖宗留下来的鲜活的生命,在他的手里被扼杀,他能不心疼?不惭愧?心情郁闷导致精神失常,他满街乱窜,口口声声“前人栽树啊被我给杀了,后人乘凉啊没处去了呀,我有罪啊……”心直口快的三奶奶就出来指着他的鼻子骂,“放屁,南沟崖上的那棵老椹子树就是喜鹊拉屎长出来了,老老少少几辈子了谁不知道?又不是你自己愿意干的,谁让你干的谁才有罪呢……”。三奶奶说的那棵老桑树,我有印象,在村南的沟边,沟北不远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坟。桑树不是太高,分三个杈。桑葚熟了的时候,小伙伴们常“闻着味”儿跑去。坐在树下纳鞋底的二奶奶就给我们讲这棵大树的来历,说是祖爷爷“中了举”的那年夏天,一个野鹊飞来了,在这里喳喳的叫,随后在沟边的地堰上拉了一滩屎,一半是白色一半是紫色。不久,拉屎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树,后来越长越大长到现在;那年秋天,一祖爷爷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先中举人再中进士,后来成了“翰林”。说着说着,三奶奶踮起小脚,把缀满桑葚的树枝使劲拽下来,让我们围着吃个够,直到她喊胳膊酸了撑不住了,大家一松手,树枝反弹回去的同时,又是紫的、红的散落一地,大家在欢笑中去捡、去吃……。后来,大桑树也被杀了。养蚕养惯了的母亲,只能去公家的桑树上偷偷的去采一点,因为矮处的采净了,要爬到高处去,因此母亲便带着我。因为桑树越来越少,后来蚕养的也越来越少,吃蚕蛹解馋的日子也就很快没了,更不用说吃桑葚,观春蚕吐丝、看作茧成蛹,欣赏破茧化蝶了……
 当时就想,若是这长长的河堤上长满了桑树该多好。


(二)


       时隔三十多年之后,我真的见到了我梦中的桑树林。
      2012年5月20日,随山东作家协会、山东散文学会的有关领导及部分作家朋友来到夏津。据介绍,夏津处于鲁冀两省交界处,因春秋时期晋国、齐国等“华夏会盟之要津”而得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一条蜿蜒起伏的老黄河故道,是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自南向北流经夏津行水600余载的遗迹,今辟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其间沙丘绵亘,树木葱茂,连绵长达数十华里。当地有“攀树可行二十里”之说。这里是古鄃县所在地。明朝天顺年间知县薛正所作《鄃城远眺》中有诗曰:万里云收雨霁天,鄃城注目乐天然。烟含曙影千村晓,花吐浓芳百卉妍。绿树人家鸡犬接,大田和黍陌阡连。登临眺望归兴久,赓歌康衢乐有年。
      这天上午,我们一行先到“古树王国,度假天堂”的万亩槐林里转转,此时,人间四月芳菲尽,但遍地野花正盛开。鸟鸣啾啾,蜂飞蝶舞。虽说树上的槐花谢了,但那股清新的甜蜜还在空气中荡漾。陪同的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边走边说:我们发展的第一要务是生态立县,把生态保护好,把环境保护好,宁愿发展慢一点,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现在各级都考核GDP,我们宁肯GDP上不快,也不上一个污染项目。我们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都是非常好的。这里祖祖辈辈种棉花,因此有“银夏津”之称。现在种棉花也是搞生态育种,不需要打农药,用它自身的抗体抗击病虫害,生产出的被子有一种暖暖的太阳的味道……。走着走着,大家便“不随队形”,纷纷离开砖铺的甬道,走进青翠的灌木丛,去感受沙地的软弱和野花的拥护。散文学家王景科老师,弯腰扶看一棵雪青的花朵,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意。
      走出槐林进桑园。路旁的麦地,碧绿如茵,这天是农历小满节气,由于风调雨顺,现已丰收在望。时逢“2012德州‘中国旅游日’纪念活动暨五届夏津黄河古道椹果生态文化节”演出在会盟广场举办,四面八方的农人们扶老携幼、或驱车骑摩托,前来观看。偶见放羊的老汉赶着白色的羊群在田间地头出没。在车上,王春利说:看我们的田野多么漂亮!我们这个景区最大特点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景区里18个村子,树是农民的树,地是农民的地,通过政府的旅游开发,提升果树的价值,让农民受益。路过演出现场,只见高高的彩虹门上一边写着“椹果之乡、生态夏津”,一边写着“相约故道、会盟天下”,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载歌载舞。王春利又说,这次演出,我们一个名演员也没请,昨天的开幕式不到10分钟。力争做到节约、简朴,隆重,大器。主要是想把钱省下来,干大事正事。我们了解到,就在前一天,这里刚刚被山东省经济学会评为“中国平原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第一示范景区”。景区内具有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棵,是平原地区珍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有“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之美誉。
      高大的桑树下,人头攒动,桑葚满枝,行人可以随手摘着吃。低处的摘没了,急性子的人就到路边的小摊上去买着吃,还边吃边还价;卖椹果的多是好脾气,只是笑笑而已。这让我又想起了童年,想起了三爷爷和三奶奶,还有那棵喜鹊送来的老桑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等一系列与桑、蚕有关的诗句也一股脑的蹦了出来。可以说,桑树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更是以桑、蚕为基础所形成。当时,我的身边正带着一本巴蜀书社出版的《陆游诗词选》,随手一翻就看到了“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采桑饷饭无百步,至老何曾识别村”等与桑树有关的七言。好一句“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与眼前的景致何其相似乃尔!,在路边的大桑树下,有4个儿童在尽情地玩着沙子,这又使我想起了宋朝范成大写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来。可以看出古人多么看重对桑树的歌颂。
      作家王树理曾在德州地区工作过多年,对这里的一切非常熟悉。他说:夏津是黄河故道,风沙漫漫,过去是欠发达。但这里的名家很多,书画创作在德州地区是最活跃的。作家邓友梅的第一夫人刘真老家就是夏津,曾在这里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因此这里也是散文的故乡。作家戴永夏接茬说:刘真的文字是很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读过,印象很深。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说,这里的各种学会组织也比较健全。
 在椹果园内,有三株树围巨大,树龄据说均在千年以上的古桑树。三棵树比邻而居,形象各异。最南边一棵树干挺拔,郁郁葱葱;中间一棵虽然枝叶茂密,但树干中间因经历雷击早已劈做两半;最北面一棵最为奇异,整个树干卧在地上,身上已成焦炭状,但仍然是果实累累。人们纷纷在古桑树下拍照留念。面对遭雷劈的桑树,王春利讲了几年前发生的一桩“命案”:一棵千年老枣树,因被雷劈后品质变异,能结13种枣子。但在2007年,被一伙道士一夜之间偷走了,截成了四段,说是雕刻成神像做镇山之宝。“后案虽然告破,偷树者被判刑,但那棵神奇的树却永远的消失了!”话里包含着对古树名木遭遇的惋惜,大家唏嘘不已。
 王兆山副主席说,老树有灵气,我们所说的沧桑感,不就是这个桑吗?今天在这里真正找到沧桑感了!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接着说,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沧海桑田,这里是地道的桑田,这才是文化。
 往回走的路上,路边有新建的朱国祥纪念馆。原来,他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县令,被排挤后从京城到这里做官,办了不少好事。“在任劝学兴农、兴利革弊”,政绩卓著被提拔,“离任之日,夏津万人相送,街市几空,至有泣涕成声者,可见感戴之深”。纪念馆里有几幅对联,大门口上写的是“万家忧乐心头系,一枕清风梦里来!”里面的房门上有“植树防沙为官一日情怀广,铭恩戴德建馆千秋意象宏”等等。在路边的“天果亭”上,也有一幅,写的是:“天意曾襄光武业,果香长破夏津风”。发展不忘古人的功,从此可以看出当地的文化建设多么得卓有成效。

