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走入西藏

来源:作者:金航时间:2012-07-13热度:0

 西藏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净土,更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家园,今年的六月份,因工作需要我终于来到了西藏——这片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留下的最后净土。我去了拉萨,去了林芝,去了山南,进入了神密的可可西里,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
     能够亲历西藏,是我人生最值得记忆的一件事。经历了这段段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的旅程,记录曾经经历过的旅程片断,浏览着在西藏拍摄的每一张都精彩绝轮的照片,情不自禁地陷入深深的缅怀。草原,雪山,如诗如画般浮现在眼前,常常令我激动不已。但更多的感动还是工作在这片净土上的人们。
 
一、感受拉萨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或“佛地”。拉萨市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米,是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进入拉萨市区放眼望去,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商家食肆林立,车水马龙,这和任何一座内地现代化的城市没有区别。但是,湛蓝的天空、映入眼帘的藏式建筑和身着藏袍、手持转经筒的藏民,让你确有身处异域的感觉。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廓街更是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一)
    抬头仰望矗立于红山之巅的宏伟建筑就是布达拉宫, “布达拉”为梵文“普陀罗”的音译,意喻佛教圣地普陀山。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45年,据传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宫殿,共建宫室千间,后来遭战火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仅存法王洞和帕巴拉康(观音殿)。现在所见的布达拉宫是由五世达赖实现政教合一后,于1645年重建的。
  布达拉宫的建筑格局非常复杂,走进布达拉宫后,经过一个名为“德阳夏”的大广场,然后进入白宫,这里是历代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宫殿。殿中到处是色彩鲜艳的壁画、唐卡、佛像、供物、以及各种珠光宝气的陈设,令人眼花绕乱。出了白宫,经过一片屋顶,就进入了布达拉宫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历代达赖喇嘛从事宗教活动的红宫。在红宫中安置着八座保存有五世、七至十三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这些灵塔形制各不相同,但都由黄金包体,并镶嵌大量奇珍异宝,极其辉煌壮丽,若不是亲眼所见,真令人难以置信。其中最华丽的当数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用任何黄金重量和珠宝种类、数字来描述这些灵塔都显得庸俗不堪。
     但在这里没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灵塔,这位生性风流倜傥的著名学者兼诗人,生于清初多事之秋,最终不幸成为西藏上层统治者与蒙古部落之间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至今他的下落仍是未解之谜。这位在300多年前的十六世纪、人性与自由都被封存与抹杀的时代,横空出世的浪漫诗人,跨越六世达赖喇嘛的精神禁区,将自己的诗意放飞于这片纯净而自由的天空。《你见或者不见我》、《第一最好不相见》、《若能在一滴眼泪中闭关》等绝美爱情诗句,犹如是青藏高原一颗颗璀灿明珠,照亮了每个追求着爱情美好梦想者的心堂。
     参观完红宫后,登上布达拉宫的最高点——红宫金顶群。湛蓝的天空下,骄阳与金顶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此时也不禁感叹,布达拉宫奇珍异宝之丰富、藏传佛教之博大、藏文化底蕴之深邃。
                 (二)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在松赞干布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之后,由文成公主夜察天象,日观地理,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亲自主持创建,寺中原本供奉由尺尊公主请来的释加牟尼八岁等身“不动金刚像”。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番时期建筑。在导游的引导下进入大昭寺的主殿,只见两侧分别供奉着巨大的莲花生大师和强巴佛(即未来佛,亦称弥勒佛)塑像。在主殿大经堂中一共供奉了两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一座观音塑像和三座未来佛塑像。佛经中记载,未来佛弥勒是由释迦牟尼亲自预言,将在佛祖本人圆寂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佛,从兜率天宫降临人间,引渡众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每年藏历正月二十五都要在大昭寺举行祈愿大法会,祈求弥勒佛早日降临人间。大经堂内千年古柱依然伫立,在梁柱上,多有雕刻,图案生动,尤其在殿廊上的初檐与重檐间,排列着108个人面狮身伏兽,造型独特。环顾主殿墙壁,满绘壁画,技法高超,所绘人物栩栩如生,且反映出西藏不同时代的画风。所绘内容主要为佛本生故事、各种佛、菩萨;除此之外,还有文成公主进藏的情景、修建大昭寺的过程、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内举行欢庆的场面等。
