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地质人员,但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一直象一块磁铁,强烈地吸引着我。此次与贵州省作协的作家们去务正道铝土矿整装勘查区采风,看到远离城市和现代文明,在偏僻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普查找矿的地质队员,品味到他们野外勘查中的种种滋味,领略了地矿人以深山为家以找矿为荣的苦乐观和精神风貌。印象最深的是贵州地矿局106地质队在正安熊洞沟从事铝土矿整装勘查的项目组的年轻人。
熊洞沟是正安县斑竹乡一个边远村寨,106队项目组就设在当地老乡的民房。冒着炎炎烈日,驶过崎岖的山路,我们一行来到项目组,只见房前屋后干静清爽,连喝过的啤酒瓶也码得整整齐齐的放在屋后墙角,最显眼的正屋墙上挂着党支部组织生活图,让人顿时觉得这是一个忠诚事业,组织性很强的团队。项目组共有10人,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略带稚嫩的脸庞在桔红色工作服映衬下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还有几个来实习的大学生,虽刚到项目上10来天,也有了一些“另类”的野外生活的初步体会。当我拿出笔记本,同这些年轻的地质队员交谈时,他们带有几分腼腆,许真还没做好思想准备。这也难怪,一旦这些年轻人侃侃谈起在这大山深处找矿体验时,其艰苦、艰辛甚至危险的程度,出乎我的想象。
一
一说起项目部,首先就听到一件趣事:他们有人将野猪误认作老虎。项目工作范围大部分属退耕还林的保护区缓冲地带,由于无人耕种,也就成了“无人区”,原来的小路,也被荆棘覆盖。这里的小气候复杂多变,地理相对高差最达1000多米上。当地百姓不上山种植了,原来的山路也被植被覆盖了,山里的野兽也多起来了,其中尤以野猪、毒蛇等为甚。来自云南的白族小伙子和秀林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小野猪,还以为是小虎崽呢,直到现在同事还拿这事与他说笑。之后也多次与野猪不期而遇,有一次最近距离只有5、6米远。开始遇到小野猪时只知道好玩,后来这里野猪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他才感觉后怕。蛇也是常见的“伙伴”,每次进山,他们必备两件东西,一是手持一根竹棍,以防备蛇的突然袭击;二是随身带上蛇药,在遇到蛇咬后进行简单急救。在密不透风的丛林中勘查填图,须用镰刀拨开荆棘劈出路才能前行;在无路的悬崖边测剖面,须紧紧抓住树根杂草才能冒险通过。小和2008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到了106地质队,一直在野外跑勘查。他告诉我,作为搞地质的,一生中能参加这样全国有名的特大型铝土矿项目的整装勘查,真是非常幸运,同学们都羡慕他赶上了这样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野外勘查中的各种困难倒能克服,身为云南白族的他,来到贵州北部崇山中,生活上也很不适应,直到现在还吃不了糟辣椒 ,每次一吃就要拉肚子。贵州山区阴冷潮湿,而这里的人吃辣椒喝酒可以驱湿去寒,这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到这里,小和虽谙知其理却还有些不好意思。但一说起女朋友,小伙子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女朋友原本在昆明有份好工作,但为了他和他钟爱的地质事业,跟随着来到了遵义,目前小和最大的心愿就是找矿立业,买房成家,早日与女朋友建立爱的小窝。让我们祝福他们吧。
二
跟我与小和一块攀谈的还有杨时强,他不时的给小和补充着,显然比小和善谈得多。小杨戴一幅眼镜,斯文里透着执着。他说因为家境贫寒,高考考取大学后没钱去读,而是选择打工,4年后第二次参加高考,才读上大学。贫困的家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决不服输的性格。野外勘查工作的艰苦和劳累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他的工作主要是在野外填图和守矿。很多时候在进行填图追矿时,丛林中没有路,只能弓着背弯着腰蹲着从灌木中穿行,装着GPS的包和眼镜都被荆棘挂掉。还有就是在机场上守矿。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0年11月份在一个叫西山梁子的山上守矿,那次连续守了几天几夜,一直守着将主矿层打完。那里山风猛烈,早晚温差大,夜晚气温低至零下,为保护植被,避免火灾,不能在山上生火取暖、煮食,晚上在机场上仅有一条潮乎乎的被子,将冻得瑟瑟发抖的身子蜷在里面,浓厚的机油味冲鼻而入,以致第二天鼻子对其他味都失去了辨别能力。那些时间,机场上的钻探人员和地质人员相继感冒,仍然要坚持工作,只能轮流输液。对于小杨来说,这些工作中的苦对于他来说已习以为常,只是心里一直有一个牵挂:媳妇在开阳上班,自2010年10月份结婚到现在除过年外只见过一次面,平常只能靠手机联络感情,家,成了名符其实的空巢;山,成了他的家。连想要一个宝宝这样一个常人觉得很普通的想法都成了奢望。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早日当上爸爸。
三
在这个年轻的项目组里,有一位工龄最长、年龄较大的老大哥,就是不到40岁的张华松,1992年昆明地校毕业后一直从事铝土矿勘查,从务川大竹园到正安熊洞沟,多年的铝土矿勘查工作,他不言艰苦,唯有豁达。听旁人说他儿子读书成绩很不错,我们便借着这个话题聊了起来。说起儿子,他眼眶有些湿润,16岁的儿子今年上高一,成绩一直不错,也许是父母长年在野外勘查一线,无法象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关爱,却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10岁时就自己买菜做饭,自己料理生活,自己掌管家里的经济。稍长大后,不时跟着父亲到野外体验生活,觉得父亲工作环境很艰苦,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越发的懂事起来,学习和生活都没让大人操心。说起这些,张华松叹了口气说,地质队的职工不容易,地质队职工的孩子更不容易呀。他现在的心愿是能多抽出点时间陪陪孩子,以弥补对孩子亏欠的父爱。
离开熊洞沟,脑海中一直回映着这些年轻地质队员那激情四溢的青春脸庞,那视爬山找矿为“旅游健身”的洒脱心胸,我在心里祝愿他们的愿望实现。
(贵州地矿局113地质队)
上一篇: 难忘菏泽“曹县烤全羊”
下一篇: 草木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