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黄河

来源:作者:任渭民时间:2012-09-27热度:0

                                     
    黄河流出晋陕峡谷,于华山脚下折而东去。在转折点潼关,又接纳了她最大的一条支流——渭河。此后,它终于朝着一个方向,朝着太阳和大海,浩浩荡荡地向前流去。
    黄河东去,回首西望,那里是一片宽阔的平川,人称关中平原。我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名族的摇篮,那么,这个摇篮的中心在哪里呢?它就在渭河流域,就在这八百里秦川。打开历史的画卷,拂去岁月的尘埃,让我们踏着考古学家的脚印,沿着渭水去探寻吧……
    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里,陈列着一尊中年女性的头像。她,头发修长,背脊裸露,前额低而宽平,眉脊粗壮,鼻子又短又扁,牙齿粗大,颌部前伸。像猿不是猿,像人又不是人。她就是八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人类本来的面目。她的故乡在今天渭河支流灞水上游的蓝田县公王岭。后来,考古学家在她的故乡发现了她的头骨化石,以及他们使用过的万能工具石斧。因此,就给她取名叫“蓝田猿人”。蓝田猿人是黄河母亲的早期子女,他们首先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用来猎狩、采集果实,进行原始的生产活动。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与自然作艰难的斗争,获得生存和发展。别小看她手中那把粗糙的石斧,这可是人类第一次用手打磨出来的,它是脚和手分工、猿和人区别的重要标志啊!
    随着黄河滔滔的流水,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七千多年以前,在与灞水并行北上的浐河之滨,有一个村落,坐落在一块南北长二百米、东西宽一百米的平地上。村子虽然不大,但房子盖得却很别致。这些房屋,有的修筑在地面上,有的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房子的中间有火塘,上面架着蒸饭用的陶甑。房屋附近,有地窖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村子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用来商议氏族大事,分配劳动产品的会堂。村子周围设置着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沟,用来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外氏族的进入。沟北边是墓地,东边是烧陶的窑场。浐河一弯清水从村前的白鹿原潺潺向北流去,远处映衬着郁郁葱葱的终南山。这就是母系氏族时期有名的半坡村。在村子附近一块树木丛生杂草蔽野的坡地上,一群半坡村的妇女,身穿麻布衫裙,披头散发,手里握着石斧,正在那里砍树烧荒,开垦土地。村前的白鹿原上,有一伙男人,手执弓箭,嗷嗷地叫喊着,从四面八方围过去,追逐着奔命的野猪和鹿群。
    半坡人是黄河母亲的第几代子孙已经无从考证了,然而,心灵手巧的半坡人在三秦大地上留下的史前文化遗产至今却历历在目。他们已经有了算数的概念,能够绘画,还有自己简单的文字。如今,“西安半坡博物馆”就建立在半坡村遗址上,它展示了半坡村落的实况和半坡人制造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当你踏进博物馆大门,首先在那里迎候你的是一尊手提瓦罐,弯腰汲水的半坡姑娘的雕像,站立在她面前,你怎能不由衷地为她歌唱呢!
