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乡村婚事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2-11-03热度:0

在鲁中山区的农村,有一句“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俗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人们的思想潮流和择偶观念有了质的变化,但媒人的这一“职位”一直保留。时至今日在我的老家鲁中山村,男孩子一到了20多岁的年龄,家里长辈们便着急的开始张罗着为孩子提亲说媒,虽说现在的小青年和大姑娘试行了自由恋爱和网络交流,但老人们对他们的这种方法,始终感到不牢靠,感觉到没有媒妁之言的放心。便在农闲时节和下雨、下雪之时,割肉、打酒、买菜宴请能和自己心目中有印象说的上话的老年人,因为做媒在这些老年人中感到是件积德行善的事,他们往往在吃了人家嘴短、喝了人家气短的心灵感应下,很是专心致志、乐此不彼,但做媒有成功也有失败,特别是较短时间内,撮合两个互不认识的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知根知底,是要费一段周折的。磨合到一段时间,男女青年要定亲了,当然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皆大欢喜,但在长时间的接触中,男女的性格和嗜好都表现出来了,感觉又不是很合适了,这就要退亲、退彩礼,双方免不了唇枪舌战、形同陌路,从亲戚变成了仇人,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哭笑不得! 
  一般情况下,一对男女青年经媒人介绍后,两人通过一段时间相处,觉得性格、脾气相投,就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订亲仪式。这天,男方要把亲朋好友全部请到家中喝喜酒,男方家还要购买一对手绢,包上1010块钱,在交换手绢,叫千里挑一;女方往往是一双鞋垫或一包糖块。家庭好的一点的,会给女方包上10010元钱,意思是万里挑一。当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换手绢的钱也不断花样翻新,什么3家一起发;31800;88888,成为现今女青年的追求,等女方喜笑颜开地接过一定数额的礼金和见面礼。前来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则与男方家长开玩笑:什么时间过门呀?大家等着喜酒呢。男方家长喜于言表地说话,快了,快了。说完,又忙里忙外,接待客人,准备酒宴……那场景,喜庆、热闹,充满期盼与祝福。一场订亲仪式下来,男方要花费不少钱。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在运动中变化,在变化中运动,农村青年的婚事也还是如此。就在男女青年的亲朋好友等着吃双方的结婚酒时,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男女青年要退亲。不知是哪一方见异思迁、移情别恋,还是双方性格、脾气难以相融,提出让亲朋好友都难以置信的事情。这也让媒人感到十分“头痛”,因为男女双方退亲,涉及亲朋好友的面子、关系,以及订亲时礼品和费用的处理,媒人又不能偏向那一边,做蜡烛台了媒人,所以调解起来着实有些麻烦棘手。 
  尽管是退亲,男方要是先提出来,情况就不一样了,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女方意思是,既没有对不住男方的地方,也没有做错什么事情,觉得男方坏了自己的名声,不但礼金、见面礼等不予退还,而且还提出“分手费”、“青春损失费”“叫爹、喊娘的钱”等补偿。在媒人调解退亲现场,男女双方各说各的理,相互指责对方的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谁对谁错,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有的女青年还哭哭啼啼,连骂带疯,情绪相当激动,让人束手无策,不知说什么好。媒人无奈,只有将所有责任揽过来,好话说尽了,尽量安慰说服女方,婚姻是大事,要慎重考虑,不能将就凑合,影响终身幸福。在媒人的多轮调解下,才能圆满解决男青年退亲问题。在老家一刘姓和曹姓的人家,因为是男方主动向女方提出退亲之事的,女方不但礼金、物品等什么都没退还,让媒人在和男方要了8000元的名誉损失费和“处女费”后,组织一批人到男方家中,砸坏所有值钱的东西,让男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男方认为是自己向女方提出的退亲,觉得有点理亏,也不敢报案,只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为何男方要大度一些呢,自古好男不跟女斗的风俗一直在人们意识里作祟。相反,女方提出退亲的,基本没有损失。只需将男方赠送的戒指、礼金、见面礼,以及订亲时男方宴请亲朋好友的酒水等折算成现金,如数退给男方,由媒人见证后,即可宣告退亲完毕。退亲过程中,媒人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上,好聚好散,没有缘分;强扭的瓜不甜、勉强的爱情无欢,山不转水转,低头不见抬头见;毕竟你们认识一回,今后还是朋友……事实不是这样,男女青年退亲后,既不可能像朋友一样正常交往,也不会像亲戚一样走动,双方充满了敌意,即使偶遇,也形同陌路人,让人感到惋惜,甚至有点悲凉。 
  爱一个人是要他幸福的。不管他和谁在一起,只要他觉得幸福就行了。爱情,是装满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甜到心里,苦到心底。酸的是温柔,甜的是幸福,辣的是坚强,苦的是伤痛!未曾尝试爱情,不会懂得;只有真正的爱,才会明白,   爱不仅仅是给与快乐,品尝甜蜜,还能令人身心疲惫,感受伤痛,在爱的海洋里,痛的哭泣,痛的无语,痛的心殇。爱情里,没有规则、没有输赢、没有对错、没有英雄、更没有智者在经典的爱情里,只会有两个傻瓜,牵着彼此的手,傻傻地爱着,傻傻地生活着,傻傻地度过一辈子。

  作者简介:朱玉富,大专文化、男、46岁,系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人,自幼喜欢新闻、文学和摄影,现供职于《淄博晚报》卫生健康版记者、编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保险报》《中国绿色时报》《大众日报》《淄博日报》《莱芜日报》等全国省市近百家报纸发表新闻、摄影达10000余篇件;在《黄河文学》《北方文学》《广西文学》《中国散文》《中国作家》《中国人保》《国土绿化》《齐鲁晚报》《农村大众报》《淄博晚报》等60余家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达300余(篇)件。第十一届《大众日报》十佳业余记者;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创作的《心中的雨季》《酸涩的葡萄》中篇小说、小说获山东省五个一文化三等奖和优秀奖。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千山散记

下一篇: 石头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