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童年中秋

来源:作者:左晓斌时间:2012-09-11热度:0

                                            童年中秋
    想起童年时农村,小孩子爱过节,我最爱过中秋节。那时,村里的中秋夜犹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祭月、赏月、闹月,大家热闹无比,达旦不绝。
                                           杀猪、捞鱼
    先说吃吧。那时过中秋吃的东西倒不丰富,一般有月饼、花生、柚子、鲜红枣等,月饼各家会去村里供销社购买,糖馅的,大的一斤四个、小的一斤十个。当时买饼要粮票,母亲就用大米换来二斤粮票,就买了二斤月饼,送外婆家一斤,自己留一斤。花生自产,邻家有柚子树,这花生、柚子节前吃过了。因此,在中秋节我想吃的是月饼,而月饼一般要等祭月之后才有吃。
   既然是过节,自然要添荤。八月十五这一天,生产队会杀猪分肉,捞鱼分鱼。杀猪最残忍的,一头大肥猪还在睡梦中就被五、六个大汉死死地捉住了,吓得嗷嗷大叫,不停地挣扎,直到屠夫把尖刀从它的脖子插进它的心脏,嚎叫声才渐渐消弱下去。
    同时,在清早生产队的会计叫上一伙青壮社员去捞鱼。十几个人跳下水,当中两人撑起大鱼网走在中间,其他人走两边用竹棍在水中摇晃,驱赶塘里的鱼朝前游,快靠岸边时,不断有鱼跃出水面逃命。到岸边拉网一收,网里的鱼在水面上不停的翻腾,这时,岸上围观的男女老少都兴奋地叫嚷起来,塘里的人尽挑大鱼扔上岸,一条条在地上崩跳着的大草鱼、大链鱼,引得岸上众孩子抢着去捡鱼。我也捡鱼,一双小手使劲抓住草鱼,草鱼回来晃动,使我走起来也摇摆着,但我还是坚持把它放进箩筐里。
    鱼捞好后,全队各家派人拿竹篮或盆子前来分鱼,会计先称好鱼再按户分份,在每份鱼上贴上一个写好数字的勾,然后叫各家的人到他那儿捡勾,捡到那个勾就拿那勾的一份鱼。这里的鱼分完了,那边的大肥猪也开膛破肚处理好了。大家又一起去杀猪人家分肉。猪肉、鱼都分好了,大人就在家里忙活做过节的菜饭了。
                                         祭月、咏月
    清代李孚的《都门竹枝词》里云:“刻饼分瓜几案陈,团团同拜月光神。”祭月,是中秋节重要祭祀活动。当月亮从村后山峦中一露脸时,各家就要祭月了。说祭月,在村里也没什么特别的仪式,各家均按习俗祭月。一般是在自家屋前挑一个最好赏月的地方摆上祭品祭月。在我家,在母亲还在剥柚子皮的时候,我就把小方桌和小矮凳摆弄在大门口平地上,母亲把祭品一样一样地放在盘中朝着月亮摆在小方桌上,再点香、点烛,烧纸,我和弟妹则肃立候在一旁,接着跟母亲一起朝月亮方向鞠躬祭月。
    一祭完,我和弟妹就围坐在方桌旁,这时是一家人一起分享月饼、花生和柚子,听母亲讲故事的时候了。在中秋夜,从母亲和邻居伯婶嘴里听得多的故事是嫦娥奔月,然而我爱听邻居李奶奶讲嫦娥奔月,她把故事讲得又细又长,讲得又甜美又伤感动人,听着故事,望着明月,令人产生很多感喟和遐想。
    在村子里会吟诗咏月的人肯定不少,在我印象中只一人对我这个对诗词懵然无知小孩吟诗咏月过,他就是邻居左大爷,一个爱读书的旧时知识分子,曾在村小教书,红卫兵斗他时没他教了。当时,民兵看管很严,他成分是地主,书也被收缴了,在村里为五保户上山砍柴,妻子又早逝,一直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一个中秋夜,我路过他屋时,见他站在窗台旁望着明月在低吟一首诗,他的吟唱声,在这热闹的夜晚里,在这皎洁的月色中,显得凋零不堪。我顿感新奇,便垫起脚趴在窗台上隔窗望着他。他先是一惊,看清是我,便问我喜欢听诗吗,我点点头。他接连给我吟二首咏月古诗,那咏调依然凄凉伤感。
    独自住在一间黑漆漆屋子里,这皎洁的月光是他唯一的亮光。一生坎坷,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胸,这时他要把一切凝为诗句,都向月亮诉说。
    这次偶然,使我知道在大人中除了祭月,讲嫦娥奔月故事外,还有赏玩月色,吟风咏月,不过,这让我觉得和蔼可亲的柔和、清澈的中秋之月怎么会让人倍感寒光凄凉呢,这大概是大人的心境吧。
                                         放风筝、烧瓦塔
    在中秋夜,村里大多数人会汇聚在大礼堂前的晒谷场上,这晒谷场既宽敞,旁边又有一口大鱼塘,塘埂上有几棵大柳树,在这里可仰望天穹之月,可腑观塘中之月,可眺望山峦月色,可戏耍柳条之影。不过,村里人来此不仅赏月,来此更是玩乐,放风筝、烧瓦塔。
    放风筝,也叫放天灯,这是大人玩的游戏,小孩子只是跟风热闹而已。风筝做也简单,用干的细篾扎一大圆圈,再用细篾绕成帽形骨架并用白纸密封,最后在大篾圈中用中粗铁丝扎一个十字架,这样风筝就扎成了。不过有一些技巧,重了飞不起来,小了易烧掉,若不匀重,飞时斜向一头,也会烧掉。只有点火后平稳直飞上天的风筝才是好风筝。
    在村里,中秋夜必放风筝,而且一放就是几只或十几火风筝一起放,是在比一比谁家的风筝做的好,飞得高,飞得远。在放飞的时候,参比的风筝先平放一个个支撑架上,把浸泡了桐油的棉絮用细铁丝捆在十字架上,然后点燃棉絮,热气上腾,风筝在众人注目中,腾空而起,在夜风吹拂中徐徐地飘逸在半空中,引众人嬉笑追逐。不久,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它们越过山峦,带着村里的人纯朴的祈祷和祝福飞向月亮去了。
    烧瓦塔,又叫烧瓦子灯,主要是村里小孩子玩的游戏,偶尔也有大人掺和进来。在中秋夜到来之前,村里小孩们开始行动了,大家提着竹筐行走于村里的旮旯拾瓦片。在白天,看完捞鱼,小孩们大都在晒谷场上搭瓦塔。先在塔底摆下几圈青砖,留烧火口,然后在青砖上一圈一圈地叠瓦片,塔越叠越高,瓦圈越来越小,最后在顶部留一个小烟筒口,这样一个圆形瓦塔就叠好了。
    到了旁晚,晒谷场上的瓦塔全部搭好了,各瓦塔的旁边还堆放了从家里挑来的柴火。待各家祭月之后,这些瓦塔的小主人们兜里装着月饼、花生等就一个一个地跑来了。不久,晒谷场上各个瓦塔先后吐出火光,凉凉的瓦塔发热了,柴火在塔里越烧越旺,瓦塔发烫了,瓦塔发红了,火光在瓦缝隙中闪耀。这时,一碗碗煤油泼塔上,霎时火光四射,四周火红,引得旁观人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尖叫声。
    童年中秋就是那样的传统,那样的简朴,那样的快乐。在中秋节村里人谈笑赏月、游嬉玩耍,一起在简朴的节日生活中享受幸福快乐。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永远的遗憾

下一篇: 呼和浩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