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诗酒相伴走海宁

来源:作者:吴文峰时间:2012-11-17热度:0

                           诗酒相伴走海宁
                      ——徐志摩出生地访问记

离开济南的时候,小雨正在淅淅沥沥地飘着,一如江南初夏的梅雨。千佛山被云雾罩着,只露出山根和山根下那一片茁壮成长的楼群。我想象不出80年前此地的模样,更想象不出当年徐志摩先生最后停留的福缘庵是被压在了哪一栋楼下。什么是福?什么是福缘?因为爱,匆匆忙忙赶往北京去听林徽因的一场讲座;因为爱美,随身携带着陆小曼的画作回京找名人题款;因为自由,竟能搭乘上邮政航班,在天上巡梭。结果呢?不幸在长清遇雾撞山,樯橹灰飞烟灭,英魂飘向云天。先生以35岁的盛年,成为一段轰然倒地的松柏。并有幸,在济南“留住”一晚,后被朋友扶灵南归,再也没有机会在津浦线上旅行了。
壬辰龙年的夏末秋初,在济南的6位朋友,相邀去志摩先生的故乡浙江海宁拜谒。6个大老爷们组团,纯粹也是为了爱——爱诗、爱诗人,为了爱美——江南的美景美食,为了自由——利用周末时间忙里偷闲,潇洒地乘上火车,只为去圆一个梦,一个无法言说的梦。
那晚,我独自坐在南行的列车上,手把一瓶啤酒想着心事。王展与宋登科先生周三就去了杭州,陈忠、逄金一与李炳锋先生下午坐高铁先行一步,我因为工作,只能坐夜车赶去。行前,杭州的“摩丝”罗烈洪先生告知,海宁火车站就是当年由徐志摩先生的父亲徐申如的极力争取,才拐弯“路经”海宁的,徐志摩进出家乡也从那里……。这样说来,也算是踏着先生的足迹走入海宁。“突然的你走了,正如我突然的来,突然的一次造访,试图连通济南与海宁的诗脉,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直白……”。
那夜,一轮新月一直在我的窗外。

(一)西山祭拜东山寻踪
刻着“诗人徐志摩之墓“的石碑,现矗立在海宁西山的北坡一片幽静的树林中。若不是有当地朋友的引路,还真不容易找到。半圆形的小广场,铺着肉红色的大理石,如同一弯“新月”。 这应该是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作为“新月派”的盟主,徐志摩在1927年前后,以“试图为新诗的规范化确立美学原则”为基础,和闻一多、朱湘、胡适、梁实秋等人,联手创立了“新月派”诗歌流派体系,成为当时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8月4日上午9时许,我们山东济南的6人,抬着两个大花篮,迈上象征着徐志摩一生35载岁月的35级台阶。我边走边念叨“您轻轻的走了,我们轻轻的来了,在海宁的西山,在绿茵之下……”走着走着,远处传来了管弦之声,继而有人演唱“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这不是电影《红珊瑚》的插曲吗?如同天籁,差点让我分了神。
整理好花篮上的红色绶带,“济南诗人向志摩先生致敬”、“济南市作家协会”,我们整齐排列在先生的墓前。客居海宁的东北人张云鹏君对着墓碑,说:今天济南作家来向徐志摩先生献花,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我把腰深深的弯下,明明知道是一座空坟,还是怀着无比的虔诚,就算向“徐志摩”这三个字顶礼膜拜,也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
礼毕。环顾墓园,墓碑上刻着“诗人徐志摩之墓”、“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仲冬、张宗祥题”等字样。力透纸背、非常大气。在墓的右侧,如同翻开的书页,一块石头上刻着: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猛虎集,再别康桥》;左侧,刻的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翡冷翠的一夜,偶然》。下面有一块小石碑,刻着“徐德生”三个大字,原来这是他与张幼仪的幼子,三岁客死外国,后被带回来埋在这里。1983年为徐志摩迁墓的时候,考虑到他去世后独处,“文革”中又坟毁墓空,到这里也算是老有所依、“骨肉”团圆吧,才在这里安绥了飘荡的诗魂。据介绍,这座墓由徐志摩的外亲,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设计。
墓旁,一块黑花色的大理石上刻着:徐志摩墓,徐志摩(1896——1931),硖石人,著名“新月派”诗人。民国20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死于山东济南附近的白马山,归葬于东山万石窝,后坟被毁。1983年重修于西山,墓一侧有志摩幼子德生的墓碑,字为梁启超先生题写。本世纪初墓地又扩建重修,铺筑了35级台阶,象征诗人一生35载岁月。字体被涂成了红色,如同“火焰”,下面还有英文。