  围绕在大经堂四周的是小佛堂,位于大经堂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堂,这里是大昭寺的核心,供奉的是唐朝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带进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如意宝塑像”,藏经称为“觉卧释迦牟尼”。据佛经记载,这座塑像由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由信徒根据佛祖的姑母口授佛祖12岁时的形象塑造而成,并由佛祖亲自主持开光加持,因此无比珍贵,被称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像,这里也是大昭寺外那些藏族百姓经过长途跋涉、甚至一步一个等身长头,用自己身体仗量出来的漫漫朝圣之路的最终目的地。据导游介绍,本来大昭寺是用来供奉由尺尊公主请来的“不动金刚像”。后来因松赞干布去世后,唐朝与吐番发生冲突,存放于小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如意宝塑像”被封藏。后由唐朝来的金城公主重新将“如意宝塑像”请进大昭寺,而将“不动金刚像”供奉在小昭寺。 
(三)
    在拉萨,八廓街是一个游人如梭的商业区,这是一个围绕大昭寺、并富于藏族生活气息的环形街道。在环形转经道上,顺时针走动的熙熙嚷嚷的人流仿佛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八廓街所汇集的小商店和小货摊之多也是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本地藏民的货摊不仅贩卖氇氆、木碗、藏毯等藏族人民生活用品;更多地是摆满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各种金属制宗教器皿、绿松石饰物、藏刀、唐卡等工艺品,时而还会发现尼泊尔人和印度人开的店铺。街区之中,僻巷幽幽,曲途自通,宫厦套着石屋,回楼依傍着古寺,充满了异域风情的繁华。
二、绮丽的林芝风光
林芝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库”,地处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北岸、尼洋河下游,这里平均海拔为3000米左右,最低处只有900米,是世界陆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带。从亚热带到寒带植物都有生长,素有“自然的绿色基因库”之称。林芝境内河流交错,峰峦绵延,湖泊星罗棋布,岩奇洞怪,喷泉飞瀑,林海浩瀚,名山圣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壮观的天然画卷,素有“雪域江南”、“生态绿洲”、“高原氧吧”、“人间香巴拉” (即“香格里拉”,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等美誉,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
6月29日上午8时我们从拉萨出发,走上川藏公路,公路一直沿着拉萨河走,河面很宽,水流平缓。有些地段的河滩长成了绿洲,将江面割裂,好似多江并流。景物深远且层次分明,远山色淡,轮廓隐现,近景(草木)泛青,参差错落,河面如金似银(反射阳光),闪烁耀眼,整个一幅一眼望不到边的水墨画卷。
    但经过几个小时的爬坡,张师傅驾驶的三菱越野车气喘吁吁地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推开车门跳下汽车的那一刻,便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严重的高原反应:呼吸困难、头痛胸闷、脚下轻浮、浑身无力……虽然这么多的高反一起涌来,可我们几个渴望探访雪域高原的人来说,还是克服着严重的高反依然将相机的快门在高山呼呼啦啦的风中按动得咔咔作响。这座我们西藏之行中经历的第一座高山也考验了我的身体、考验了我的勇气,考验了我的意志。
   沿着川藏线318国道向前行驶,在公路旁竖立着一块大牌子,上写:太昭古城、唐番古道、茶马古驿站、清朝古墓群等“四古景点”。原来这里就是四景遗址。相传从唐朝和吐蕃联姻开始,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就日益密切,军旅客商往来不绝。元朝时,太昭开始设驿站,清朝末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了太昭宗(太昭县)。自古内地通往西藏的路有四条: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东道、川藏驿道,其中,除了青藏西道以外的三条路都要经过太昭。太昭古城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唐蕃古道是古代吐蕃与内地联系的交通要道,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就是由此到泊海迎娶文成公主的。自古以来,唐蕃古道承载了来来往往的过客,诉说着14世纪前的爱情,如今的经过了百年的风风雨雨,繁华过尽古迹仍在。
    车辆下山时又有一条河与公路相伴,与拉萨河截然不同的是,它的河面不宽,但水流湍急,青蓝色的河水翻着白色的浪花,在山谷中奔腾,这是尼洋曲(河),它的下游就是被誉为“西藏江南”的林芝,之后汇入雅鲁藏布江,直奔南迦巴瓦峰而去,此时,看见河水中矗立着一块大岩石,这不是一块跌落河中的大石头,而是有根的山岩,是水与岩石拼搏了千百万年的杰作,是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有诗赞道:“一柱遏中流,群山暗自羞。楚歌围四面,霸气不思收。”
    顺着尼洋河,沿途还时常出现一片一片浅黄色油菜花,它们镶嵌在绿野中,与一条蓝带子逶迤,与蓝天白云映衬,这黄、绿、蓝、白的色彩搭配真是神钟造化,梵高笔下的原野也美不过它。路越走越平缓,植被越来越茂盛,从稀疏的灌木丛到低矮乔木再到高大乔木,直至出现了森林。山,渐次朗润起来了,空气也明显温润起来了,从车窗外不时闪过的还有或红、或蓝、或绿的房顶,依山傍水,绿茵掩映的美丽画面,感觉真的像是到了江南。     
   在尼洋河下游,散布生长着数百棵珍贵千年古柏,这儿被列为西藏巨柏保护区。古柏斑驳的树干,无声地记录了林芝的千年历史。到了林芝又见到了成排的柳树,柳丝很短,叶片很宽,树干挺拔粗壮,介于杨、柳之间。此行经过的几个小的县城现已记不清是什么名字了,但房子都很新,画壁雕窗,很漂亮。路两边的店铺都标注着汉藏二种文字,飘逸的藏文在上,端庄的汉文在下,雍容大方,颇具艺术美感。

