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番薯情

来源:作者:杨必正时间:2012-10-09热度:0

    中秋节还没有到,市场上就有番薯卖了,也就是红薯。现在挖出的番薯是为了“赶新鲜”卖个好价钱,其实并不好吃,不甜。今天我就买来了三斤番薯放在饭上慢慢蒸着吃。我爱吃番薯,有一种特殊情缘。不过说来话长。
   那是文革前,全家七口人靠父亲一个人工资维持生活是十分困难的。虽然我这个老大和母亲都要参加做家属工,例如削筷子、纺火麻绳等帮帮家贴。住在信江河北岸赤岩村的姑妈看到我家生活太困难,她就介绍到离姑妈家不远的信江边的河滩上开块荒地种菜。姑父答应传授种菜的技术并给了菜种。父亲母亲很是高兴。从此我家就和这块土地结缘了五年。
    说是菜地,实际上就是一块靠山又临水的河滩地。我和父亲母亲、弟弟把滩涂地上的大块鹅卵石搬运到菜地的四周,搭成半人高的围墙,在围墙上放置带刺的藤蔓,防止野狗侵入。再一锄一锄地掘开带沙的土地,拣去小石子,做成一畦畦长约4米宽1米多一点的小块菜地。经过十多天辛苦挖掘,一块大菜地就形成了。看到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地”,可以在上面种出自己喜爱吃的蔬菜,心中感到无比的高兴,双手打出的血泡也不感到痛疼了。
   菜地虽然是掘好了,接下来的播种,栽苗,锄草,施肥、浇水等管理上的各项事情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母亲总是说,“人面难求,土面易求”,说服我们要勤上菜园,种好菜。其实“土面”也难求,要勤锄草勤施肥防虫害,那一样都不能马虎。还是验证了那句老话:一份付出才有一份收获。第一次收获蔬菜时看到父亲还流泪了。几年来在这块菜地上没有少花功夫。听说种苦瓜用狗屎最肥,我就到附近村庄的村头路边检狗屎。说种茄子用菜油脚(渣)做肥料种出的茄又多又大色泽好,父亲就到榨油厂买来便宜的榨油后的菜籽饼碎渣做肥料。一块黄色的沙土地硬是在我和父亲的手中慢慢变成了松散肥沃的黑土地。
   种菜最难的是要过信江河,要坐船摆渡到对岸才能到菜地上。俗话说“隔河隔千里”,到一次菜地上来回时间长,而且受天气影响,上半年雨水多经常涨水,无法种菜自不用说,而且洪水还多次把我家的菜地冲毁,我和父亲是又多次重新围起菜地重新整理播种,不放弃收获生活的希望。
   在这块河滩地上种的最多的是番薯,每年都种。端午节前买来做种的番薯藤,保留三个节剪切成一段,每段必须有二个节带叶子的,然后扦插在翻松的土壤里,及时浇上“命根水”, 番薯藤越长越长,中间的藤会粘着土壤,在叶柄上就会发出根系,这样的根系长不了大番薯,所以必须要“翻藤”,扯断叶柄上的根系,只保留主根长番薯,要“翻藤”两次,这道工序很重要。番薯成熟前夕要及时挖沟培土,一是有利于排水,二是促使番薯长个头。记得荒地开垦后的头一年种番薯收获的最多,大丰收,不但个头大而且数量多,母亲变着法儿吃也吃不完。后来送了一些给亲戚邻居,多的部分母亲放在街上卖了。我问姑父为什么产量这样高?他说,沙土地很适合种番薯,新开辟的“生地”种东西都更好。
   五年的种菜经历是辛苦的,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快乐。吃上自己动手种出的新鲜蔬菜和番薯,感到无比欣慰。同时也节约了一大笔生活开支。感谢土地的恩赐让我一家度过了难关。
   计划经济时的一年秋收后,地处信江北岸沙洲地的傍罗乡一些生产队,用收获的番薯抵交粮食征购任务。粮食部门收到番薯后,将番薯运到各个粮食供应站,以每斤粮食指标折合6斤番薯,每个居民扣5斤粮食定量,供30斤番薯的规定,搭售给全镇居民。母亲把买回来的二百多番薯。一部分做成薯干片,是春节过年又甜又脆的传统食品。另外大部分番薯则变着花样吃。或蒸着吃或放在稀饭中煮着吃。人们吃番薯是当粮食充饥,当年的粮食政策是:“备战备荒为人民,一干两浠瓜菜代。”。那段时间集中供应番薯,家家户户都在食用番薯。俗话说:一个番薯三个屁。坐在教室里上课,此起彼伏的放屁声往往引来同学们一阵阵的笑声、责骂声。一天有个顽皮的同学在邻坐同学放了一声屁后,忽然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又放屁了!”顷刻间引起哄堂大笑,老师很是尴尬。
   改革开放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我们生活在物资十分丰富的年代,今年粮食有望九连增,年轻人已经没有了粮食不够吃的饥饿体验。人们关注食品安全,崇尚绿色食品,番薯今天成了群众喜爱的消遣休闲食品。一晃我已过花甲之年,但一直对番薯有特殊的情结,不是因为我多年爱吃番薯形成的习惯,更多的是怀念那个年代难以抹去的回忆与回味。
             
2012-10-4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感恩之路

下一篇: 娘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