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问候语中看发展

来源:作者:杨必正时间:2012-11-21热度:0

   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礼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朋友熟人见面都会相互问候。“在那里发财呀?”“成家了没?”“买车,买房了没有?……人们见面相互关切问候表达了情感。
   回想起我的小时候,我们的父辈生活都很困难,但是朋友熟人见面还是会有相互问候。“吃饭了吧?”是挂在嘴边的常用问候语。有的人摸着嘴角边的油说:“吃了,吃干饭。”更多的人则是面黄肌瘦,弯腰低头,有气无力的说:“收成不好,还差点口粮。喝粥。”文革前夕我参加了工作。计划经济年代粮食定量供应,家家户户都处在缺吃少穿的困难境地。当时提倡“一干二稀,瓜菜代”的吃饭要求。中国人把吃饭当成头顶大事。“民以食为天”嘛!“吃饭了吧?”是中国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见面问候语。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粮食等农副产品物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见面的问候语不再是“吃饭了没有?”,也变成了“在那家馆店吃?”“少喝一点酒啊。”一些大妈大嫂见面,还会互相关切的问:今天中午烧了几个菜?几荤几素?要少放一点油啊!防止“三高”“将军肚”啊。许多年长一点的中年人常用 “你好!”“到那里去办事?”“最近怎么样?”的问候语。分别时的一句“好走。”,又逐渐变成了“再见!”“后会有期。”等等。文明、温馨的问候语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再后来,沿海的南方多个城市建起了经济发展的特区,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由此掀起了一股南下北上的打工潮,农村大批的中青年劳动力到浙江、广东、福建、上海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工厂打工,和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许多下岗职工也加入了打工队伍。人们在衣锦还乡过年时,见面的第一句话就会问“在那里发财?”“在那个厂里上班?”“带了不少‘币’回来吧。”也有的调侃道:“当老板了吧!”“带来的姩崽倪给我看看。”满脸的喜悦溢于言表。年轻人不忘向家乡的亲戚朋友介绍外面精彩的世界,说得没有出去的人也想出去闯荡一番。还有的时髦青年,或因在外面的时间长。说起话来,一改过去家乡的方言土语,卷起舌头,满口是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或者是“广版”“浙版”“闽版”的普通话问候语。惹得留守大爷大妈在议论:“这些后生崽真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了。
   现在流行的问候语又有了发展创新,真是与时俱进。见面一握手,常常诚挚的问,“到那里旅游回来了?是自己开车去不?”“国内跑完了吗?”“准备去港澳台还是新马泰?”“什么时候我们也组团去欧洲走走吧!”现在人们见面已不满足于说几句问候话,还要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调侃一番。旅游上的新鲜事,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朋友见面的话题,什么高考招生,什么社保调资,什么医保报销,什么环保生态,什么绿色低碳等等,都是人们关注的民生事情。从问候语的悄悄变化,侧射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日益提高。我们对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为期不远而充满信心。
                2012-11-13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