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阳光照在古堡上

来源:作者:海风时间:2012-10-25热度:0

    战事和匪患催生了河北省蔚县的八百古堡,漫漫岁月把兵荒马乱放逐流水一去不返,留下或完整或残缺的古堡矗立在大地上。我总认为这是作为一种人类与自然亲近相融的文化符号而存在,比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横涧堡。
    我来到通往西合营镇横涧村的路口时,一辆农用三轮车正挟裹着一股土尘从北面驶来。
    “横涧村是走这条路吗?村里有什么好玩的?”
    “顺着这条路,走四五里就到了,只有几堵破堡墙,没啥可看的。”他平静的话语里明显带着几分惊愕。
    “这是干啥去?”望着一车鼓鼓囊囊的麻袋,我有些不解。
    “刚下来的绿豆,拉到城里粜去。”说这话时,我注意到他一脸喜悦。
    蓝色的五征牌农用车喷出一团黑色的烟雾,驶上柏油路。对自己的村堡不以为然的他,素不知我就是奔着那几堵堡墙来的。
    一座夯土筑就的古堡就在眼前。这是一座被阳光照耀了600多年的古堡,南堡门上建有敌楼,长长的堡墙上每隔一段距离修建有突出的矩形墩台,用于防守从侧面攻堡的敌人,也叫敌台,因外观狭长如马面,俗称“马面”。如此看来,横涧堡确属易守难攻,难怪解放战争时期,驻蔚国民党第16军会把军部设在这里。
    虽然已经是秋天了,但几棵茂盛的大树还绿绿地掩映着高高的堡墙。砖石结构的南堡门两侧上的砖刻对联有人为破坏的痕迹,几经辨认而不得知,横额上的三个大字亦如此,实为憾事。敌楼的薄顶残破不堪,椽头参差不齐地裸露在外面。经年的雨水冲刷,把条条或长或短的泥痕滞留在堡门墙上,如血,如泪。
    太阳暖暖地照着正对堡门的影壁,绘有松竹梅的山水画上一个大“福”字,红红的,老远就直闪人眼。右上角“横涧村”字样,让你不必再去苦思冥想堡门上那三个模模糊糊的大字。除了一些翻新后的砖瓦房,堡里大多还是土坯房,在一部分人盖了新房搬出古堡后,这些人还坚守在这片古老而熟悉的围城内。残破的院墙,破旧的门楼,疏落的木栅门,彰显时代的久远。
    行走在堡里的小巷,到处一片寂静。阳光透过枝叶顺着墙势斜斜地洒下来,土巷亮暗分明,精美的寒冰石几、落寞的硕大磨盘静静地卧在墙根和路边,是在向走近的人们默默地诉说着什么吗?
    砖瓦到顶的住户之间,独矗着一座四角硬两出水的乐楼,突出在外面的台基最上层是一圈石板,有的刻满人名,有的雕着麒麟瑞兽,不一而足。整座乐楼向东倾斜,东墙外有两根木头斜倚着,延缓着乐楼垮塌的脚步。
    乐楼颇具时代烙印。前台宽敞,内墙和木梁上的彩绘几近脱落殆尽,东西墙上各有一行遭到人为破坏的红色大字,分别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理论”和“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后台略窄,西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同样抠涂得一塌糊涂,不过从残存笔划辨认,应该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东南墙角不知何时坍塌,土坯青砖散落满地。
    乐楼中间两根露明柱上的对联只剩泛白残片,只有梁上的横批还在,虽然折了一角,但可以看出是“人寿年丰”。年年岁岁,当迎福的红对联贴上,当纳祥的红灯笼挂上,一出出戏曲走马灯般在这里上演,声声梆子腔里,满是堡民祈盼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和谐幸福的美好祝愿。只是不知眼前这座乐楼还能挺立多久,当它不幸倾覆的那一天,瓦垄间历阅无数个春秋的瓦松蒿草,将随着乐楼一起坠落尘埃,随风远去的,还有堡民们曾经的欢声笑语。
    东堡门保存较好,两扇宽大的铁皮包着的木门还在,尽管十分破旧。从拱形的门洞望出去,黛青色的小五台山近在咫尺却又显得逶迤悠远。曾几何时,每当夜晚,随着最后一名堡民拖着疲惫的身躯荷锄归来,两扇沉重的大门“吱吱呀呀”合拢,“咣当”一声,把堡内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静谧的月色中,巍然的堡墙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堡民,让他们的每一个梦都做得踏实而恬静。拂晓,鸡鸣唤醒梦乡的堡民,也唤醒紧闭的堡门,于是村堡又和外面连为一体,晨曦的曙光照耀着土黄色的堡墙,也照耀着步履轻盈,走向阡陌间谷黍麻麦豆的堡民。
    横涧堡不同于一般村堡,而是大堡套小堡,从而形成“堡中堡”的奇观。小堡位于大堡的西南方。北面堡墙上有一个豁口,两边的石条地基和路面上铺的石砖告诉我,这里曾经就是小堡的堡门。
    一位五六十岁的堡民走过来。我想打听有关这座古堡的种种,如大堡门上的对联究竟刻的是什么?先有的大堡还是小堡?小堡的堡门毁于何时?但我终究还是失望了。他笑容可掬地说,堡里像他这样年龄的人都不清楚,只记得小堡门对面的老爷庙里的东西,都毁于那个特殊时期,现在里面什么也没有了,可惜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塑像。
    豁口对面的老爷庙是一处土墙与砖墙相间围成的院落,门窗紧闭,从门缝往里瞅,满是草料,当初的破败庙宇倒也没有闲着,现在成了遮风挡雨的草料场。相邻院子的东墙边,拴着两头白鼻梁的小毛驴,看上去十分可爱。院主人正在院中手端簸箕一颠一颠的,簸箕里的豆子随着不紧不慢的节奏欢快地跳动。
    高大的堡墙在西面戛然而止,形成一个出口。头顶草帽的堡民正手执鞭子,赶着一头拉着碌碡的小毛驴,在场面上铺的豆秧上转圈圈。堡墙边,堆满了碾完后的豆秸,黑乎乎一片。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横在身边,想必是当年就近掘土筑堡而成,沟底绿树成荫,不见牧羊人,只有羊群轻移。
    湛蓝的天空上,朵朵白云棉絮般悠然飘过。午后的阳光,慵懒地照在沧桑的堡墙上,照在土黄的院落上,照在勤劳的农人身上,照在温驯的小毛驴上,一切具象有了更为丰富的色彩。对于有些人而言,古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古堡已经成为大地的一部分,不曾分开,也不可分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