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奇石摄影纵横谈

来源:作者:陈金凤时间:2012-10-29热度:0

                                           奇石摄影纵横谈
                                             陈金凤

                                               一
    古人说过:“山得石而俊,水得石而清,房得石而牢,路得石而坚,庙得石而灵,寺得石而幽”。又说:“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骓。”
    现代人则认为:“居内有石显得清心高雅,馆有石春色滿园。”
    石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爱石是一种文化现象。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已用石做守猎工具。啇代人已用灵壁石做成虑纹石磬;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东汉灵帝兴建上林苑,均动用了大量奇石。但真正作为民间石玩艺术则始于唐,兴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当代更为世人关注。
    时下世人所说的奇石,泛指在自然界中天然生成并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的石质艺术品。素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天造地设置,神工仙凿物”之雅称。—般而言,奇石包括妖娆多姿的的造形石、晶萤璀灿的矿物晶、体翔翔如生的动植物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还有画面天成的纹理石、鬼斧神功的工艺石、价值连城的纪念石、形奇色怪的文房石和事件石等,不一而足。

                                            二
    奇石摄影是视觉文化的一个分支,属于静物摄影的范围。
    奇石摄影的对象虽然是无生命的石质艺术品,但是任何一幅优秀的奇石摄影作品都应该是生气勃勃的、异常精美的。这就要求拍摄者精心安排,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奇石异乎寻常的美。
    拍摄奇石照片的设备—般比较讲究。最基本的设备必须有—只三角架,一架有自动测光系统的135毫单反相机,一张放置奇石的工作台,以及一些深浅不同、颜色不同的背景布。条件许可时,还可配置微距镜头,以便让你拍出玲珑逼真的效果。以尼康相机为例,整套设备应包括AF60mm及105mmF/2.8自动对焦或手动对焦镜头。拍摄无限远至原大的幅度。另有三只MICRO—NIKKOr微距镜头,包括200mmf/4,105mmf/2.8及55mmf/2.8镜头,拍摄无限远至原大的1/2幅度,加上增距环后,达到原大幅度。前面两支镜头是必备的,后三支镜头可根据条件选配。

                                          三
     法国著名摄影家费勒松曾经说过, “摄影是一门观察艺术。要拍出一张好照片是很困难的……需耍大量的时间去观察,一种有分量的观察。”因为“观察”不等于“看”。从事奇石摄影,同样需要练就很强的“观察”本领。也只有观察的功夫下到了,才能拍出“精中精”、“奇中奇”之佳作。
    笔者拍摄的<毛泽东像>,便是运用观察法拍摄的—张效果比较理想的照片。原石高23厘米,宽22厘米,全石呈深黄色,围在毛泽东像四周的又是吉祥的乳白石的光晕。仔细观察,只见毛泽东身披大衣,凝目远视,神态庄重.形象逼真。如何拍好这尊奇石,笔者颇费了一番心思。仰角、俯角拍摄,奇石变形;平视拍摄,毛泽东衣领下一条天然凹陷又被人为扩大了;当照相机移至奇石侧面时,毛泽东的光辉形象赫然呈现在镜头之中,就连毛泽东衣领下的那条天然凹陷也为伟人平添了几分采。

                                              四
    任何一张摄影作品,都是光与影相结合的产物。美国著名摄影家德里克•多伊芳格曾经说过:“作为质感的疏理者,形式的铸造者,色彩的承载者积遐想的触发者,光造就了摄影。”奇石摄影对光的要求尤为苛刻。
    在笔者拍摄的奇石摄影作品中,光用得恰到好处的当属<弥勒佛>了。原石高20厘米,宽14厘米,石色青白相间,石佛袒胸露乳,肚大腰圆,笑态可掬。笔者通过仔细观察,决定在表现佛的圣洁和营造佛光四溢的效果上狠下功夫。打闪光灯,无法表现奇石的质感;人工布光,又受场地条件所限。经再三考虑,笔者决定用自然光拍摄,柔和的阳光透过富纱倾泻在靠窗的床头柜上,橘红色的背景物经光线修饰由暗到明,过度自然,并与被摄主体—弥勒佛通体光调保持一致。照片拍成后,弥勒佛的形态、质感和圣洁得到充分的展现。

                                             五
    拍奇石,得“奇”乐,享“奇”趣。亦遭“奇难”。但笔者数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说乐,其乐无穷。拍奇石,出佳作,谁不乐?以<小石头记>为例,洋洋洒洒,在一张省报上连续发表100张照片,这样大的作派,作为—名行业报记者一生能遇几次?
   说趣,妙趣横生。藏石家采集到一方奇石,要让记者先睹为快;藏品在那里得了奖,也要先向记者发布“新闻”,藏石家之间产生不同“见解”,似平都要向记者倾诉,让记者评评公道,论个短长。有如此贴心朋友,能没有趣?
   说难,著作权保护难。在某些藏石家看来,拍照片又不是写文章,无著作权保护之虑。到海外出版,在国内展出,更无需署摄影家的名。业界不少同行为此愤愤不平,要求斥诸法律,可愚者却淡然一笑,曰:吾拍奇石练修养,不与侫人论短长,否极泰来终有时,海阔天空任遨翔。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晚秋

下一篇: 伤逝——悼念李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