    沿着荒草丛生的小径
    提着瓦罐
    你  悄然来到河边
    也许是想对着一罐清水梳洗
    也许是惊异水中娇美的容颜
    不慎打翻了瓦罐

    瓦罐里的水静静地流着
    流出贝饰  骨针
    流出鱼纹和最初的美感

    河边不远处的山林
    传来阵阵围猎的呐喊
    野猪的獠牙折断了
    羚羊野性的双眸
    充满绝望和惊恐不安

    瓦罐里的水静静地流着
    流出驯养的畜禽
    流出篝火旁的舞蹈和文明的召唤
   
   你身后小小的村落
   茅屋的圆顶  方顶冒着炊烟
   用肩拉犁的人们歌唱着
   晾晒在烧窑前的瓦坯上
   正刻下简单的符号和图案
   
   瓦罐里水静静地流着
   流出谷菽  纺锤和文字
   流出创造  探求和坚忍不拔的信念

   一个美丽纯朴的形象
   跨越了时间和空间
   倾倒的瓦罐  母亲的血管
   华夏的历史从这里流出
   流向新世纪遥迢的彼岸
    岁月,顺着半坡姑娘手中那尖底瓦罐的水流向前流淌,流到了关中西部一个叫郃的地方。这里,沃野绵绵,五谷丰登,是中华民族作务农业的始祖后裔的家乡。
    后裔名弃,他的母亲是有郃氏的女儿,名叫姜嫄。有一次她来到野外,见到天帝巨大的脚印,觉得很有趣,便踩了这个脚印,结果竟怀孕生了一个孩子。姜嫄觉得这是不详的事情,就把孩子抛弃在街巷里,谁知牛马过往都避开走,不践踏他。她又把孩子转移到树林里,不巧这里人很多。最后把孩子扔到封冰的冰河上,但鸟儿都飞来用翅膀为他御寒。姜嫄觉得很奇怪,疑心是神在保护他,便将孩子收养起来。因为当初曾把孩子抛弃过,所以给他取名叫“弃”。
    弃在幼年时期就非常聪明伶俐,喜欢种麻点豆。长大以后,在种植方面更显示出非凡的才干。他善于因地制宜,并且总结出一套作务农业的经验。在他耕作的农田里,大豆颗颗肥,谷穗个个壮,四方的百姓都来向他学习。尧帝知道这个情况后,举他为农师,教授百姓稼穑之道。舜帝又封他为农官,掌管农事,赐号后稷,封地在郃。
    郃地,也就是今天渭河北岸的杨陵镇。这里建有后稷的雕像,附近还保留着教家台、姜嫄庙、后稷祠。现在,郃地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农业科研城,聚集着农业方面的各类精英,后稷的子孙,他们的农业专家。他们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出来的良种,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四面八方,创造出后稷不曾成就过的奇勋。
    周代先民们不仅是作务农业的行家里手,也是土木建筑的能工巧匠。三千多年前,他们的都城丰京和镐京,虽然随着岁月风雨的侵袭,已经不复存在,但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作,又使得他们的发祥地——周原的古建筑群基地重见天日。周原遗址在关中西部岐山县一带,它北依岐山,南临渭水,是个富庶的地方。当你在这里漫游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诗经》里记述周代先民在这里初建基业的诗句。
      周周
      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
      爰契我龟,
      曰止曰时,
      筑室于兹。
      ……
    古公亶父,在晨晖中驱马向前。他带领自己的臣民沿着河岸,找寻安家之地,来到岐山。
    忽然,一片茫茫的原野展现在他们眼前。这,就是周原。一块丰美的沃土,连野草苦菜也蜜一般甘甜。这正是他们寻求的乐土啊,与其说龟板上刻着神的主张,不如说是大家的意愿。他们决定就在这里落脚安居,建造家园。
    划出疆界,分出条理,再把土地修整一番。排掉沟里的积水,造出千亩良田。每个人都在忙碌,他们用双手把周原装饰打扮。
    召来司空,让他掌管营建规划;召来司徒,让他掌管人力调配。大家群策群力,建造自己辉煌的圣殿。吊起准绳,拉起直线;载起木桩,绑上木板。满满地盛来黄土,轰轰地填进槽板。捣土声,削墙声响成一片,连震天敲击的大鼓声也被淹没,隐隐约约,无法分辨。
    王都的部门立起来了,是那样雄伟壮丽;王宫的正门立起来了,又是那么肃穆庄严。祭祀土神的社坛也建起来了,开出英武的兵众,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侵犯……
    按理说,几千年前的土木建筑到今天该湮没殆尽了,可是却在一九七六年,在这里的凤雏村一带,竟然发掘出了一座占地面积为一千五百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遗址。它正是修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先周时期,应该是《诗经》里绘声绘色的描述的实证吧。这里的房屋全都坐北朝南,整体布局很像后代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四合院,走进大门,迎面是一面影壁,绕过影壁,穿过南房就到了前院,前院东西两边是东西厢房,北边是大厅。大厅往北是后院。后院中间有一条过廊直通正北的后室。前后院周围都有回廊沟通。整个建筑以大门和过廊中线为轴,东西两边严格对称。是一座布局整齐,富丽堂皇的宫室。啊,这才是我国最早的“廊院制”群体建筑!看来,“廊院制”建筑起于秦汉之际的记载应该向前再推一千年。拣起这里出土的砖瓦,敲击竟有金石之声,沿袭几千年的“秦砖汉瓦”之说,恐怕也应该有所改动呢!
