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中的桃渚古城
来源:作者:陶复元时间:2012-10-30热度:0次
在一个傍晚时分,我驱车来到了在明代41个“浙东南抗倭军事卫所”之一的临海市桃渚古城。在夕阳的回眸中,古城悠然屹立在椒北平原上,历经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变幻,桃渚古城依旧在散发出它特有的魅力,引得我们好奇地去洞察其中的端倪。分享古城的神韵。聆听已经远去的海涛声。感受古城、体验古城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休闲生活方式。
我下榻的古城龙门客栈,是一座临街的古色古香的仿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旅舍。回廊屋檐下高挂的大红灯笼,装缀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天色在落日余辉下垂中渐渐地暗下来,街道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走动,有提着酒瓶去路边小店打酒的,也有开着魔托车在街道,横冲直撞的,在一阵催促的鸣笛中招摇过市。我在龙门客栈点了一盘台州名小吃杜桥麻糍, 向老板娘要了一碗虾皮紫菜汤,在餐桌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在城门处,几位大爷在一起侃侃而谈。没有丝毫的殆倦,手中拿着茶杯,泡着淡香微微带点绿色叶子的茶在细细地喝着。
我在品尝完小吃杜桥麻糍后,过不得自己的油光满面,三步并成二步快速地加入这一聊天队伍,与他们拉拉家常,听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解当年戚家军在古城大败倭寇的动人历史传说。我情不自禁地被当年戚家军的英勇善战的故事情节所打动、所感染,在沉静中沉思,低空盘旋的小鸟在寻找回家的路,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打断我的思路。我按照老大爷指示的方向,沿着古城的残垣断壁 ,会明显看到陈列在城墙古炮台上的铁炮。依稀地见到远处的烽火台。
随着夜色的缓慢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已经掩蔽在一片火红的灯火之中,古城的街巷也渐渐喧闹起来,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这里找到宣示发泄情感的对象,互叙心中的介啼。彼此交流信息与看法、观点、见解。逝者如斯夫,古城在黑夜中沉醉,没有一丝的波澜起伏。我也随古城的沉睡而沉睡。
在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古城得以苏醒过来,在旭日东升的朝阳中古城迎来了新的一天,这时古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场景,晨曦中大妈们在广场中挥舞起熟练的木兰扇,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这边的腰鼓队也没有闲着,在音乐的节奏中,动作整齐划一地演练着腰鼓,这些都已经成为展示古城新时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漫步在小山坡,找寻桃渚古城明代 “浙东南抗倭军事卫所”的军事文化遗迹,后山上有明楚将军胡海所题的“眺远”崖,眺远过去的桃渚港,仍有海浪汹涌澎湃之势。古越鲍大谋所题的“镇海”题刻,感觉镇海之物稳若泰山。一座渚,既能镇海,又能眺远,那便是桃渚。有抗倭亭,最高处有敌台,烽火台等。古城的东、南、西建有三座城门,城门外筑有瓮城,利用防守,便于杀敌。城内保存完整的古军事街巷格局,东门至西门的主街有5米宽、400米长似游龙形,互不望底。南门至衙门是官道,笔直通往,衙门的右侧是练兵的校场;左侧是休憩的花园;前面是穿城而过的化龙渠;后面是山脚通向东敌台的通信道。南北小巷各有五条,错齿交叉,互不直通。环内线一周是跑马道,有4米宽,用于运兵防御。城内有粮仓、校场、军火库、大水池、40口古井;
古城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有钱的商人搬迁到城内居住,建设了许多有清代建筑风格的民居与临街店铺,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3座四合院,这里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遗迹,在街头巷尾你会发现东门有关帝庙、西门有赵公殿、南门有文昌阁、后所山上有观音堂和妈祖庙、古街十字路口还有三圣殿,称得上是集道教、佛教、儒教“三教”于一体了。
桃渚古城作为浙东南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军事屏障,在经历了近600的风雨后,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成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德育基地”和历史教科书,受到各方有识之志的关注与关爱。
我有幸在桃渚古城停留过短暂的时光,初步了解了它的昨天,今天桃渚古城作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已保护下来,在和平年代去缅怀这段历史很有必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就没有强大的国防现代化,没有强有力的国防现代化,就不能提供发展社会经济民生所需要的和平环境。这是一个辩证。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