(三)


      这次随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散文学会一行来到夏津,还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在此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座谈会暨山东省散文家夏津作创作基地”揭牌仪式。
      主持人说:70年前的5月份,是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那时候,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年后的这个5月份,也是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个五月,在今天,王兆山主席和各位领导来到了我们的夏津。我们相约夏津,会盟黄河故道,看到了槐林的灵秀椹果的沧桑,黄河文化,会盟文化,棉乡文化,交相辉映,厚重天成……
      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在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夏津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各位作家诗人齐聚夏津,为我们的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注入了真正的文化气息。你们来到夏津,这种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做法深深地感动我们。夏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他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书画、戏曲、民俗小吃等特色文化,都展示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正在建设美丽幸福型夏津。力争做到“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生改善,全力推进“三化”——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四城”即生态之城、文明之城、富裕之城、幸福之城。
       王兆山在讲话时说:在这个非常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我们举行活动,是用实际行动来纪念讲话,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作家们永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家们到这里来采风,应该是充实的、丰富的。我们今天的收获很大。一些古代的话语、词语,在桑园之内外都得到了验证,如沧桑,桑麻,沧桑感,沧海桑田,桑梓之地,桑梓之邦,这令我们非常难忘。往大了说,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土地,我们的人间正道赖以生存的载体,具体的说就是农事。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它占有重要的位置。桑是一种符号,一个标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说起桑树,我们要肃然起敬,带着感恩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桑园……
 随后,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王景科代表学会在座谈会上致辞,介绍了山东省散文学会的发展历程和在“三贴近”创作原则下,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始终扎根现实生活,汲取丰富营养,创作散文精品力作的情况。她希望全省的散文作者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继承优秀传统,弘扬《讲话》精神,努力创作出更多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散文作品。
      “山东省散文学会夏津创作基地”匾牌被王兆山副主席与王春利书记双双掀开红盖头。来自省作协,省散文学会及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文联,夏津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及部分文学爱好者见证了揭牌仪式。会后,大家纷纷留言题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体会。德州晚报张富涛写的是“以文会友,相见如故”,德州市文联曲孝儒写的是“友谊相逢”,德州市文联李庄写的是“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齐河县广播部电视台赵方新写的是“黄河故道新相知,共话沧桑一杯酒”,德州市委宣传部范广礼写的是“写出时代文化特色,唤醒历史文化记忆,营造和谐文化温暖,张扬新文化建设活力!”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写的是“有缘再相会,把酒话桑麻!”
     是的,有缘再相会。一天的夏津之行我们只是走马观花,但这一走就让我爱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那天,我们都吃了不少的桑葚。这产自黄河古道的桑葚、白白的、肉肉的,似乎比我小时候吃到的更耐人寻味。累累的椹果所包含的历史的沧桑、现实的繁茂,定将带给我长久的思念。返程路上,王景科老师写下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字,我想,这应该是大家共同的心思!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诸城掠影

下一篇: 风语湖畔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