    在周原这块土地上,不光有后稷最先种出的丰茂庄稼,不光有古公亶父带领先民们最先盖起的房屋,我们的祖先还以他们令人叹服的创造力,在这里最先冶炼出金属。从此,他们扔掉手中原始的新旧石器,把人类历史带进一个崭新的时期。滚滚烟雾在周原大地上翻卷,一条铜锡合金的巨流,从熊熊炉火中奔腾出来流进这“青铜器之乡”的各种铸模之中。于是,一件件闪着幽光的斧头、铲子、盘、罐、戈、矛,浇铸出来了。一件件琳琅满目,青辉闪闪。那尊三条粗腿顶起一个沉甸甸大锅似的庞然大物叫“鼎”,它是专门供贵族用的,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那三腿修长,架着一只带把小杯的东西叫“簋”;尖利虎头样的是戈,宽宽扁扁的是铲。凤鸟、夔龙在旁边盘旋,雷公、云母在上面翻腾。有的器皿腹内还铸有长长的铭文,字体结构奇特,风格拙朴雄健,颂扬着周代先民们的丰功伟绩,记录着他们的生平和族谱。现在,收藏在首都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那尊一百五十三公斤重的西周大盂鼎,就是在这里铸造的;现今,收藏在台湾博物馆内的那个铭文最长的西周毛公鼎,它的故乡也在周原。
    啊,黄河子孙的聪明才智,在三秦大地上竟放出了如此夺人眼目的光彩!渭河平原犹如一卷长长的历史书简,镌刻着祖先们在这里创造的一桩桩奇迹。三秦大地又像无垠的苍穹,先民们就是那天幕上璀璨的群星,在历史的长空中熠熠闪光。啊,三秦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八个大字该是为你而创造的吧!
    秦川,充满灵性的热土啊!生长过万能的蓝田石斧,生长过神奇的半坡陶罐,生长过青铜,和第一块生铁的坚毅,生长过甲骨文,和丰镐京城的壮丽!
    秦川,令人神迷的热土啊!殷墟、周墟,盛衰交替,商颂周颂,禾黍离离,好肥美的土层啊!历史在这里,深耕细耘,长出经、史、子、集……
    秦川,温厚沉浑的热土啊!殷商的霸道姬周的王道在井田和阡陌的交叉点曾经渭河泾水间反复交战,你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沉思:啊,八百里秦川岂止八百里宽!
    渭水在秦川大地上奔流,蜿蜒曲折,好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现着历史在这里演讲的脚步,描绘着这里远古的蒙昧和其后的繁荣。
    渭水在秦川大地上奔流,浩浩东去,犹如一部丰厚的关中史书,记述了周秦汉唐的盛衰,吟咏着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和美好的追求。
    渭水在秦川大地上奔流,波光粼粼,仿佛一条金色的丝带,连接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古迹,穿起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在渭水南岸风景秀丽的骊山北麓,有一座高七十六米,呈方锥形的土塚,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
    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在他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又以更大的规模来进行这项工程。他征调了天下苦役工匠七十多万人,用了长达三十六年的时间,耗费资财难以计数。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从这里,我们不难想见当时工程的浩大,也不难想见劳动人民为此所遭受的痛苦。
    秦始皇陵的内部面貌,对世人来说,至今仍是一个未解谜。然而,仅从已发掘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看,那规模和气势,那场面和情景,实在是蔚为壮观,令人震惊!已发现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道内,埋藏着大约八千件陶俑陶马,它们的个头与真人真马相差无几,而且形象逼真,性格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反映了秦代艺术匠师们深邃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已出土的一号兵马俑坑内,六千多件陶俑陶马排列成各种方阵,均处于整装待发之势,似乎只要一声令下,立即就可以驰骋疆场。这气势磅礴的兵马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扎在都城郊外的宿卫军,体现了秦王朝兵强马壮、海内一统的壮丽图景。
    这是一个多么隆重的典礼啊!你们终于走出了这块墓地,你们走进了无数惊叹的目光,也走进了两千多年的痛苦和压抑,那曾经目睹过你们浴血拼搏,征讨天涯的太阳,今天,第一次照亮了你们迷惘失神的眼睛和高大健壮的躯体。
    你们何时归来的呢?披着征战中原的风尘,马蹄和剑戟上还染着六国王孙的血污;你们何时归来的呢?从北方艰难的山峦中,你们才将父兄呻吟着的尸骨,堆砌成一道浸透着血和泪的万里长城;你们何时归来的呢?是刚刚出巡了黄河上下、大江两岸吗?在耀武扬威的旌旗下,你们齐声高唱过“乃今皇帝,一家天下”的颂歌。你们终于麻木地归来了,依然排列着凯旋的队列,为了炎黄的子孙,庄严地走进了一条整齐划一的驰道,也为了自己无颜以对贫苦的妻儿,衰老的母亲,你们沉重地走进校场,如同走进一条永巷。为了祭奠心中夭亡的乡情,为了自己也是心中的英雄,为了一个也是英雄似的暴君的结束,你们作了这场伟大的牺牲……