在墓前,我拿出了这次海宁之行的接待者罗烈洪先生上月到济南长清西大山东冈拜谒时赠给我的《志摩文集》,请他回味。他说,这本只有20多元的书,带着他济南走一圈,海宁走一圈,就成了无价之宝了。我说一点不差,上面有去年11月19日海宁朋友聚会的题字,还有今年7月7日山东相逢的签名,再加上今天,重盖一个“徐志摩旧居”的章,体现了众多‘爱摩人’的心路及旅程,应该是难能可贵的。同行的诗人陈忠先生打开文集,朗诵了徐志摩的诗《朝雾里的小草花》: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你轻含着鲜露颗颗,怦动的,象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泪怦怦的,您听到了吗看到了吗?志摩先生!”我大声说着。
罗烈洪先生,昵称“素思玛的女人”,把自己比喻成徐志摩所爱过的女人,其实是一个五大三粗、豪放而又细腻的汉子。他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口袋书”—— 2000年台湾版的《徐志摩诗选》,打开就念:卷首语,十年,徐志摩真正写诗的时间只有1922年到1931年的短短十年。但这十年之中,诗人像一只翩翩的蝴蝶,带给新诗最美丽的春天。他的诗,浓得化不开,好似蝴蝶多姿多彩的美丽翅膀。他的爱情,就像蝴蝶飞舞花间,殷勤寻觅那最甜最香的密汁。他的早夭,就如同蝴蝶短暂而又绚烂的生命,留给我们最美的回忆和叹息。但在这翩翩的身姿之后是什么?胡适说的好: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爱、自由、美。他的人,他的诗,都在追求这三个梦,但在新旧交荡的民初年代,不论政治、思想、爱情都是充满不安的,诗人必须非常坚强和勇敢。所以不要以为蝴蝶是脆弱纤细的,在成蝶之前,它必须经历蜕变的苦痛和挣扎。而这些种种苦难,终将化成最美丽的风光。徐志摩——他是蝴蝶,他是诗。  ——
陈忠点上一支烟,狠狠的吸了一口放到墓碑上,烟头的火苗红红的,他说,没有香,就献支烟吧。
弯腰到林中找了一块西山的石头,带上。下山的路边,有一群人在吹拉弹唱,这次竟是电影《送别》的插曲:“送君送到大路边,知心的话儿说不完……”,毫无疑问,刚才的“红珊瑚”也是他们的杰作。是有心?是无意?我听了后,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随后,我们又到了“东山”,这是徐志摩先生“入土为安”的地方。据说当年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遗体连同棺木从山东南运,先到上海停灵,后埋葬于硖石东山万石窝。胡适题写了墓碑——诗人徐志摩之墓。1933年清明,他的妻子陆小曼回来为其扫墓,写下了所写下《癸酉清明回硖扫墓有感》: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把东山上的树都砍光了去烧炭,徐志摩的水泥墓碑当然也不知去向。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海宁书法家张宗祥照胡适原碑重写刻石,即今日西山墓前的石碑。万恶的文革期间,徐志摩被评为说成“反动文人”,东山之墓被掘开,棺木尸骸俱毁,寸骨不留。80年代初,配合西山公园建设,徐志摩纪念墓重建于西山,把东山山脚下找到的墓碑移来,墓中葬的乃是一本徐志摩年谱而已。
    关于墓碑的寻找颇费周折,据说是由于徐志摩的坟墓用了好多石料,外面有石椁,里头才是棺木。红卫兵砸开石椁后,棺木拖出,骸骨和衣服散了一地。当地农民看到石料可用,就都抬回了家。15年后,东山中学的许逸云老师在徐志摩遇难30周年之际,独自到旧墓址凭吊,见墓地一片荒凉,无一旧物,追忆儿时所见,墓地庄严肃穆,景色清幽,抚今追昔,徘徊久之。发念要找到墓碑,并作诗一首:星移斗转几沧桑,动乱十年梦一场。萧瑟秋风悲落叶,饕餮猛虎扑羔羊。更无余袖挥云彩,独剩空灵对夕阳。最是一声沙扬娜拉里,诗魂犹绕旧家乡。随后经过不懈走访终于找到,并给当时的县委书记写信反映此事,引起重视后,才有了后来的“西山墓地”。
此时的东山,正在大规模拆迁。路边拆下的青瓦上,有“海宁县红卫砖瓦厂”的字样,原来这是海宁化肥厂建筑用料。穿过残垣断壁,走过杂草丛生,在山坡上一堵墙的外面,有一块用蓝色建材围起来的地方,上面有一块黄色的小牌子用红字写着:“诗人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山东济南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1932年春归葬海宁东山万石窝,“文革“时墓被毁,1983年改迁于紫薇山西坡。”陪同的张云鹏君介绍:为了找到原始的墓地,用了差不多快一年的时间。都知道在这个附近,具体在在那里,谁说不清楚。今年大年初一的早上,仿佛有神灵的启示,他再次来到这里,登上原化肥厂的围墙,见到有半间茅屋,花木掩映中有一个石台,和他寻访老人所说的一致,后经有关专家论证,确定了正是当年诗人安眠之处。他往不远处一指,说徐志摩父母的墓地就在那里。要是考古挖掘的话,应该会发现其遗骸。
