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山野苦修结硕果

来源:作者:陈金凤时间:2012-11-09热度:0

                            ——陕西汉中著名书法家谢西宁印象
  
    
今年春天,记者在陕西地矿局汉中地质大队采访时,意外结识了该队办公室负责人——汉中市著名书法家谢西宁。
    
谢西宁,号汉江边人,云外客。自童年起,他就爱好书法。上世纪80年代初,谢西宁拜汉中著名书法家徐毓泉老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传统碑贴,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后得到陕西著名书法家罗国士先生的悉心指导,书法技艺渐入佳境。1989年后,其作品多次参加汉中市书法展,屡屡获奖。近年来,其书法篆刻作品更是被国内外友人争相收藏。
    
记者虽不擅书,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法爱好者。于是,和谢西宁聊起书法这个话题,分外投机。他认为,练书法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必须静心苦修,循序渐进。练楷书,他先由魏碑龙门入手,上溯墨宝子、墨龙颜兼及隶、篆,后涉及张黑女、张猛龙碑、嵩高灵庙碑等。练行书,他则从兰亭、圣教、十七贴起步,尔于章草诸帖如急就章,出师颂、月仪等临习尤勤。练草书,则以张旭、怀素、黄山谷、王铎为宗。同时,兼习篆刻,涉猎渐广,爱好弥笃。
   
但是,对于古今中外书法大家的崇拜,并不能阻碍他对这一“个性艺术”的思考。谈及这一点, 谢西宁说,对书法前辈的谆谆教导,当然要时刻铭记在心,但更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和发展。书法可不是单纯的写字,学习和继承是第一步,而后就要融会各家之长,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书法,绝不能一味地临摹、照搬, 一味地重复,还谈什么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蕰函美感和情趣,要经得住观众的细细品味,进而引发种种共呜,得到赞许与喝彩。他说,从汉字书写到书法艺术,实际上是个思维转换过程。正如康有为所说: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心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法亦其端也。就像蝉脱壳,蛇脱皮,承受的是痛苦的脱变,痛苦后却是生命的新生。不经过脱变,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学习临摹阶段。
   
记者看来, 谢西宁的书法不一格,篆、隶、楷、行、草,样样都挥洒自如。他常将他感觉到了的东西,用最筒洁的形式表现出来,完成从主观感受到笔墨意象的转换,并把一切非艺术的因素中似是而非的东西最大限度地排除。执意让字形变化为表现笔意服务,让技巧和笔墨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为抒发人的情感服务。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收、曲、圆、拧的笔墨感是书法的特点,也是书者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体现,要以本真状态宣泄优美、健康、自然的线条,让感性和理性同时生机勃勃地绽开。
    
说来也奇怪,笔下奔放的谢西宁,性情却并不激昂,充分展现着地质人的质朴和坚韧。他说,是山野的风吹去了世情的烦恼;是地质队艰辛而快乐的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坚持的勇气。汉中市书协顾问徐永锡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书界多有浮躁,有的人受不了清苦。耐不得寂寞,或离弃墨池而纵身啇海,或弃磨杵功而求短平快。但我眼中的谢西宁,却座怀不乱,地在那里临写碑贴。也许,正是平和的心境让谢西宁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深入字里行间,但见用笔凝练厚重,线条刚柔相继,形质趋于老一,理性色彩充溢,碑贴气息浓郁。徐永锡如是说。
    
对于谢西宁来说,陶冶性情,抒发情感才是书法创作的原动力。过去的默默无闻和如今小有名气,都未能改变他对书法艺术的初衷。仍然是一如既往地有求必应。最近,他应所在单位布置颐康源运动休闲中心的总体要求,精心书写了30多幅书法作品,并亲自找人装裱停当,悬挂于厅堂房间,企业负责人要付酬,但谢西宁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地质队培养的山野书法家,为咱地质队尽点力,是应该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