    如今,兵马俑展览已成为古都西安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处,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国外总统,都一样的在这里驻足,在这里惊叹,在这里留下钦佩的目光,在这里流连忘返。这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忠实记载,是社会历史发展途中一个凝重、深沉而又弥足珍贵的标号。那至今还能运转自如的铜马车,谁能说它不是负载过万千历史岁月,而仍然金光四迸、异彩不泯。文化与文明的成就常常是超越疆界和时代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出土,仿佛在人们面前竖起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它照出了封建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这些兵马俑的造形,只有古希腊的雕塑作品才能与之媲美。不过,古希腊的杰出艺术品,大都同创作它们的伟大艺术家一起传世;而创造着举世瞩目的兵马俑的雕塑家,却是一群半奴隶状态的秦代社会里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和遗憾的事啊!
    古都咸阳西侧不远处的茂陵博物馆,设立在西汉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陵园中。这里陈列着我国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一批大型石刻雕像,是中外游客游览的一大历史胜迹。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因为这里曾属于汉代槐里县茂乡,故称茂陵。茂陵与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昭帝的平陵一字排列在渭河北岸的高原上,气势雄伟,极为壮观,因而有人曾将这里称作“五陵原”。茂陵是“五陵”之冠,它不仅规模最大,而且周围陪葬墓很多。霍去病墓就是其中之一。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骁勇善战、屡建奇功的青年将领。他十八岁就统帅部队,出征塞外,为西汉政权的巩固、国家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死时年仅二十四岁。为了追祭霍去病的战功,汉武帝把他葬于自己陵墓的旁边,并且命令将他的坟墓用石头筑成祁连山形状,还在墓前成列着一大批动物石像。
    那一尊尊用巨石雕成的人和各种动物形象,古拙雄浑,神态毕聚,静中有动,生意盎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生动地体现了中原人民乐观进取的时代特征。那些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造型,在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了汉代艺术所独有的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茂陵石刻,是汉代艺术匠师们奇妙而又伟大的创造,它蕴含着瑰丽的艺术想象和巨大的思想飞跃,凝结着汉代先民们的智慧和力量。那些重量多在数吨以上的石块,经过他们的手,被注入了新的生命,成了形神毕现的活物。当你静静地观赏这一尊尊粗犷雄浑、质朴酣畅、传神而又传情的艺术品时,你会从中汲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你会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
    在古城西安,唐代文化保留到今天的一个醒目的标志,就是耸立在城南的大雁塔。
    大雁塔建在唐代慈恩寺内。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造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当时住寺僧侣众多,著名的玄奘法师就在其中。
    唐太宗初年,玄奘法师克服重重困难,去印度、巴基斯坦游学取经。他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印度等国,又从印度带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住在慈恩寺内潜心翻译。为了保藏佛经,他向朝廷建议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曾几经翻修,由最初的五层增高到十层,后又由十层变为七层,一直保留到今天。它栉风沐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然而那古朴大方,巍峨庄严的气势,却一如既往。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长安的一大名胜。诗人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白居易、元稹等,都先后到此游览,并且赋诗吟歌,以抒胸襟。其中岑参的咏塔诗极有气势,他对大雁塔的宏伟和登塔所见的秋日景色,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
    今日的大雁塔,经过重新修复,显得更为高大雄伟。它以凝重庄严的姿态,耸立在古城西安,装点着这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
恒河  金字塔
富士山  地中海
陆地的和海洋的
惊羡
游方僧  丝绸商
考古家  游春仕女
往古的和未来的
礼赞
在东土大唐
凝成一个奇特的
标点
巨大  沉重  悠远

感叹地的神秘引力
感叹天的无限循环
感叹黄河的连绵沉淀
感叹草木的色彩纷繁
感叹离去者的遗憾和忆念
感叹来访者的迷幻和爱恋

在每一个游客的瞳孔上
留下一瞥钟情的顾盼
在每一个来访者的面颊上
呈现出钦慕和赞叹
大雁塔
你静守在自己的位置上