在周围,散落着许多的大青砖、花盆等,原来这里曾是化肥厂的花室。罗烈洪先生捡了几块,说要带好杭州他的办公室里存放。有一个白色的破茶杯,上面“黄鹤知何去,空有游人处“字样清晰可见。诗人逄金一说,这不正契合了现在的情形吗?说明这个杯子也在等待我们好多年了
(二)两地座谈一片挚诚
   从山上下来,我们来到了位于干河街38号的“徐志摩旧居”参观,这是门前新立的石碑上显示的。自从几年前,有着480多年历史、徐志摩出生并成长的老宅在规划中被拆,真正的“徐志摩故居”便永远不存人世了,据说整个四进大院的砖瓦木料被人编号买走了。因此这里便成了徐志摩惟一活动的场所,只能被称作“故居”了。其实,这是他和陆小曼结婚时,其父徐申如老先生专门为他建造的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此时,这里正在大规模装修,没法参观,只是在外面转了转,其中有门楣上金庸先生的题匾“诗人徐志摩故居”及臧克家题写的“志摩故居”,还有启功题写的“安雅堂”等。还有志摩先生的两处雕像,一处隐藏在椭圆形的汉白玉内,一个立于廊下的门前。在残留的后花园内,有一口老井,里面盛满了水,旁边有徐志摩过去描写此井的文字《爱之清泉》。井旁,有大片的芭蕉和翠竹,让人会想起某首宋词。
我在这里买了一本韩石山先生所著的《徐志摩传》并带来的《志摩文集》一起盖章。济南的李炳锋先生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相赠: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来人。并在院子里扯起“济南作家志摩故乡行”的大红条幅拍照留念。负责人潘倩说,这代表了济南人民对徐志摩的爱,随后给我题字: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另一位工作人员韩晓婷女士写到:徐志摩是我们热爱的诗人。2012年8月4日10点26。
阳光下,我坐在徐志摩旧居院子里老式的铸铁椅子上久久不愿离去。
8月4日下午,“海宁——济南两地徐志摩文化研究与交流座谈会“在张宗祥书画院”的二楼会议室举行。这里也是张宗祥的故居,就是那位为徐志摩题写墓碑的张宗祥。
参加座谈会的都是海宁的名人及徐志摩的研究专家。简单的介绍后,海宁徐志摩研究会会长章景曙先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很难得,山东济南的朋友,能够到我们这小小的县城,也是一种缘分,志摩先生作为我们海宁的诗人,也和山东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徐志摩研究会,在1996年11月19日成立,已经有15年了。那时的思想,还没有现在这样开放,也是重重的阻力,也是不容易。当时,大家对徐志摩还不是很了解。这15年来,确实在一些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去年,罗烈洪先生也在西山上参加了我们纪念徐志摩先生去世80周年的活动。2006年,我们曾经去过济南,到那里立过一块碑,写着“志摩,家乡人民怀念你!”,今天把照片带来了,送给您们。我们和济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去的那个地方是长清崮云湖街道办事处的西大山。但那次活动影响很大,海宁日报以正版篇幅进行报道,还采访了当时目睹飞机失事的两位老人。过去我们都以为是开山,去了后才知道是西大山。我去的时候,看到了牛汉他们立的那块碑。你们搞这个纪念公园,我们确实非常感激非常支持。确实那个地方有点历史记忆留下来了。徐志摩研究会,没有至少搞两次活动,一次是他的诞生日,一次是他的逝世日,同时在2001年还举行了国际研讨会,而且借这个活动成立了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从日本、韩国及港台来的专家进行了交流。顾永棣老师出版了许多研究徐志摩的书,坤宁也编了很多书。把徐志摩先生的生平和业绩向群众介绍,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徐志摩旧居成了海宁游的一个热点。韩石山先生三次到海宁并讲座。徐志摩先生是我们海宁非常丰富的一个文化资源。他不单单是个诗人,而且非常关心贫苦人们的命运,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且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当中,起到了一个使者的作用。他的理念、他的愿望,在今天来讲都是非常正确的。比如他主张和平,主张和谐,他热爱大自然,还有他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人道主义的关怀,越来越深入人心。联系到我们海宁硖石这个地方,二十世纪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就和徐家有密切的关系。