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险峻奇秀五女山

来源:作者:金航时间:2012-09-12热度:0

                              险峻奇秀五女山

     五女山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它雄踞于桓仁县城北浑江右岸,距县城8公里,四周皆为峭壁,呈长方体,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壁高200余米。五女山山势雄伟,主峰海拔841米,酷似玲珑翠屏,四周悬崖峭壁,巍峨险峻,山顶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草木茂盛。其地质、地貌景观是由距今1亿3千7百万年的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小岭组火山岩系构成的“桌状山”,因此山势突兀雄伟,巍峨壮观,悬崖绝壁,险峻奇秀,是桓仁美景之冠。相传古时有五位仙女下凡,为民除害,人们在山上修五女庙以示怀念,因此为名。还传说古时候有五女屯兵此山,这五姐妹个个武功高强,身怀绝技,为山下的百姓施恩赐福,深受百姓爱戴。有一天晚上,一直想消灭五女的官兵攻上山来,在战斗中,五姐妹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她们,称这座山为五女山,迄今庙址尚存,是世界文化遗产地,2005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历代也曾以纥升骨城、合罗城、五龙山、五老山、郁灵山、于郎山、五余山等名相传古今。
    闻名遐迩的五女山城是高句丽第一都城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据史料载,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因宫廷之争逃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都城,史称纥升骨城。(当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所辖),修建城廓,建立高句丽国,此山为高句丽开国都城,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领李满柱率军挺进辽宁,便驻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满族文明的发祥和启运之地。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最早的遗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这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山上生活。发现的遗物还有战国晚期的石剑、石凿、陶壶以及一些辽金时期的生活、生产工具和兵器。
    除历史遗迹外,风光绮丽的五女山,蜚声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誉。日本人菊田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论述。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贞二所著《东三省古迹遗离》正篇第203页载:“桓仁县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传唐朝有五女踞山为伍。山高千仞,两峰对峙,形势雄险。第一峰成平圆形,内围巨石,分东西二门,为天然石城,可容万人,……” 
    五女山的自然风光十分壮美,一年四季景色如画,春夏之际,山上千枝竞秀,万花飘香,蜂蝶纷飞,鸢声婉转;山下浑水库碧波万顷,舟船穿梭。深秋时节,松苍,枫林似火,层林尽染,万紫千红;寒冬时节,银装素裹,群山如银蛇飞舞,似玉龙奔腾。山上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60余处,多处景观称奇称秀。
    站在山下抬眼望去,眼前的山体呈现出一只雄狮的姿势。这便是五女山第一道景观-雄狮守山门。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石阶路,由999块石条铺设而成,象征九九归一;另一条便是古道十八盘,呈“之”字型,直盘山顶。上到山来便是五女山城遗迹。
   有城必有门,城以据险,门以通达。五女山城有三座城门。南门位于山城东南角,宽约2米,西侧为楔形石铺砌就的城墙垛头。东侧断崖,下临深谷,一条羊肠小道如攀附山岩的古藤,自山顶垂到谷底,山岚雾气间时隐时现,即使千军万马,要想破城,只能沿小道依次而上,南门就成为一处险要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非妄语,天险助人,非人力可为。东门砌于两墙之间,仅有豁口,门已无存,依稀遗迹,遍布苔草之间。西门位于主峰西部,筑于一条山谷的上口,山谷底宽上窄,两侧山崖壁立,门借山势,天然关隘。门道宽3米,尚存有门阶,枢础石,门内左右两个警卫室,门与崖缝隙处以楔形石封堵。三门三势,纯天然,凭山拒险,在冷兵器时代,门和墙的位势与牢固程度决定了山城的防御能力。登上山城,可见山城利用险峻的山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充分显示了王城霸气,现存有城墙、城门、马道、大型建筑基址、居住建筑群址、蓄水池、了望台、哨所等。
