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黄河

来源:作者:任渭民时间:2012-08-07热度:0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黄河,自壶口南下,就像一群雄狮在高山峡谷中奔腾,直往龙门山而来。
    站在龙门大桥向上游望去,但见壁立千仞,夹岸对峙,形状如门。河水恰似一条怪蟒从石门里冲了出来,又挟风带雷般从桥下咆哮而过,峡谷中的冷风随声扑面而来,触目惊心,令人赞叹不已。再看河谷里更是声势夺人,气魄不凡,在那西山之北,有石横出河中,水流先由北向西而下,但受到西面岩壁阻挡,便折而向东,又逢东面岩壁相逼,如此往复回荡,洪涛漫卷,急流三折,水雾弥天。这就是著名的胜景“龙门叠浪”,昔人有诗云:“龙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河流的跌口处有一巨石屹立在激流之中,只见滔滔大浪撞击在巨石之上,吼声如雷,山鸣谷应,声闻数里。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和水石相搏的场面,气势磅礴,惊天动地。
    龙门,地势险峻,鬼斧神工,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大禹“降龙锁蛟”、“鲤鱼跳龙门”便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传说。相传这块龙门巨石曾经是禹王锁蛟的地方。当初大禹带领着治水大军由积石山开始,一路疏川浚河,经历千辛万苦,冲破艰难险阻来到这里,不料被这巍巍高耸的龙门山挡住了去路,黄河在这里泛滥成灾,天下百姓叫苦不迭。为了消除水患,拯救黎民,大禹下令开山劈石。奇怪的是,每次凿开的缺口只一夜之间就又合拢了。大禹从附近的几个老人口中探听到此山名叫龙门山,是由一条巨龙变化而成的。要凿开它,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此,大禹想了很久,忽然计上心来,他召集大家昼夜不息,轮班开凿,不给巨龙留一点儿喘息之机,如此这般,果然把恶龙拦腰斩断了。黄河冲出龙门,一泻千里。为害多年的水患终于平息了。
    可是那条恶龙还有一个小儿子“蛟”,继续作恶。大禹又和大家一起把这条恶蛟用石锁牢牢地锁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降服了恶蛟后,黄河两岸的百姓才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相传大禹把龙门凿好后,决定挑选一些能跃上龙门的鱼儿来守护龙门。这个消息传到东海后,一群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便成群结队地向龙门游来。谁知,黄河里泥沙很大,寸步难行。那些灰眼鲤鱼还离龙门很远就经受不住了。可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却迎着激浪,克服重重困难争相来到龙门脚下,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高兴地说:“鱼龙本是同根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一听跃上龙门就能成龙十分高兴,立即鼓腮摇尾,使尽平生力气向上跃去,没想到只跃上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原来那龙门有一百丈高,要跃上去谈何容易。但它们并不灰心,日夜苦练甩尾跳跃之功,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能跃上七七四十九丈高,可是离龙门仍然相距很远。怎样才能跳上龙门呢?那个带头的鲤鱼寻思,硬跳是不行的。忽然它发现河水冲在龙门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便想到借水力跳上龙门。只见它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巴猛击浪尖,一跃而起,轻轻落在了龙门上。大禹见这条金背鲤鱼智勇双全,便在它头顶上点了个红点儿,顿时鱼龙幻化,这条鲤鱼变成了一条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带领众鲤鱼在此守护龙门。据说过去在黄河里打鱼的人还能捞到头顶有红点的鲤鱼呢。后来人们就把“童生进仕”比喻为“鱼跃龙门”。
    望着那伟岸的龙门,形胜的山川,浪涛滚滚的黄河,不禁使人想到,自古以来,这滔滔的黄河之水,那锦绣山川的灵秀之气,不知养育了多少顶天立地的中华儿男。如果人杰地灵有着必然联系的话,那么,开一代文风的龙门才子司马迁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了。
                            龙门钟灵秀,
                            光焰万丈长。
    站在龙门,望着与龙门遥遥相对的司马迁祠,正在夕阳余辉的照射下闪耀着智慧的灵光,你自然会想到,那一部用五十三万言组成的惊世之作《史记》,它曾使历代才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位伟大的才子就出生在龙门一带。他是韩城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司马迁在他的自传里曾经写道:“自幼耕牧河山之阳”,河山之阳,就在龙门山的南边,黄河岸上一个叫高门原的地方。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一个天真灿烂的牧童常常面对黄河,观望龙门胜景,品味跃登龙门的真正含义。他没有去向神明祷告,更没有谋取功名富贵的欲望,而是要让这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不断陶冶自己的性情,激励自己进行另一种难能可贵的攀登。
