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过世,后人祭酒。此乃国人之传统,平淡而又极其普通。
我每次回乡,照例要买上一瓶好酒,把它全部洒在父亲的坟头。我之酒祭更甚于他人,是因为父亲生前嗜酒如命。作为一个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每天有几杯小酒慰藉劳顿的心灵,这本不为过,但在父亲生前,这却是奢望。
在那“难以填报肚皮” 的岁月里,哪有钱买酒?特别是父亲在退出“劳动力”行列的那一天起,买酒喝更是他的奢望。因此,唯一的嗜好就是每场必赶,每集必去。干什么?趴在供销社的柜台前,望着那一坛坛又苦又涩的地瓜干酒馋涎欲滴。偶尔也掏出几毛零钱,买上三五两解馋,且不需肉菜下酒,往往是一仰脖,一饮而尽,然后用大手板一抹嘴巴满足地离开了柜台。再以后,生活的光景越来越暗淡,就连“地瓜干酒”这样的劣质酒也要凭定量酒票才能买到。他没有钱,更没有票,通常是站在柜台前观望。有时散集时,营业员见其可怜,或将一些残酒舀上一筒半盏,送他“白喝”,或免票让他买上半斤八两。由于时局长期艰难,他那从不离身的“土改”果实——从地主家分来的一把锡制品“酒壶”常常是空空如也。自从有一天,我从乡人口中得知这些讯息之后,就悉心从友人同事中搜罗酒票,并下了狠心,每月从微薄的收入中抽出3元钱买一瓶纯正的景芝老白干送与父亲圆梦。
父亲去世时年近八十,他没有任何遗物,只是紧紧地抱着那只土产的“锡制品酒壶”不放。当我从那双僵硬的大手里将它取出时,联想起父亲这痛苦远多于快乐的人生,心底里不禁又悲痛又伤感。此时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序幕正在紧锣密鼓地拉开……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风雨岁月,历经大苦大难的中国的确是今非昔比。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我感受尤深的还是酒这个源远流长的人类共同的朋友。现在,土酒、名酒、洋酒、红酒、葡萄酒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个人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可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因此每逢在父亲的祭日、清明、寒食传统佳节,我必用二锅头酒祭奠父亲。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