等待着一页优美的诗篇
……
    亲爱的朋友啊,您到过东北大森林吗?您去过云南的天然石林吗?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曾深深地感觉到了大自然所赋予我们这些景观的壮美。然而,在我们伟大的国度里,除了这些天然之林以外,我们的祖先还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会说话的、人工创造出来的碑石森林,它独具风采,令人心驰神往,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九零年。从那时起,经过历代多次的修葺和整理,碑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下,碑林又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修整和建设,并且增添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历史碑石,墓志,使它成为一座精华荟萃的大型石质书库。这里收藏着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稀世碑碣两千三百多件。“经史子集”无所不有;“真草隶篆”无所不包。可谓碑石林立,珍奇云集,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屹立在碑林入口处的《石台孝经碑》,是一块珍贵的历史遗物。它镌刻着“孝经”全文,以及唐玄宗李隆基为“孝经”所作的序和注解,碑文以隶书刻成,是唐玄宗流传于今的最完整的书法作品。这座碑石巨大浑厚,雍容华贵,不禁使人联想到盛唐的繁荣,历史的光彩,也想到了一代帝王的痴心和奢望。唐玄宗亲书孝经,并且把它刻在碑石上,这决不是为了炫耀他的才华,也不是为了显示他的政绩,而是在精心编制着一个梦,一个希图维系封建社会纲常秩序的梦。他梦想着世人都去恪守忠孝仁爱,他梦想着“家天下”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好让他和他的子孙们,一直过那梦一样的生活。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它打碎了一切封建帝王的迷梦,只让那破碎的幻梦遗存在石碑上,留给后人去端详、去思量。
    陈列在碑林里的《开成石经》,是我国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石刻,它由一百一十四块石板组成,记载着我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典章法度、知识文化和哲学思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历史上,它曾是晋升仕途的阶梯,对它的研读和应用,不知是多少风流才子荣登金榜,飞黄腾达;也不知使多少文人学士落第潦倒,遗恨终身。今天,当我们面对着这一块块经书石板的时候,古代士子们那轻轻的踱步声和低低的吟哦声,仿佛还隐隐约约地萦绕在我们的耳旁,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端。
    步入碑林,就好像走进了一座经史的宝库,那层层叠叠的碑石,仿佛一页页历史的卷宗。它们记载着许多中外交往的史实,也写下了不少英雄豪杰的业绩。它们记录着僧侣们的虔诚,也留下了文人们的灵气……
    的确,碑林无愧经史宝库的美誉,然而,它又堪称书法艺术的渊薮。这里芳树遍植、艳葩满枝、光彩夺目、美不胜收。从翻刻的秦代李斯的篆书《峄山碑》,到清代林则徐的行草《游华山诗碑》,历代书法名家都在这里留有笔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僧侣怀仁集晋人王羲之遗墨刻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实在是一桩历史奇迹。这篇碑文被后人称为“千金帖”,其来历据说是怀仁以一金买一字才集成的,因而它格外引人注目,尤其为世人所珍惜。
    碑林,是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碑林,是知识和艺术的海洋。那一块块错落有致的碑石,凝结着无数工匠的心血和汗水;那一篇篇淋漓酣畅的碑文,寄托着多少代人的梦想和追求。这里,每天都有无数热切的目光在寻觅;这里,留下了古今中外无数游客的足迹。碑林以它独具的魅力,展示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业绩。
   泾水从山野里来
   泛着一个个金色的浪头
   渭水从高原上来
   涌起一层层洪波激流
   它们历经了周秦汉唐
   走过了曲折坎坷的道路
   造就了八百里平川沃土
   描绘出三秦大地一片锦绣
    在广阔的关中平原上,有两座雄伟非凡的大山。一座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留给我们的西岳华山,它以奇险冠天下,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前来寻奇探胜的游人。另一座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用灿烂的文明修筑而成的大山——古城长安。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山,是黄河儿女的业绩之山。它崛起于八百里秦川,磅礴于亚细亚大陆。
    啊,古老的长安,渭水用多少酣美甘甜的乳汁滋润了你,你又承受了黄河母亲多少深厚的情爱!你给我们民族的历史留下了多么辉煌壮丽的诗章,留下了多少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古希腊的原始社会刚刚开始瓦解的时候,当古罗马一带还只是原始部落的时候,长安就作为封建领主制王国西周的首都而诞生。这时,地球上许多地域还处于蒙昧状态,而长安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颗启明星,在东方升起了。