    凡读过《史记》的人,都会感到,它纯洁的像白玉,明净的像水晶。他那一字字,一句句,就像一串串珍珠,一块块金子,掷地有声。它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尽管司马迁受到了腐刑的残酷折磨,蒙受了人生最大的耻辱,可他的雄心、热血、思想就像黄河一样坚定不移地追求着大海,追求着光明,追求着真理。他战胜邪恶,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为人类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大河啊,滚滚流,不停息。龙门才子啊!我们要告慰您的在天之灵,您的巨著像黄河之水一样千秋不灭,万古长流;您的英名浩气长存,永驻人间。
                                 龙门有灵秀
                                 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
                                 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钺
                                 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
                                 千秋太史公
    司马迁是伟大的,但在离此地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位旷世奇才,他和司马迁一样,为人类建树了无法估量的功绩,同样受到人民的爱戴。他,就是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在耀县孙原一个贫苦农民之家,他自幼家境贫寒,体弱多病,饱尝了无钱治病之苦。七岁时,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上学读书。他聪明伶俐,刻苦用功,能日诵千字,提笔成文,人们称他为“神童”。到了成年,他立志学医,为万民除病,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医术。隋和初唐两代皇帝都曾给他高官厚禄,都被他一一拒绝。他一生的足迹遍及太白山、峨眉山、终南山,尝遍了百草,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和针灸医术,治愈了无数病人。到了晚年,孙思邈一面行医,一面著书,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约有六千五百个药方。他的医学著作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为异邦人民解除苦痛。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孙思邈的传说。有个“开棺救妇”的故事就很动人。
    一天早晨,冷风习习,孙思邈急匆匆地上路出诊,忽然发现路上有断断续续的鲜红血滴。他想,是谁一清早就受了伤,血流得这么严重。抬头望去,只见前面有几个人抬着棺材赶路。他立即加快脚步赶上前去,原来这鲜血是从棺材缝里渗出来的。根据血的颜色和多年来行医的经验,孙思邈断定人还没有死。他便上前问道:“死者何人?患何病亡故?”
    一个神情极为悲痛的青年农民抬起头回答道:“小人之妻,头胎难产,半夜死去。”孙思邈很和善的说:“以路上血滴之色看,汝妻尚未亡故,救之有望,请速速开棺!”送葬的人听后都直摇头,但见孙思邈一副诚恳急切的样子,便打开棺盖。孙思邈见那妇人年约二十岁左右,脸色苍白,腹下还在流血。他为妇人切脉片刻,立即从药包里取出了一根银针,选好穴位扎了进去。随着银针的捻动,产妇慢慢动了动身子,生下了婴儿。在婴儿的啼叫声中,产妇睁开了眼睛,母子双双得救了。
    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奇,齐声称赞孙思邈是起死回生的神医。那个青年农民更是感激涕零,他跪在孙思邈面前说:“先生救活了我家两条性命,如此大恩大德,小人何以相报?”孙思邈却谦和地说:“免礼,免礼!你快送她母子回去,好生调养为要!前村尚有病人等候!”说罢,他便与众人告辞,匆匆离去了。
    这个济世名医虽然已逝去一千多年了,但他留下的药方和医学著作仍然在普救众生。当你游览药王山时,就会看到药王庙周围的石碑上,刻着许多常用药方。千百年来,人们根据碑上的药方治病,无不灵验,“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神医的敬仰之情。
    从大禹、司马迁,到孙思邈,天下精英,心心相通,他们都是民族的骄傲;从龙门山、梁山,到药王山,山山相连,它们都是黄河的屏障。
    啊,黄河,博大的河,一往无前的河,你不停地在大地上奔腾,高山挡不住你的脚步,峡谷里回荡着你的吼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