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棚里的欢乐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2-11-06热度:0次
我家祖上虽穷,却有一个小磨坊,小磨坊是茅草屋,大约有十三四平方米,磨坊虽小却十分热闹,一年四季天天有人来推磨,一到下雨天,磨坊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进进出出尽是人,来的都是左右邻舍,排队轮到谁喊一声,用不着浪费时间空等,哪一家缺人手,只要喊一声,马上就有人跑过来帮忙,农闲时节从早上能磨到晚,有时候连磨盘都发烫了。虽说后来村子里也陆续添了几盘磨,但一般来贯了的人顺腿了,不愿意到别处去,一则他们的石磨大都放在天井里,怕打扰人家;而来是新磨盘,磨出来的玉米粉、地瓜粉和糊糊芽渗,做饭熬粥不好吃,没有原汁原味,所以,宁愿多跑一些路,也要到我家来推磨,上了年纪的人还相信磨子也有灵气,说我家的石磨是老磨盘,磨出来的东西吃起来香。
我家的石磨由于来磨东西的人多,磨齿沟磨平的快,一年需要几次的掺修,而修磨的年年都是那个人,他会算好时间,到了差不多三个多月时光,不用去喊,便自动跑过来掺磨,掺磨的人姓朱,名壮汉,年纪50多岁,戴一副老花镜,只要我家给他旁边放一盘水,磨钢钎凿子用,其他什么也不用管,因为都是姓朱父亲会抽空陪他抽袋旱烟,每次他都会轻轻敲敲磨契说,我走南闯北的不知掺了多少磨子了,就数你家磨子不但石质好,磨齿平整,线条笔直,修起来也十分顺手、省劲。你家的磨盘也比别人家的大,推起来省劲,这就是灵气;你看看这磨身,放置得四平八稳,要不是石匠有好身手是做不出来。说话耽误不了掺磨,约莫两袋烟的功夫,石磨上下便修正完毕,这时候,掺磨人会把每一道磨齿沟槽里用棉布擦拭的干干净净才走。当然,这个时候,父亲要拿出2元钱,毕恭毕敬的把钱递到掺磨人手里。
推磨一般是两个人,前后各一人,因小时候顽皮没有事情可干,母亲也会套上绳索让我和弟弟拉,以减少大人们的力气。推磨虽然是力气活,但里面也会有技巧,推得好,既省力,粮食也磨的均匀,又会保护磨齿不受损;这里面的技巧,首先磨的东西要晒干,水分大的东西磨起来必定慢而重,还不容易磨碎,出粉率也低。其次往磨眼里放物的人手要抓的均匀,不能多也不能少,那样磨子会转的快慢不一,磨出的米粉或小麦面、地瓜面也会粗细不一,此外推磨的人用力要均衡;特别当磨子转到九十度直角时候,不能过分的使劲用力,应均推匀拉,两人形成合力,让整个磨子惯性的转动,那样推磨才会快而轻,推磨的技巧是不是到位,要看脚步,听磨声就知道,弓步大小差不多,手腕运动一致,肯定是会推磨的。
推磨是个力气活,冬天只要一上磨,都得脱去棉衣,半个钟头磨下来,嘴里会喘粗气,额头上也会汗渍渍的,手脚暖烘烘的。那夏天可就可就不好受了,男人个个赤膀露背,女人则穿着短袖衫,一钵棋粮食磨完,男的胸前背后汗珠滚落,女的更是衣衫湿尽。尽管如此,每个人从磨坊里出来,脸上都是笑呵呵的,有的人家还边推磨边哼起了号子,十分有趣;记得小时候二哥喜欢跟我们闹着玩,把我双手吊在磨干上,双脚离地,被推的荡来荡去,像只小猴子,惹得大家开心的大笑。耳濡目染加“实践”,我很快学会了推磨,而且推得很好。一次,我的小学老师徐老师慕名也来到我家推磨,我自告奋勇地去帮忙,磨完粮食的时候,老师直夸我能干、勤快。从那以后,只要左右邻居来家里推磨缺人手时,常喊我帮忙,每次我都会使出浑身力气。
我家的磨棚里有门,但一直敞开着,方便邻居推磨,因此每年维修时,不少人家都来帮忙抬磨,生产队里还专门分配一些麦秸用来盖棚顶,确保夏季不漏雨,每年的掺磨的工钱左右邻居也都愿意公摊一份,而父亲从不同意的。
再说我家的那个石臼,也是挺排上用场的。如谷子和高粱等粮食,只要去壳后,就能食用。五六十年代有没有机器加工,一些五谷小杂粮只能靠石臼来完成。我家用的是脚踏的石臼,方便省力,既是以后大队有了机器磨面房后,三斤五斤的粮食一则机器加工嫌少,二则路远不方便,不如跑到我家石臼上踩几下,一顿饭工夫,高粱、小米就脱粒成功,用现在的话说,是纯绿色加手工制作,而且吃起来特别的香,一到下雨天哪家如果来了亲戚,我家的石臼就特别的忙,小屋里时常笑声不断。
从七十年代后,我家的石臼和磨坊开始门庭冷落,先是大队有了机器磨面,再后来村里有了馒头房,我家旧房改造搬迁时,磨棚没有了,石磨、石臼光荣退役,被封尘在墙角的旮旯里彻底靠了边,但每次后回到老家,看到在磨棚原地拔地而起的二层别墅,磨棚里那一个个欢乐场景,时时浮现在眼前,成为那个年代久远的美好追忆。
电话:15264381169
作者简介:朱玉富,大专文化、男、46岁,系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人,自幼喜欢新闻、文学和摄影,现供职于《淄博晚报》卫生健康版记者、编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保险报》《中国绿色时报》《大众日报》《淄博日报》《莱芜日报》等全国省市近百家报纸发表新闻、摄影达10000余篇件;在《黄河文学》《北方文学》《广西文学》《中国散文》《中国作家》《中国人保》《国土绿化》《齐鲁晚报》《农村大众报》《淄博晚报》等60余家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达300余(篇)件。第十一届《大众日报》十佳业余记者;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创作的《心中的雨季》《酸涩的葡萄》中篇小说、小说获山东省五个一文化三等奖和优秀奖。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