    “长安自古帝王都”。“千古一帝”秦始皇,率先以长安为基地,横扫六合,经略边疆,随之称雄于天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以长安为根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农工商业,使我们封建社会达到第一个繁荣昌盛的高潮。傲立于世界之林的唐王朝,也是以长安为中心,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推向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啊,长安,你从三千年前,风尘仆仆地来到今天,在这漫长的三千年中,在这座历史的舞台上,曾上演过多少惊天动地的话剧,奏响过多少民族振兴的凯歌。
    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成效卓著的改革运动是在长安进行的。秦孝公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励行法治,使本来落后保守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之首。《史记》中说,商鞅新法在秦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秦国从上到下都井然有序,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秦始皇就在长安接待过来自印度的客人,当时的秦国还与东南各地关系密切。秦国之名,经过西南亚国家,早已名扬世界各地。现在欧美国家都称中国为“China”,这个名称便是由“秦”的译音演变而来。到了汉代,长安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开放城市。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张骞率随从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们历经艰辛,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大夏等国,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外国的第一个代表团。从此,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开始向西方延伸了。十九年后,张骞率随从三百多人,携带大量赉金、丝绸,再次出使西方,远至安息、身毒,也就是现在的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国。这些国家也都派使臣来到长安,并送给汉朝许多礼物。此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更是车水马龙,奔赴长安的各国代表络绎不绝。它像一条坚韧的纽带把古代中国和西域各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中海沿岸,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地中海沿岸的人民至今还对丝绸之路保持着美好的回忆。一九八五年十月,西方“丝绸之路“旅行团一百多人,循着当年张骞的足迹,不远万里追溯到古城长安,他们盛赞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贡献。
    长安曾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辉煌的历史文化。西汉时期,聚集长安的文学家在继承屈宋楚辞传统的同时,创造出了以铺陈排比、词藻华丽而著称的汉赋,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汉代乐府所采集的民间歌谣,不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均属于上乘。这些,“乐府诗”千百年来光彩不灭,至今为人们所珍视。到了唐代,文学艺术领域以长安为中心,出现了极为繁荣的景象。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书法各家层出不穷,歌舞演奏盛况空前。而唐诗的成就,则堪称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艺术风格的争奇斗艳,诗歌体制的日渐完备和成熟,蔚为文学史上万紫千红、百花竞放之伟观。唐代又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仅《全唐诗》所录的诗人就有两千多个,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有百余人之多,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名家也不下二十人。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更是誉载全球的伟大诗人。
    唐诗不仅在中国被视为国宝,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人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受到各国人民的崇敬和喜爱。一九一一年,一部以中国唐诗为内容的交响曲曾在德国慕尼黑公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部交响曲出自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马勒之手,他采用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词作为六个乐章的歌诗,成为中西合璧的艺术珍品。
