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文人笔下的秋之静美

来源:作者:张金平时间:2012-11-18热度:0

            
    风渐凉,云渐淡。只有街道上市声依旧,不同的是空气中多了一点别样的味道,那是桂花的香气。风吹过,送给路人满心的欢喜。如果把季节按颜色来分类,那么春天应是嫩绿色的,稚嫩而充满着希冀;夏天是大红色的,激情奔放而热力四射;秋天呢,应是内敛的金黄色,成熟而不张扬,喜悦而不放肆,因为在它的背后,银白色的冬天正在沉默,泛着积雪的微光。
    自古以来,人们钟爱秋天,吟咏秋天的诗词歌赋更是浩如云烟,让后世的人们每逢雁鸣西风之际,总爱在那些泛黄的卷帙中去寻找慰藉,以消心中块垒。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箴言,可算是把人之美、秋之美、天地万物之大美浓缩精炼到了极致。秋天的美,凸显在一个“静”字上。这种仙风道骨的静、淡泊爽朗的静、沉潜内敛的静,骚动的春天没有,燥热的夏天没有,冷酷的冬天也没有。惟有雍容旷达、底蕴厚重、丰满充实的秋天,才找得着配得上这个字。也只有秋风秋雨秋云秋月秋山秋水……才能把这个奇妙的“静”字写得灵动飘逸,酣畅淋漓,出神入化。
    在林语堂笔下,秋是深远的。在《秋天的况味》中,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秋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炎热迫人,也不像冬天的枯槁凋零。“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是值得赏乐的。”通过一连串的道具和媒介(秋被比作雪茄、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逐步铺陈,不断渲染,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秋天的况味”。这其实更是一种“人生的况味”,从容潇洒,充满睿智。幽默机智的林语堂,把秋写得熟练而深远,凸显了他从容闲适的生活观。
    在郁达夫看来,《故都的秋》比南方之秋更醇厚,为此他不远万里赶去北平,只是要尝一尝那故都的秋味。“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北国的秋,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晨起,心情惬意地“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看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一听“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去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细腻的落蕊铺地,凄美的秋蝉鸣唱,悠闲的秋雨飘洒,如此闲适美好的秋日,怎能不让人向往哟?难怪郁达夫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继而以己推人,觉得“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读书中的诗词文章,让他感触“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在老舍的眼中,《济南的秋天》是有诗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老舍还盛情难却,“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渗透在字里行间,读罢真是叫人流连忘返。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读台湾女作家罗兰的《秋颂》,不禁让人欣喜万分。在她的笔下,秋天是素雅、自然、闲逸的,“澹如秋水,远如秋山”。秋的美,美在“秋林映着落日”,美在“秋日天宇的闲云”,美在“纯净的风”和“明澈的水”。罗兰崇尚淡泊,从这篇《秋颂》中便可读出她旷达淡然的人生观。“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从季节里的秋天悟出了生命的规律。秋天是成熟、收获、充实的季节,而罗兰看重的更是秋之淡泊。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