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参加了重庆工业博物馆文物展品征集培训,重庆工业博物馆的建立将为重庆这座古老的工业城市提升更厚重的文化品味。培训会提供的初步信息是博物馆除了设立综合馆,还将设立钢铁、兵工、船舶、机电、化医、汽车、电子等行业馆。行业馆没有煤炭行业,我作为参训的煤炭企业的一员心里还真有些憋屈,由此回顾重庆煤炭工业的发展史更是使人感慨万端。
神奇的巴渝大地,大自然赋予了丰厚的煤炭资源。从清朝初期星星点点的小煤窑到如今巍然屹立的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历尽沧桑。
二十世纪初,如今的天府、永荣矿区内已出现有一定规模的煤炭开采。到二三十年代,终孕育出北碚卢作孚创办的天府煤矿公司、荣昌余际唐开办的石燕煤矿等一批民族工业。1937年,国民政府由湖北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内迁机器设备到重庆兴建的南桐煤矿与同属汉阳铁厂内迁的重钢可谓是孪生兄弟。1938年,以卢作孚为代表的天府煤矿公司与以孙越崎为代表的中福公司合并为天府矿业公司,以及南桐、永荣地区煤矿的发展,撑起了抗战大后方的能源需求。
建国后,南桐、天府、松藻、永荣、中梁山五大矿务局的建立与发展,为重庆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市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在全市能源消费量中煤炭一直占90%以上,就是在能源结构逐步优化的今天,也保持在68%左右,还在消费的绝对总量上一直持续增加。到2011年,国有煤炭企业原煤产量达1366万吨,比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703.87万吨增长了近90%。而一个矿务局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就是一个百业兴旺的煤城,这对促进重庆周边市镇的形成,拉动区县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煤炭工业的从业人员也是一支庞大的产业大军。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重庆煤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曾多达10万之众,在实现机械化采煤的今天重庆煤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也有6.6万人之多。在历史的长河中,矿工们用生命捧出光和热,创造着事业的辉煌。在重庆煤炭工业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会看到煤炭企业修建的四川第一条铁路——川北铁路,而煤炭企业自制的全国第一台火车头就存放在三峡博物馆里。我们会看到全国第一代煤矸石制砖的成功和全国首创煤矸石沸腾炉发电,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地区和企业前来学习。我们会看到打破“综采不过长江”和全国首个极薄煤层机械化采煤的创举,极大地提升了重庆煤炭工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全国首创矿井瓦斯自动指示警报仪和西南第一座瓦斯抽放民用储存罐,对瓦斯的治理和综合利用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迄今为止,在这支产业大军中还涌现了全国劳模13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11人、省部级劳模134人、全国党代会、人大、工代会、团代会的代表和委员14人,其中1人为中共九大、十大和十一大的中央后补委员。近来群众喜爱的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振兴重庆争光奖年度人物也在其中脱颖而出,真可谓群星璀璨,星光闪耀。这一切,如繁花似锦,似春色满园,浓缩着重庆煤炭人对祖国对社会的爱,展示了重庆煤炭企业对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我知道,现代工业博物馆展示的构件主要是厂房设备和产品,我们能把一个煤矿井下数十里巷道放在博物馆吗?作为产品的煤炭也早已转化为热能而去,似乎什么也没有了?
于是我想,煤炭是千百万年前,地球上茂密的植物用神奇的光合作用吸收、储存太阳的能量而来,诗人送了它们一个很美的名字叫“太阳石”,它们应该是太阳的儿子吧。它们释放出巨大能量在造福人类后是不是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太阳的身旁呢?和煤炭一样,作为一代又一代的煤炭人,他们奉献社会,“燃烧”了自己。他们的生命足迹不仅在那深深的井巷中,还在那飞溅的钢花里,在那启动的行车上,在那机床幽蓝的光泽里,在那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里-----。
通联:重庆一三六地质队
地址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花卉园西一路9号
邮编401147 电话13012335536
邮箱xuwankai1950@126.com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