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之行——11云雾迷茫游岚山、丽日晴空观剧院
来源:作者:万京民时间:2012-11-08热度:0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国外游览与国内旅游有所不同,就是不常游山也不常登山。原因就是国外的名山不如国内的多,也不如国内西部的高。不过此次游悉尼我倒是游览了澳洲的一座名山——蓝山。
悉尼在澳大利亚是第一大城市,不仅城市现代、广厦林立,CBD区时尚,而且市内外的景区颇多,也不乏可观赏之名胜。比如:市郊区的岚山;市内举世闻名的歌剧院,以及可登高望远的悉尼塔和美丽时尚的情人湾等。在悉尼的第二天我们便游览了澳洲著名的蓝山景区。
蓝山英文名叫(Blue Mountain),坐落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它与悉尼市区接壤,在悉尼以西约100公里处。 其丘陵起始于堪培拉西面五十公里,从内皮恩河西岸延伸到科克斯河西岸。主体是由沙石高原组成,区域被七百六十米深的峡谷分割,最高点高于海平面1190米,很大一部分蓝山被划入蓝山世界遗产区域,拥有七个国家公园与一个自然保护区。 蓝山区域包含了蓝山市政府区,霍克斯伯里市,利斯哥市与奥伯伦市。
当欧洲人抵达澳大利亚时, 蓝山已被当地土著贡东古拉人占据了数千年, 这些土著现在由贡东古拉部族议会位于卡通巴的土著公司所代表. 按照土著传说,蓝山起源于梦境生物梅里根与加伦加斯的传奇战役,加伦加斯据传是一种半水生半爬行的生物,詹姆士峡谷就是被他们的战斗打裂开来的。由贡东古拉部族议会是一个非盈利组织,自1995年起,他们一直在为索要会祖先的领土而努力,他们甚至为此在网站上作了一段虚拟视频。 至今在蓝山上很多地方仍可以看见土著人祖先留下的痕迹。
阿瑟 菲利浦是当时新南威尔士的第一任执政官,他在第一眼看到蓝山时就认为它是政府补给站的最佳地点。后来吉德利 肯于1799年在蓝山建立了一个由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政治犯为主的监狱,那是的风景现在依然可以看见。
欧洲定居者一开始认为越过蓝山就是肥沃的土地,因为很多到澳洲服刑的犯人认为越过山脉就是中国,传说中的中国十分富饶。 不过对当时的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因为蓝山几乎无法翻越。就某种程度上说,蓝山为当地监狱当局提供了方便,因为这无法越过的屏障让很多犯人绝了从这个方向逃走的心思。
悉尼市的蓝山,曾被英国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蓝山是一道长长的山脉,覆盖面积差不多有一百万公顷。蓝山的得名源于满山的桉树。由于桉叶时时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在阳光的折射下,这种芬芳的挥发性蒸气使蓝山笼罩在蓝色的氲氤中,不仅山坡上有一层隐隐的蓝色烟雾,就连天空中也蒸腾着蓝色的瑞霭,蓝山因此而获得了一个跟它的景色一样美丽的名字。
我们是在早晨8时许出发的,沿着市区通往蓝山的高速公路向着西北的方向行进。路上的车辆往来穿梭,几乎彼此相连,缓缓前行。悉尼的人口是600余万,为澳洲第一大城市,也是拥有车辆最多的城市。澳洲人很注重礼貌架驶,相互礼让似乎成了习惯,也很少鸣笛以免影响他人,安静与和谐总是处处体现。不向国内的很多地方总是在路上制造噪杂(包括在公车内大声打手机等),这并不是小事,而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蓝山在距市区百公里的西部,通往蓝山的道路通达而少有曲折,只是在临近景区的地方折了几个弯。蓝山绵长广阔,远远望去如大海中的波澜层层起伏,其被桉树覆盖阴郁幽蓝,今天又是一个雾气升腾的早晨,这便又给这些广阔山峦披上了一层迷离和朦胧,正好可以让我们雾里看江山。
蓝山实际上是一条山脉,长约100余公里,而且山峰也多数是较为平坦的,突兀的峰峦不多。我们到达景区后,最先来到了一个小广场上,也是游蓝山的中心点。此处游客较多身后的停车场上的车也不少,还有一群当地的土著人在为游客表演。土著们穿着毛皮的衣服,身上涂着褐色的颜色或画着白色的符号。为首的一位身强力壮长着大胡子,手拿着长长的铜号吹奏,地上还摆着用动物骨头制作的手工艺品,吸引了周围的许多人驻足拍照。不过每位拍照者需付给几澳元的费用,我们与土著们合了影,算是古老与现代的结合吧。
