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印象台湾之七:台北市(二)

来源:作者:陈蕙卿时间:2012-09-05热度:0

印象台湾之七:台北市(二)
陈蕙卿(一棵杨先生)

  双层巴士携翠裹绿的一路北上,在人们的昏昏欲睡中,抵达了台中市。在这儿,我们在一家环境清幽的医院里做了些简单地检查和问诊,那位很精神的护士长说,这些检查结果,将会交给傅导,并由傅导寄回你们工作的所在地的。
  下楼的时候,在一楼大厅的一角,一位年轻的男子正在一架三角钢琴旁,倚着一棵舒展的花树,很轻松优雅地弹奏着海顿的小奏鸣曲c大调,恬静而古典的乐曲轻柔地弥散在中空圆形的大厅里。就诊者皆慢步轻语,大厅里飘溢着一种浅浅的香。
  双层巴士继续北上,中午时分,抵达了台北市,也是我们夜宿台湾的最后一座城市。傅导说,在台北,我们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景点要去看看,一个是台北故宫,一个是士林官邸。
  度过基隆河,林荫中,国民党的国防部,海陆空三军最高统率机构整洁森严的一一隐约在山林间了。傅导笑着说:“这样也好,将来,我们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就可以直接入住了。”诙谐的语调,随着满车的笑声,一路而行。
  “看,这就是圆山大饭店!”车行之处,只见林木葱茏的山间,一座典型的中国宫廷古典似的建筑,依山面水,大气而庄严的耸立在山腰间。
  “这是宋美龄,蒋介石当年特意在此修建的圆山饭店,专门用来接待四方的贵宾的。”傅导说。斯人已逝,圆山依旧。只是昔日的圆山,或许来往更多的是些政界宾客,而更多了些凝重与奢华吧?
  士林官邸坐落在台北福林路60号。原为日本侵占台湾时的一个园艺实验所,蒋介石先生和宋美龄夫人于1950年入住,直到1975年蒋介石先生去世,共在此居住了26年。除了西式的小洋楼的建筑,满园中的墨绿色的外墙,池塘,假山,小径,花木扶苏——无一不显示出中式园林的特色。
  官邸三面环山,一面平地,山地20公顷,平地5.2公顷,面朝福林路,地势像一只口袋。山地为警卫所把守,平地为蒋介石夫妇和侍卫所住,据说这种地形好部署安保。果不其然,在官邸的花园里,通往蒋介石夫妇去凯歌堂做礼拜的路上,在弯道处,一座隐藏在从草间的碉堡,很坚固地露出了它的圆形的身形,透过丛草,那几个黑魆魆的长条形的枪眼,也就在人们行走的脚边静静地掩藏着,稍不注意,便从你的身边如一座小山包一样的被忽视了。傅导说,士林官邸里像这样隐藏在地下的碉堡,原先每一个路口都有,现在只剩下这一个了。
  走在美丽如画,游人如织的士林官邸里,想象着当年蒋介石夫妇在此相携度过26载春秋的最后的岁月。铅华已去,繁荣不再。如今这里已是一座市民们喜爱的园林式的公园,走在林荫花丛之间的,也已是今日的平民大众了。
  不知昔日入住士林官邸之时,蒋公和宋氏可曾想过,多年之后的士林官邸,会由一个历史的场所走向一个文化的场所?那些静默在角落里的枪眼和浮尘,仿佛是岁月的陈酿,越发的给人们带来日久弥新的感叹?还有那些当年的运筹与帷幄,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注入了更多的亲情与和平?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台北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建筑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的特色,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的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台阶之上,风格清丽典雅。1965年落成,1966年启用,原名叫中山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主体建筑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在第三层的后面建有一座长约26米的走廊直通山腹中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珍藏文物主要为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它工艺品。
  多年来,积各方鼎力,目前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集有60余万件珍贵的藏品。鉴于展馆展厅的局限性,每三个月就要更换一批展品,即使这样,这些珍贵的展品如果要一一展示完毕,也需要漫长的30年。就在这走马灯似地更换展品的过程中,有三件展品是一直未曾更换过的,堪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
  翠玉白菜是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料,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白色的部分雕成菜帮,看上去鲜活欲滴。据说,这块翠玉白菜是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而在白菜上雕刻的两只虫子,一只蝗虫,一只螽斯,则寓有多子多孙之意。