    啊,长安,多么迷人的城市,多少人向往的地方!诗仙李白一来到长安,便以青年时代的佳作《蜀道难》被誉为“谪仙人”。他以雄奇奔放的手法,在长安写下了许多动人心魄的诗篇,实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后来他漂泊到山东,在送别朋友时还说:“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以咸阳喻长安,足见他对长安深厚的感情。诗圣杜甫,困守长安十年,人民的疾苦,帝王的淫逸,在他笔下凝成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鲜明的对比,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他流落到四川后,还有“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的诗句,既感慨于时局的混乱,又不能忘怀对长安的眷恋。直到临去世前,他还深情地咏叹道:“云白山青万里余,愁看直北是长安。”中唐诗人白居易在长安开一代诗风,正像他自己所说的:“诗到元和体变新。”他的作品以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而著称,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连唐宣宗李忱也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歌琵琶篇”。
    多少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聚集长安,并在这里完成光照千秋的艺术巨制。他们像璀璨的群星一般,闪耀在长安的上空。多少外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而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繁荣的长安啊!他们当中有些经商,有些从事宗教活动,有些在长安留学,钻研中国的科学文化。有些外国人长期甚至世代生活在长安。波斯人李元谅在唐王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和镇国军节度使,印度人罗好心曾在朝廷担任开府仪同之司、检校太詹事等重要职务。日本友人更是遍布长安,僧旻留学长安二十三年,惠隐留学长安三十四年,人们所熟知的阿倍仲麻吕,也就是晁衡,十六岁就来到长安,直到七十岁在长安去世。有一次晁衡回国,途中船被大风吹到越南,李白误以为他不幸遇难,沉痛地写了一首诗悼念这位朋友:“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长安,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凝聚而成的。雄伟的唐长安城,也恰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标志。光它宏大的规模,密集的宫殿群,就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如果在两千多年前,你登上大雁塔,便会看到这样一幅壮丽的景象:四周的城垣方方整整,城中的街道纵横交错,白居易对此形象地比喻道:“白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大街两旁遍植青槐榆树,绿荫夹道,清幽宜人。城东的兴庆宫,回廊九转,湖波流萤;城北的太极宫,富丽豪华,雄伟壮观,龙首原上的大明宫,更是殿堂林立,金碧辉煌。这时的长安,不仅是唐王朝的心脏,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有高度发展的手工业,有繁荣兴盛的商业贸易,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线,有百花争艳的科学艺术,有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和跋涉万里而来的各国使者。
    啊,长安,你是一座英雄的城,也是一座革命的城。你曾把一杆杆聚义的大旗,交插在四方的城垣,你曾把一朝朝天子王侯,埋葬在黄土高原。
    唐代末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从春明门攻入长安,使日益腐朽的唐王朝濒于崩溃,人民用血汗修筑的长安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怀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庄严宣布了起义军建立的大齐政权。明代末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五年的南北转战,攻克长安,并在这里建立了大顺革命政权。一九三六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古城长安。它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使时局大为扭转。从此中国人民的枪口一致对外,抗击日本侵略者。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无疑是非常光辉的一页。
