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看一看2005年记者发稿统计年报,就会发现上稿量名列前茅的大多是老记者。比如云南记者站的王正端、江西记者站的郭传义、福建记者站的齐培松等,他们都当属记者队伍中的“老前辈”。笔者虽才疏学浅,但也在新闻圈子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并先后两次被报社评为优秀记者。说句心里话,对我们这些“爷爷辈”的“老记”们来说,名利、地位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对记者岗位的深深眷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完美追求。
作为老记者,如何摆脱惰性困扰,实现自己的新追求?在此借<国土新闻研究>,谈点自己不成熟的体会,与同行们共勉。
着重典型报道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典型报道是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典型报道搞好了,可以起到“典型引路,以一当
在2005年新闻报道中,有两篇新闻通讯《生命礼赞》和《陕北水资源并不缺乏》值得一提。前一篇反映的是优秀共产党员张延平同志的先进事迹。这篇通讯以倒叙的写作手法,运用典型的事例和感人至深的对话,勾勒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的主人翁形象,把一位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滿腔热忱地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该篇通讯在《地质勘查导报》刋发后,先后被陕西电视台、《西安日报》、《陕西工人报》、《当代陕西》、《陕西地矿新闻》多家新闻媒体刊载。
后一篇《陕北水资源并不贪乏》,以翔实的水文地质数据向人们揭示出陕北缺不缺水这个谜底,说明了工程性缺水是制约陕北发展的症结所在。该篇通讯先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陕西日报》、《陕西地矿新闻》多家新闻媒体刊载,在系统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受到陕西省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陕西省副省长赵正永批示:9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陕北找水的事迹值得报道。建议进一步研究地下水抽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请该队专家在适当的吋候,给省领导讲讲陕北地下水开发方面的专门知识。
兼顾副刊文章
当记者之前,笔者除偶尔写过几首七言小诗外,很少涉猎小说、散文之类副刊稿件的创作。当记者以后,特别是《地质勘查导报》创刊以后,《地质旅游》版刋登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等方面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专业报,对自然景观从地质科学性的角度为读者解疑释惑,这也是广大读者较为关注的内容。我慢慢地开始研究副刊,渐渐地爱上副刋,並与文学创作结缘。
给报纸副刊写稿和给报纸正刋写稿一样,不亲临现场采访体验生活,写出的东西就不会有感染力。陕西洛川黄土地质公园是国家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我到现场采访时,园领导见我年纪较大,立即为我准备了全套资料,并劝我不要进园。我认为就资料写报道不行,必须进园实地采访。
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浩瀚粗旷,雄浑壮观,实为鲜见。在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尤以陕北洛川黄土地貌最为壮观—单个的土柱,像蓄势待发的火箭,平地突起,直指苍穹;那方柱、圆柱、寄生柱,个个形态诡异,鬼爷神功,……我被独特而壮观的黄土地貌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采访拍照,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喝水,忘记了休息。为了拍到一张理想的地貌照片,我被-条看似宽不足-米的小溪挡住去路。不由分说,我向前就是纵身一跳。没想到,一下陷进半人多深的於坭坑,黄坭水立即浸透了衣裤。后来,在向导的奋力施救下才艰难地爬出。
这次采访,我完成了风貌通讯《高原舞黄龙—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扫描》一文,並在《地质勘查导报》发表,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像这样的冒险采访,笔者还有过多次。如《神秘华山地质》、《冰刀霜剑雕太白》、等通讯,在采访过程中都经历过不少风险,所以现在读起来,仍有身历其境之感。
深挖新闻“富矿”
对于记者来说,朋友就是一座新闻“富矿”。年轻记者有年轻记者的优势,敢想、敢干、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但老记者也有老记者的长处,经验丰富,朋友多,信息灵。在与我交往的朋友中,不但有退休干部、下岗工人,还有大报记者、著名作家、科技精英,他们都为我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如:与西北大学教授、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舒德干愽土合作,我采写的长篇通讯《追寻人类的远祖》,在省部新闻奖评比中多次获奖。退休干部郭贤才,热爱集邮,在他收藏的邮票中,有很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出于友情和信任,我借助他的专题邮票,先后写出了《方寸大观—从邮票看新中国地质工作历程》、《蹦蹦跳跳的风景》等有创意的副刋稿件,受到读者的关注。此外,我还采访到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奇石收藏家王银爱女士,先后写出了《鬼才贾平凹的字与画》、《我把奇石当生命》等人物通讯,大大地拓宽了自己的报道面。
多年的新闻报道实践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老记者,不能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加强学习。如果停滞不前吃“老本”,迟早会被淘汰出局。
上一篇: 踏雪寻觅嫩江湾
下一篇: 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