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饺子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2-12-15热度:0次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不端饺子碗,冻伤耳朵没人管’。冬至俗称“冬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又把冬至称为“小年”。这一天, 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古人曰: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矣。
在家乡鲁中每到冬至,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一过,就“进九”了,也就意味着冬天最寒冷的时期来到了。因为饺子的形状酷似人的耳朵,据说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关于冬至的民间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记得童年时候,面对屋外的寒冷,边跺脚搓手边念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边期盼着母亲的冬至饺子快点包完下锅上碗。对于这顿饺子,母亲从不马虎的;每逢冬至的前一天母亲会早早地和好面、剁好了饺子馅,等着儿女们一块回家后,一起包着吃,还一本正经地对孙男嫡女们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不冻手。”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男人们坐着聊天,女人们则有的擀皮、有的包馅、有的看锅、有的捣蒜当蘸水,幸福的滋味在饺子的热气中流淌,温馨的感觉在舒心的笑脸中弥漫。“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看着胖嘟嘟的饺子在锅里翻滚,我们也好像看到了蓬勃而充满希望的生活…,为了这顿‘团圆’饺子,母亲会早早起床,到菜市买回肉与蔬菜,回家后把菜摘净洗好摆一旁晾干水分备用。把肉切成小块,在砧板上用刀将肉块剁成肉泥,边剁边加上葱姜蒜料酒酱油等作料。肉馅剁好后,再拿过菜来一刀一刀仔细地切碎。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开始和面,最后把菜与肉混合在一起,放入清油、盐、味精、鸡蛋等调料搅拌均匀。一切准备就绪,母亲擀饺皮,我在一旁尝试着包饺子。
第一次包饺子时,看着母亲拿过一张饺皮,放入一些馅。像变魔术一般,转眼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呈现在我的面前。调皮的我模仿母亲的动作,但笨手笨脚地总是捏不成形。母亲在说一句‘假妮子’一句后手把手耐心地教我,按照娘所说的程序,我终于包出了第一个饺子。虽然没有看像,也站立不起来,但总算是面与馅裹一起了。
都说熟能生巧,此言不虚。随着数量的增加,我包的饺子越来越好。饺子不仅能骄傲地站着,而且外形美观,背上还有一些细微的褶皱,母亲见我进步很快,自然是喜出望外,对我赞赏有加。在母亲的认可下,我会越干越起劲……
包完所有的饺子后,围在炉灶旁,看着一只只白胖胖的饺子上下翻滚,香气扑鼻而来,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口水。端着煮熟了的饺子,狼吞虎咽地吃着,感觉特别香,因为这毕竟是自己劳动的成果。后来,我又学习了和面、调馅等工序,直至现在,想吃饺子的时候我会自己动手,一整套的流程演练有序。
离家20多年,寄居外地工作,一直对母亲包的饺子念念不忘。吃过很多山珍海味,吃过饺子大王、王婆水饺、大肚水饺、海鲜、野菜水饺,但我觉得,都不敌母亲做的味美、味蕾、地道。
往事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而母亲的冬至水饺是我唯一鲜明的记忆。冬至饺子散发着女儿对母亲的浓浓记挂。此情此景,最为令人难忘。沿着冬至的记忆,滑过旧日时光,那是怀念里亲人的身影,拥有的幸福画面太多,只剪了一点点的记忆的碎片,曾经冬至的那顿饺子,曾经那样吸引着人的味蕾,曾经那样让人使人期盼渴望的冬至饺子。现在已成了家常便饭,冬至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舶来的圣诞节。走在街上,满眼都是圣诞节的气息,冬至在这份华彩喧嚣的掩盖下越发无人问津了。尽管如此,冬至这天,每家依然包饺子吃,超市里有绞好的各种饺馅,也有现成的饺皮,买回来把饺馅包进饺皮里,下锅煮熟便成;还有的干脆从超市或食品店里买回现成包好的饺子,更是方便至极。
今天吃饺子如此方便,可我还是向往在儿时冬至节里,由母亲用擀面杖擀出的饺皮,包裹亲手剁成的饺馅,双手捏合起来的饺子,就算是还没下锅煮,也能闻出饺子别样的香味来。回望远去的岁月,打开童年尘封的往事,冬至的饺子里,裹满了美味和亲情,飘着袅袅腾腾的热气,袭上心头,在馒头、水饺、鸡蛋鱼肉平日里的家常便饭的今天,我总也忘不掉童年时节的冬至,那时候,母亲包的饺子特别香,滋味悠长、终生难忘……
今又冬至了,今夜最长。幸好从明天开始,日渐长一丝,夜渐短一分,仿佛于晦暗中得遇君子,仿佛是飘摇中得遇贵人,这份欢喜一天天地积攒,直至九尽春回……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叫他的弟弟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冻伤药。舍的药名叫“驱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好之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天天如此。舍药一直舍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起过年的食物。有人把这种食物称作“娇耳”,也有叫“饺子”的,还有叫“扁食”的。人们吃着饺子,不忘张仲景舍“驱寒娇耳汤”的恩情。
作者: 联系电话:15264381169
电子邮箱:zbwbzyf@163.com QQ:1052171498
作者简介:朱玉富,大专文化、男、46岁,系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人,自幼喜欢新闻、文学和摄影,现供职于《淄博晚报》卫生健康版记者、编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保险报》《中国绿色时报》《大众日报》《淄博日报》《莱芜日报》等全国省市近百家报纸发表新闻、摄影达10000余篇件;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报告文学》《黄河文学》《北方文学》《广西文学》《中国散文》《中国作家》《中国人保》《国土绿化》《齐鲁晚报》《农村大众报》《长河晨刊》《党员干部之友》《支部生活》《中国保险》《中国保险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等60余家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达600余(篇)件。第十一届《大众日报》十佳业余记者;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创作的《心中的雨季》《酸涩的葡萄》中篇小说、小说获山东省五个一文化三等奖和优秀奖。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