    如今的长安,已经是另一番动人的景象。宏伟的钟楼矗立在市中心,鳞次栉比的现代仿古建筑群和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环绕四周。宽敞整齐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呈放射状像四周延伸而去。古老的城墙已被修葺一新,环城公园内的碧波清流,曲径通幽。新开发的曲江新区和大唐芙蓉园旁,崭新的高楼大厦和典雅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灞桥的世界园艺博览园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竞相怒放。坐落在唐长城遗址处的西安高新开发区,已成为西北五省区名副其实的光谷,高尖端的科技研发成果不断从这里传遍全国。遍布城郊的工矿企业,正在为长安的日益强盛创造财富;簇立于城南的高等学府,正在为西部的现代化建设输送着各类人才,科技新花含苞待放、艺宛奇葩竞相争艳,今天的长安古城早已插上了科技的双翼,向新的目标腾飞。
        啊,长安,你是
        一部丰厚的史书
        一部历经刀、枪、水、火,
            历经雨、雪、风、霜的
        古老的经典
        一部刻着丰镐之庄严、咸阳之雍容
                汉宫之富丽、唐城之辉煌的
        雄浑的巨著;刻着
        石斧和青铜的冷峻
        刻着秦筝和编钟的深宏
        刻着至今还用黄土垒成的子孙们
        日月可鉴的赤子情愫。
        
        坚韧如羊肠的丝路
        伟岸如五岳的建筑
        因悠久而显赭黄
        因沉积而凸显古朴
        长安喲,一部丰厚的史书
        一部艰难的《创世纪》
        一部渴求的《秋声赋》
        一部壮奇的《出师表》
        一部人生的《骏骥图》
        用蹄声去读,才能读懂秦川的开阔
        用春光去读,才能读懂长安的壮美
        读透咸阳古道的千年忧怨
        读透浑厚犹如父性的八百里黄土
        读出一派浩然之气
        读出一派豪壮之风
        一如读出
        我们的民族
    我们中华民族,在黄河畔诞生,在黄河畔成长,而且还受着华山的庇荫。据说,“华夏民族”这个称为的由来,就与华山有关。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它背靠秦岭,面临黄河,海拔两千二百多公尺。有道是:“太华五千仞,重岩才沓起,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
    华山有五峰,东,朝阳峰;西,莲花峰;南,落雁峰;北,云台峰;中,玉女峰。五座高峰各据一方,远远望去,好似一朵五瓣莲花凌空怒放。因为古代“花”字和“华”字相通,所以华山便以“状似莲花”而得名。
    华山北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只要听听诸如“猢狲愁”、“阎王砭”、“擦耳崖”、“上天梯”一类道路的名字,就足以使人心动神惊了。何况还有那更为奇险的“千尺燑”、“百尺峡”、“老君犁沟”和“苍龙岭”等等,它们不知使多少游人心灰意冷,望而止步。然而,如古人所说的那样,“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在于险远。”当你走完华山陡峭艰险的道路,来到金锁关的时候,华山顶峰那迷人的景色,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群峰在望、林壑深秀、白云汹涌、松涛低吟,真可谓奇伟壮观。
    黎明时分,你可以站在东峰望日出,看那巨大的火球把第一线光明带到人间;天气晴朗,你可以到西峰远眺中条山,俯瞰关中平原;夜晚,站在“摘星石”上,那颗颗银星在你的头顶脚下,身前身后闪烁,仿佛举手便可以摘下来似的。南峰是华山的主峰,你站在峰顶环顾四周,群峰罗拜于下,云雾从幽涧深谷涌出,就好像身临仙境一般。
在东峰的石壁之上,“巨石垂直,黄白相间”,“远而望之,五指分明”。这就是关中八景中的第一景——仙人掌。相传,天地初开的时候,华山和首阳山是连在一起的,挡住了黄河的通道,河神巨灵,一手推定华山,一脚蹬着首阳山,大喝一声,把两座山分了开来,给黄河拓开了一条通道。因为巨灵神用力过猛,巨大的手掌印在了华山的石壁上,“仙人掌”便由此得名。
    西峰上有一块大石,“状似刀鞘,中成大凹”。传说美丽的女神三圣母,不堪天宫的寂寞,追求人间的幸福。爱上了上京赴考的书生刘彦昌,她不顾森严的天规,与其结为夫妻,并生一子,取名沉香。凶狠残暴的二郎神杨戬,得知妹妹私奔下凡,恼羞成怒,遂将三圣母压在了华山西峰之下。沉香长大以后,战败了舅父杨戬,以斧劈开这块巨石,终于救出了他的母亲。
    哦,在那高耸云端的峰峦上,还有多少美丽的风光?在那飘渺的白云深处,还藏有多少奇妙的神话?多少迁客骚人,为华山的名胜奇景而倾倒,为华山的动人传说而神迷,写下了无数瑰丽多彩的诗篇。李白的《西岳云台歌》便是赞叹华山的千古绝唱: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分五彩,
      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劈两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催,
      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
      ……
    站在华山之巅举目眺望,但见八百里关中平原,朦朦胧胧那生机勃勃的田野,那繁荣兴旺的市镇,那鳞次栉比的建筑,仿佛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之中。渭水就从那翡翠般的雾霭中悠悠地流出。它带着三秦儿女的理想和痴情,带着秦川大地的希望和追求,投入黄河的怀抱,奔向东方,奔向大海,奔向一个更为神奇壮观的世界!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