广场的边沿是垂直的悬崖,每个面都如斧劈刀削,高几十丈,俯视下看甚是骇人,故此园方在四周都安装了一米多高的铁栏杆以防不测。对面是一排几公里宽的壁障,而当中是几百米宽的沟壑,故此处即使观景的场所也是拍照的最佳地点之一。而更为绝佳的是在我们的侧面不远处就是蓝山著名的山峰——三姐妹峰。蓝山的险峰、奇峰不多,三姐妹峰因其生的奇绝、险要,再加之拥有美好的传说,故为游览拍照之佳景也。三姊妹峰彼此间隔相当底部相连,自左至右分别为大姐、二姐和三妹,而山峰也依次缩小、变陡。形成了丹崖映照、蓝天为景、巨石兀立的壮观景色,别有一种神韵。据传:旧时有澳洲的土著三姐妹,爱上了族中仇人后裔的三兄弟,上演了一场澳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勇敢的三姐妹为了反抗封建恶势力,宁可化成三座倔强的岩石,即目下的三姐妹峰。我们围绕着广场边沿,近看远眺饱览着眼前颇为壮丽的大美之景,而后在诸如三姐妹峰等的主要景点前照了相,已将此澳洲之名胜收入囊中。很巧的是在此处我还拍到了几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新婚夫妇,以及热恋之中的情侣,其中有一对大概是来自北非的,相貌带有中东人的特征,拍的最好。当然主要是他们的笑容和摆的Pose 好。
随后大家随着导游沿着一条山路步行了几公里,纵观了蓝山的一部分悬崖、沟谷、溪流、遮天蔽日的桉树林和一些住在树上的考拉。憨态可掬的澳洲独有物种——考拉,总能给人留下美妙、有趣的印象,也是大家长谈的话题。
蓝山的最高峰维多利亚山高1111米,因为边远荒凉,至今仍是一座未被征服的原始山林。从蓝山国家公园边上的瞭望塔远眺,只见黛蓝色的山岭层峦叠嶂,一直消失在天际。近望,满眼悬崖绝壁,巍然屹立;飞瀑流湍,暄泻而下,溶入郁郁葱葱的林海,或跌进耸峙的沟壑之中。千峰绿树云缱绻,落花寂寂水潺潺,在这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缥渺的山雾构成的山谷大舞台上,特色分明的四季轮流上演不同色调的大戏。对于只知雨季和旱季的澳大利亚人来说,蓝山就格外显得四季分明了,因此他们常来这里躲避海岸边的三伏。据说,悉尼人很喜欢到宜人的小旅店过周末,蜿蜒在巨石、沙岩、瀑布、茂盛的桉树林和蕨木林之间的深深的峡谷,便成为远足和闲逛的理想之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升处有人家”。蓝山国家公园内居住着多达8万居民,星布在7个大小村镇,人类与自然,原始与文明,就这样长期和谐相处着,给人一种返朴归真的世外桃源般的感受。
临近午时,天已放晴,早晨浓浓的雾气开始散去,蓝山露出了黛青色。平整的山顶仍被大片的云所笼罩其间,略有缺处,眼前不远处赤红色危岩叠磊成的三姐妹峰傲立于群山之间亦真亦幻、惟妙惟肖。远山近岭流光溢彩,而身后索道间的峡谷内仍飞瀑流泉、奇松倒挂,笔直的崖壁垂于无尽的深渊内,望去使人惊叹、震慑,蓝山之景始露峥嵘……
返回时我们途径一个号称是“极有英国特色”的小镇,在那起伏的街巷中感受到这丘陵小镇的英吉利风情。那些街边唯美亮丽的咖啡馆,那一栋栋较为典型的欧式房舍和一群群悠闲自得的澳洲人,以及他们无忧无虑的闲情逸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午餐后我们去参观久负盛名的悉尼歌剧院,而对它的认识则始于20余年前的新年挂历与电视媒体上。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的悉尼市,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自它建成起就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贝尼朗岬角,其特有的扇贝造型,加上悉尼港湾大桥的映衬即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 。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後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的设计屏雀中选,建设从1959年3月开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资1亿零200万澳大利亚元完成建造。据悉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於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每年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的表演大约3000场,约二百万观众前往共襄盛举,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歌剧院白色屋顶是由一百多万片瑞典陶瓦铺成,并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不怕海风的侵袭,屋顶下方就是悉尼歌剧院的两大表演场所─音乐厅(Concert Hall)和歌剧院(Opera Theater)。