  和翠玉白菜放在一块的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天然成趣,看上去就像是一位巧手的厨师,精心打造的一块色香味俱佳的五花肉。自上而下,“肉”的层次肥瘦分明,肉的肌理分明,毛孔清晰宛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块让人垂涎美味的东坡肉啊。
  通过展示橱舱,看见这两件栩栩如生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我不觉突发奇想,如果将这块翠玉白菜和东坡肉石放在一块儿,做成一道菜,那该是怎样的美味佳肴呢?只怕是瑨妃和东坡先生一并来了,在明月下共同品尝之后,也会因这天下的绝美之味而有了流转于舌尖上的惊叹了吧?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第三块镇馆之宝就是毛公鼎。据考证,毛公鼎是距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祁山出土。目前的中国,有两件国家级的青铜珍宝,一件目前珍藏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还有一件便是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最多的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却铭刻了32行497个篆书文字,洋洋洒洒的记录下了毛公辅佐周宣王,后来获得天子赏赐而获此鼎的史实。铭文字迹清晰,遒劲有力,一气呵成。从内容上看,铭文详细地记载了西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是研究西周历史最珍贵的史料,同时,鉴于年代的久远,这些铭文又是我国“造字时代”最早最经典的作品。所以,毛公鼎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举世无双的瑰宝重器了。
  徜徉于中山先生博爱的理念中,欣赏着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件件精品,感受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任阳明山的凉风轻轻地划过面庞,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座比之更恢弘更具气势的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什么时候,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座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历史的博物馆,可以同宗同源的如兄弟般的远握呢?
  傍晚时分,傅导给我们介绍了一家糕饼店。据傅导说,这里的绿豆糕非常的有特色。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乘坐着双层巴士前往糕饼店,在口中津液渐多的时候,远远地便闻得糕饼店里特有的香味。糕饼店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工作人员打开绿豆糕的包装,小心地用小刀切开绿豆糕给我们品尝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台北的绿豆糕很柔软,很冰晶,层层包裹中的那一点绿,很是翠色。用牙签轻轻地挑起一小片,很仔细地放进嘴里,一口清凉而又含之即化的感觉,从唇边馥郁到我的肺腑。盛夏之时能品尝到如此冰晶一样的绿豆糕,实乃人生一大乐事,虽则台湾的盛夏远不如我们南昌的火炉之火热。可想而知。绿豆糕很受我们的青睐。
  在天色渐黑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位于台北建国北路和民权东路交叉处的升恒昌免税店。早就听说了金门高梁酒的美名,今日能够近距离的观赏金门高粱酒各色精美的外包装,感受它的内涵,品味它的历史与文化,这对于不善酒文化的我来说,也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毫不犹豫的我购置了两瓶陈年的58度金门高梁酒,一则为了父兄的嘱托,二则为了能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年夜饭上增添一点未曾品味过的元素。想想,在明月松间照的除夕之夜,在佳肴满目,觥筹交错之间,亲人们在痛饮金门高粱佳酿的时候,香润喉,酒入腹,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想,在那一刻,那一湾海峡真的也就再浅不过了。
  日子不再变得模糊,记忆已然留在了我的指尖上了。
  台北桃园机场,波音747呼啸着又飞到了云层之上。朝阳下,台北市正在远离我的视线,那些曾今走过看过的宝岛的山山水水,又似乎在我的眼前一一闪过。那一湾说深也深,说浅也浅的海峡,又蓝汪汪的映在了我的脚下。舱外,白云正在我的眼前,片片朵朵的向身后飘去,挥挥手,不带走片片云彩。
  因为,教科书里的冰冷已然变得很鲜活。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