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者
来源:作者:关东人时间:2012-10-22热度:0次
翎 子
一
我和其田接触只有几年的时间,他给人的印象就是乐观、谦虚、热情,厚道。在这期间,通过白城市作协的举办的几次大型活动,我们相处时,对他有了很深的印象。今天其田把他的散文集《其田其文》第一时间送给我,我很高兴。于是,就迫不急待的拜读。阅读他的作品,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就止不住想写写自己的心里的感受。
其田的为人大家有口皆碑。接触过他的人都称他为“老黄牛”,以前也看过他的作品,只是在报纸和杂志上,今天我看了他的文集《其田其文》,的确感慨万千,他文集里的每一篇作品都让我感动,我认为这是他用心和情写出来的,尤其是《父爱无边》我几乎是流泪看完的。《思念母亲》、《岳父黑土地的打井人》、《怀念岳母》,以生动的父爱、母爱,让你能和他同时感受这种催人泪下的亲情、难舍难分的离别情,还有那思念故乡的游子情。
二
文学是一块净土,又是一片热土。“净”者,他要求作者和读者首先要有圣洁的心灵,具备高尚的情操,否则只能是亵渎文学;“热”者,他要求作者和读者须有一颗赤子之心,满腔热忱,斗志昂扬,否则便不是善待文学。其次,它是一杯又浓有苦的咖啡;“浓”者,是因为它从来都是以厚厚的生活为基垫,否则便沦为空谈;“苦”者,是它能够真实地表述作者心中的“山”——生活的坎坷,体力的付出,精神的专注和孤独,共同演绎和跋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苦旅。它是绵绵细雨又是阵阵惊雷。在其田的文集中,他能以“陪着妻子挖野菜”、“夫妻恩爱敬如宾敬”的爱,激励和鼓舞着我,从而,把爱撒满人间;“闲情逸致赏荷花”、“石榴花开红艳艳”、“诗情画意赏菊花”的他,是多么“感受生活的美好,品位生活的温馨,体验生活的快乐,增加更多的和谐”。又可以振聋发聩之势告诫世人,远离黑暗,亲近光明。他平常通读唐诗宋词,所以他能写出“一生襟抱未尝开”、“佳词一曲姻缘情”、 “杏花村里说杜牧”等文章,在他的笔下,一张张人类美好的图画从他的笔下诞生,从而给人以希望、憧憬和期待;在每篇散文中,都能看出他是那么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体现了文学的精彩和生活的甜蜜。
三
犹如一位深资的教授或如一位导游,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心路历程,然后带领你一路走下去,直到光明所在。又像满园的瓜果李桃,任你採摘,任你挑选,虽味道各异,但都鲜美无比,沁人心脾。也能体现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思乡情感。“故乡的桥”、“故乡的雪”、“故乡的蛙”、“爱吃烤地瓜”等,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可是经过他的表述,让你感觉那么感人,那么让你留恋。文章写得很精彩,道理清晰,环环紧扣,既有逻辑性,又极富文采。
其田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耐品、耐看、发人深思,正是由于他的文思敏捷,善于思考,也是他人格的魅力,真是文如其人。在和其田交往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他的知识渊博,他总是那么面带微笑,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有时事情虽小,但道理深刻,观察生活的细腻,一个稍纵即逝的随感,他就会立马写成一篇言论杂文。事实证明,其田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有心人,他的很多美文就是这样形成的。“看着新,读着亲,回味起来含义深。”
四
我们说,境界也就是意境,其田的文章,同样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文集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以崇高的理想境界和对人生的透彻诠释,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无尽的遐想和冷静的思索。而且,他的文章写得很轻松又很幽默,在道理面前,总是循着深入浅出的原则,而他的想象又是那样的海阔天空。在他身上,我看到就如他的文章“学会谦让”、“朋友”、“盘点人生”、“学会感激”、“笑对人生”、“学会宽容”、“学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我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写他自己的,淋漓尽致,留给你的就是他做人的品德和高深的修养。
其田的散文,文风清雅,妙笔生花,每一篇散文,在选题材上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布衣,切合时代脉搏。然而,所有这些都应归功于他的勤奋、热情、善良。这里的“勤奋”,不光是指他吃苦耐劳和对文学的执着,它还包括对文学的广泛涉猎和积极探索。他不仅散文写得好,书评写得也非常好,他给白城市好多文友写过书评,如给丁利的《远去的村庄》一书写的“乡村守望者”、为贾东升的《岁月留笔》一书写的“岁月流逝笔留情”、为张翰的《我在左岸等你》一书写的“坚守诗的情怀”、为陆中兰的《梦里飞歌》一书写的“心如日月诗如梦”等等,哪一篇都流露出他的认真和博爱。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有一群推心置腹的朋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一个优秀的女儿。这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幸福,看着这题目,已觉有一股清馨、儒雅之风扑面而来。“耕者有其田”。他虽身处闹市,心却能远离喧嚣,远离尘世,与高洁纯正为伍。
其田为人坦诚,家庭幸福,他不仅有一位关心爱他的好妻子,还有一个漂亮、聪明的好女儿。他的女儿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就职于新加坡某大学任教。
其田,你是文学、事业、家庭的成功者。其田,你是文友们的知音,默默无语的耕耘者。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