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於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於音乐厅正前方,由澳大利亚艺术家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大利亚木材,忠实呈现澳州自有的风格。
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大约下午2点,我们伴随着31度以上的高温,驱车来到了大歌剧院的门前。碧空下,那一叶叶如白帆的巨大的扇贝外壳伫立在眼前。这银白色的建筑博大、恢宏,造型时尚、现代,的确令每位来访者仰视敬畏,尽管它建在30多年前,但它的气势、它的秀美仍然是当代建筑的佼佼者,而且再过几十年恐仍会引时尚建筑业,一直以来它都被评为世界现代艺术建筑的头牌。记得在上世纪挂历盛行的时代,只要是印有世界精美建筑的挂历,12张画页中总有一张是悉尼歌剧院,它似乎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建筑之典范而名冠全球。
我是怀着很兴奋的心情步入院内的。
踏着大理石的台阶进入到清凉的世界,其内景果然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黑褐色的大理石地板与黄色的木制墙壁形了成浓重的色彩反差,高高的尖顶与玻璃幕壁的巧妙结合,以及很唯美的顶部梁柱构成了其大厅内部的基本框架,明与暗、高与低、朝向与背光部的对比,都使宽大的厅堂美轮美奂、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效果。我们参观了歌剧厅,此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其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据介绍,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试想,这些都是30多年前的设施就如此现代,或曰:超越当时的时代,可见悉尼歌剧院的科技程度之高。
据悉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只可惜因为此时没有音乐会,黑色闪亮的大门没有打开。
2003年4月,悉尼歌剧院设计大师约恩•伍重先生获2003普利策建筑学奖。普力策奖是对约恩•伍重和他的杰作的最终承认。 2008年11月29日,约恩•伍重在丹麦去世,享年90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大师,在他生前直至去世都没能够亲眼看过他自己的杰作。
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自建成以来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入夜,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观赏夜景。我与朋友在厅内的咖啡屋喝了一杯澳洲咖啡,味道还比较纯正,之后我们隔着玻璃幕墙眺望悉尼有名的拱形铁桥,它也是悉尼的地标之一,长久以来一直与歌剧院一同被摄影家、摄像师等拍摄,并广播于全世界。
我们步出大厅外,在各种不同的角度拍摄着这座美轮美奂的贝壳型建筑。阳光明媚、碧海蓝天,春光无限,悉尼的春天是清新的,它把崭新的现代化城市示于人;悉尼春天又是热烈的,鲜花、绿树与海景装扮了城市,使得它更加时尚与妩媚。
入夜我们来到了歌剧院对面的大桥附近,这里是观看歌剧院夜景的最佳场地,隔海相望的被彩灯照画出轮廓的歌剧院静如处子,犹如星河中的大号星座一般,晶莹剔透、绚丽耀眼。这里有专业人员设置的摄影台,专门为游客拍摄以歌剧院为背景的夜景照。摄影师是二位30多岁的华人男子很客气,我们排队先是每人照了二张个人照,而后是集体合影,将这座名声遐迩的建筑与它周围的景色收入影像中,留住最好、最美的回忆。
夜色宁静、星空璀璨,海风拂过周身暖暖的。身后的花儿散发出清香,飘过绿丛、飘过棕榈林,飘向不远处的海湾。
火树银花的悉尼之夜会给每一位游人带来温馨与舒适……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