    走进山城深处,有一座微微突起地面的土台,寂寞地盘卧在五女台顶峰的中央,残存的六块青石柱础依然固执地站在两千年前的位置上,这就是王宫的遗址。几千年的风雨,早已侵蚀掉了当年的殿阁楼台,留下的只有一座空城。岁月的沧桑,王宫早已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中,只有几处遗址依稀可循,古老的石阶和石缝中绽放着片片美丽的花朵,一个王朝的叱咤风云和轰轰烈烈,一切的硝烟、命令、争斗都早已被岁月平息。当年的宴乐歌舞,刀剑铁衣,战马金斥和高句丽朱蒙雄踞五女山峰顶,倚剑四顾,梦想的千秋霸业,如今已化做人类数千年留在地球上的智慧结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五女山城被称为东方第一卫城。提到卫城,大家会想起雅典卫城和迈锡尼卫城。五女山同样具备卫城的六大要素,有神庙、宫殿、粮仓、兵营、水源和海拔高度相对200米高的城墙。因此,五女山山城被誉为东方第一卫城。山上现存有高句丽时期的大型城墙建筑遗址,城墙长16.4米,宽9.3米,深1.4米,北面借助山城突出石壁,另三面砌有石墙,底部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岩石,当年,在此放上滚木和木板,用作屯放粮食。山上有凹坑,是当时兵营遗址,它们呈半地下状态,也就是东北俗称的“地窨子”,主要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里面有折尺形的建筑是火炕,分别设有2至3个烟道,上铺石板,石板上抹泥,形成炕面。炕内设火灶,土塄上设有烟囱。近几年,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了大量陶器、铁器等遗物,其中多见兵器,还出土了一件比较完整的甲衣,由此可以判断,这里就是当年的兵营,是山城卫戍部队的住地。 
    要在山城中生存,水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天池”是五女山城中重要的一处水源。俗话说,有多高的山,就有多高的水。“天池”处于山城内的最低点,四周树林渗土的水在此注成了一潭池,它养育了历代在山上生活的人们。“天池”长7米,宽3米,水最深处有2米,终年不涸。在高句丽时期,人们在池的四周砌上石墙,以保水质清澈,并在池东建了一个小型方石井。泉水由此渗入井中,再流入“天池”,完成了一次简单的过滤。另有一处水源叫“饮马湾”,是天然泉眼,位于山城东侧,终年不枯,但水量较少。
    五女山海拔的致高点有一处“点将台”。据传,朱蒙曾在此君临山下调兵点将。也有传说唐代大将薛仁贵曾站在此山进行点将。站在此处,可见山上群峰披翠,奇峰怪石,林海松涛,幽静秀雅,风光旖旎。山下遥望辽宁省最大的水库(存水34亿立方米)桓龙湖似一条巨龙腾跃而下,烟波浩渺,云天山水,浑然一体,每当夕阳西下,碧绿的湖水泛起鳞鳞细浪,映出片片绚丽彩霞。远处的浑江和近处的哈达河回环旋转,形成了一个“S”型,离我们较近的地方是是太极图的“阴鱼”,离我们较远的,山岗的一侧是桓仁县城,是太极图的“阳鱼” 这就是传说中的“桓仁阴阳八卦城”。据《初建怀仁县碑记》中描述:“城系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光,以立三才”。“三才”是指天、地、人。相传清光绪3年(1877年),首任县长章樾把县城建于六河的荒沟门地带,由于当时土匪特别多,闹的百姓民不聊生。这时他身边有个经通周易叫陈本植的东边道人在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仙人对他说:“建城可登五女山”。第二天,章樾与陈本植便登上五女山。登高远眺,发现现桓仁县城位置恰似自然的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陈本植根据易经分析认为,阳盂部分非常适合建城。于是经过4年的修建,八卦城竣工,百姓搬到城里,土匪再也没有打进城来。为了怀念这些仁人志士,人们把新城叫“怀仁”。当时的怀是怀念的“怀”,后来发现,山西大同的一个县叫“怀仁县”,为避重名,于1914年改为桓仁。当时,县城有东、西、南三门,没有北门,北面靠山,怕断山脉气运,所以只修了城楼。
    在山城的后面,有一处因在火山岩近90°的构造节理发育、重力滑动、坐落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陡壁岩峰和构造裂隙—“一线天”。 “一线天”幽壑深远,悬崖峭壁,刀削斧劈,两壁对峙,天开一线,更有鬼斧神工造成之象。它最深处31米,长70多米,最窄处0.65米,站在其中向上仰望,仅为一线蓝天,故称“一线天”。下山的路就是在0.65米两块立石间的空隙里,有将近一千个台阶,空隙很小,坡峭的台阶仅容一人通过。穿行其间,前者伏路战战兢兢而下,后者牵衣踏前者首而行。
    下到山来站在桓龙湖边回首眺望五女山,峰峰相高,层层相向,连绵不绝。峰顶布满青松,千姿百态,高低不等,山下个个山梁,摆布均匀,横贯全山,森林茂密,杂树丛生。南部峰峦峻秀,峰顶三石并立,势与天齐,号称“三柱擎天”;北部奇峰耸立,更显特异,山青水碧,瑰丽迷人;西部“鹿头峰”酷似一头头长茸角,低头吃草的梅花鹿,中有“七音谷”,悬崖峭壁,刀削斧劈,两壁对峙,天开一线;东部如同人工巧制盆景,顶端布满千姿百态的古松,置身其间,给人以青山欲倾,怪石欲坠之感。此时,仿佛是在朦胧梦幻中观赏一幅题有清新淡雅抒情诗的彩色风景画,山崖凝为一体,水天浑作一色,别有一番天地,心中不禁升起无限的憧憬。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