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土地
来源:作者:熊志忠时间:2012-11-16热度:0次
父亲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一辈子父亲视土地如命。父亲生在旧社会,旧社会土地归私人所有,父亲的祖上虽然都是地道的农民,但却没有留给父亲一分地,父亲打小就帮人种地,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
过怕了受饥挨饿日子的父亲,对土地有更多的期盼,他经常说,种田人没有自己的土地,就象没有自己的孩子,往后的日子也就没有寄托。解放后开展了土改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父亲分得了地。有了土地,父亲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对新生活充满着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用辛勤来呵护、用汗水来浇灌这得之不易的土地。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16岁时便能扶犁掌耙,农活是样样在行。七十年代全国兴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身为大队书记的父亲带领大家“战天斗地”,开山造梯田,希望子孙有田作,有饭吃。父亲为土地想得很远,看得很远。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在替后人忧虑。虽然说不上是高瞻远瞩,但这种忧虑,不正是潜藏在农民心中“为子孙多想”的最朴实的本质吗?
实行土地承包后,父亲细心地侍弄着属于自己经营的土地,父亲虽然没文化,但种田却有自己的一套,如什么时候该打农药,喷药用多大剂量,什么时候该排水干田,什么时候该灌水……父亲拿捏得是恰到好处,所以父亲种的田产量总比别人的高。父亲常说,没有种不好的地,只有不好好种地的人。他还说,人要是哄了地皮,地皮可就要哄人的肚皮。我在体会着父亲种地的“哲理”,也捕捉到了其中闪烁的中国农民思想的精华。
父亲把种地视为人生的乐趣,一辈子在面朝黄土,他从没有奢望过自己能离开土地去过城市生活,也从没有自怨是个种地人,是个农民,更没有认为种地人没出息。他时常跟身边的农民兄弟开玩笑,城里人吃的粮食都是我们种的,种地人有啥不好,他总是把种地引以自豪。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开始涌向城市,经商的、务工的,村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父亲想到自己小时候没地种,现在有地种却没人种,心里就不是滋味。村里的大片地都荒了,父亲觉得很痛心,他把一些撂荒的地,收过来耕种,想尽其所能不让田荒芜。父亲的这一举动,让我们兄妹几个都跟着吃了不少苦头。节假日,我和弟妹几个就得轮着回家帮忙,尤其是农忙季节,大家都得回家帮着收割、栽禾。随着年岁的增大,父亲觉得体力一年不如一年,一些重活也干不动了。在我和弟妹反复劝说下,父亲才很不情愿地慢慢把一些地转给别人种。我和弟弟都在城里安了家,经济条件也好起来了,我们都希望父母能进城安享晚年,但父亲说这一辈子他离不开土地。如今虽然不愁吃穿,但父亲却常会唉声叹气,说自己没用了,田也作不了啦。我理解父亲对土地的痴情,理解他对土地这种执拗的“本性”。
土地是父亲的命根子,他种了一辈子的地,为土地倾洒了一辈子的汗水,年复一年播种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