徐志摩先生的父亲徐申如对我们海宁做出来巨大贡献,他们第一个开了电厂,开了电灯公司,电报公司,丝厂,还想办法筹资在1909年建造了沪杭铁路,这个铁路若走直线应该从桐乡经过,但取道海宁,给我们海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推动了海宁城镇建设,也与外面的交流更加方便。现在大家也感觉到,徐申如先生对我们海宁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已经从单纯的徐志摩的生平回顾,上升到对他的专题研究。最近举办了“徐志摩与五四”、“徐志摩与故乡”、“徐志摩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徐志摩与新诗”、“徐志摩与穆旦”等研讨活动,现在正在准备出徐志摩研究论文集。另外,我们对他的单篇诗歌也进行了研究,比如在《再别康桥》发表80周年的时候进行了研讨。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都来此做过采访。这片土地上,在这片山水当中,确实是钟灵毓秀,诞生了无数的名人。徐志摩先生只是其中的一位。海宁的名人,他们在文化上是融会贯通的。所以海宁的徐志摩研究是和其他名人研究一起搞起来的,并且如火如荼。徐志摩研究会现有100多名会员。通过研究发现,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反封建的、讲人道的一个伟大的人物。
说起被毁的坟墓,章景曙先生说,原来那个地方,确实是林木丰茂、风光秀美。这确实是我们海宁对不起志摩先生的一个地方。前几年,他还帮着收购了徐志摩用过的节水器等生活用品,放在其旧居里陈列。
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文学博士,济南作协副主席逄金一说:来到海宁,发现这里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再是这个城市非常干净,明丽,清秀、静雅,能够让人沉稳,也能够让人浓烈,够能让人安雅,也能让人激动。有山有水,山水人文互动,自然与人的心灵相互激荡。面朝大海,背对人间,总会有不寻常的诗意产生,海宁作为徐志摩的故乡,济南作为徐志摩的遇难地,济南人民渴望了解一个完整的徐志摩,一个完全的徐志摩,一个完满的徐志摩,海宁的诗人们也有这种渴望,所以我们两地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这就需要有一批热心人,有一批有能量的人来慢慢推动这件事情。怎样做大做强徐志摩这篇文章,怎样把这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产业,两地怎样形成一个机制,怎样盘活一些资源,如把徐志摩遇难的山命名为志摩山,营造济南诗人林,成立济南徐志摩研究会等,都需要我们全面思考并付诸行动……
海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古就有“文化之邦”美誉。自唐朝至今,共有进士366人,从晋至清,著作传世者1900人,著作4144种。这片热土孕育了顾况、李善兰、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张宗祥、徐邦达、金庸等众多高品位,影响大的名人。一本《影响中国的海宁人》就收录了上百位。海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古就有“文化之邦”美誉。自唐朝至今,共有进士366人。这片热土孕育了顾况、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张宗祥、金庸等众多高品位,影响大的名人。现在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皮革之都”的美誉。
当晚,济南与海宁的朋友举杯相庆、诗兴大发。大家轮流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有的是吴侬软语,有的用齐鲁乡音。罗烈洪先生当众拿出手机,朗诵了前不久创作的《让我把眼皮盖上》:“让我把眼皮盖上,只剩下冥想不再有目光,让我把耳朵堵上,心中有宇宙原来的轰响……”赢得了经久的掌声。李炳锋先生章丘普通话朗诵了自己的作品《纪念志摩先生在济南遇难80周年有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边喝酒边朗诵诗边题字。我的收获极大。海宁徐志摩研究会会长章景曙先生写的是:如银针响于幽谷,愿志摩的愿景在我们新作中实现。新时期最早为徐志摩出书的顾永棣老先生写下了“缘起性空成住坏灭,愿世人多多行善。诗人柴草写到:愿济南与海宁因志摩而紧紧握手。张云鹏写的是“志在摩天”。徐志摩诗文网徐国华先生写到:一切因诗人缘,让我们相识相知。诗人汉江写到:诗缘情,情缘人。诗人冬箫:来海宁感受的是志摩挥挥衣袖的那阵风。罗烈洪先生写到:廿七天后再相聚,依然把酒话志摩。走过西山东山路,悟透北风南风情。
  ……是夜,我久久无法入睡。似乎听到了城外钱塘江的潮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