三、惊魂于峡谷与高原公路

    由林芝返回拉萨市,我们选择了经过山南地区的一条省级公路。此行路线川藏线上的风光虽美不胜收,不过这条线路况之惊险也是令人咂舌,大有在生死线上走个来回之感。
下午,我们的车驶入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怀抱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高山峻岭,冰封雪冻,它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像一条长长的湿舌,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在顺江而下长约近百公里的河段,峡谷幽深,激流咆哮,在半山腰的狭窄的公路顺眼向下望去,不禁使人感到一阵阵的眩晕。
   经过几个小时的惊险峡谷之行,我们可以从容地向被浓雾裹住的山峰的方向做极目眺望,可以从容地仰望着那些迎风飘飞的五彩经幡,还可以从容地细看山口上那些被虔诚者用石块堆起来的大大小小的玛尼堆。沿途,峡谷两侧山高崖陡,在整个青藏高原都比较罕见。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润,降水充沛,植被繁茂,生物多样性丰富。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外面还是艳阳高照,山里却下起了大雨,山道湿滑,雨雾渐起,远处崖壁仿若一只展翅的雄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旁边悬挂着五彩风马旗。我们在风蚀剥落的岩体上依次看到了似佛、似僧、似仙女、似酥油灯的奇异图画。车行间歇,远远看到一条白练,自然想起那句古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好似雨生水烟,更多了些朦胧美。在一个特定的角度,我们惊奇地发现,瀑布滑过山岩竟似飞天而降。
又过几个小时,我们的车随之蜿蜒的高原公路,爬上了   
    海拔5300多米冈底斯山脉,随之而来的险却只能让我联想到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劫后余生之类的词语。在几十公里的天险山路上泥泞狭窄且弯急坡陡,是事故频发地带。一边是陡峭绝壁,一边是深谷悬崖,蜿蜒的盘山公路,象一条弯曲的蛇带,就在脚下,阵阵云层飘来覆盖在上面,弯曲的公路时隐时现,时而还能看到公路边在山上滚落下来扭曲的报费车辆,行人车辆犹如过鬼门关般命悬一线。张师傅闷声不响地紧抓着方向盘全神贯注地驾驶着,而车内的我们早已是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了,那一段把心悬到嗓子眼儿的天险之路现在想来依然令我心有余悸。
   翻过上后我们的车在一路柔美的阳光映照下前行着,在这里展现给我们的是清澈的河水倒映着青翠的山峰、金黄的树林、湛蓝的天空、洁白的浮云,再配着岸边的细沙卵石、田野农舍,便活生生地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人间仙境图画。此时,飞驰的车内飘散出韵味十足的藏歌,前面是一路的高山一路的流水,抬头望去湛蓝高远的天和洁白飘浮的云已被黄昏的落日渐渐地烧成朵朵晚霞,一路的惊魂也早已被西藏浓郁的山水风情所驱散,化作了那多情的诗和流韵的文。
   四、进入神秘的可可西里
   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纯净的天空下,保留着中国最大的一片荒漠:雪山沉默地看着脚下的大湖潮涨潮落,冰川化作无数的溪流奔向西面八方,成群的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在这里盘亘游弋,这里就是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周围没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常年大风,最大风速可达20米~28米/秒,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以下,最冷温度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由于空气稀薄,气压偏低,氧气稀薄,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烧开水的沸点只有80多摄氏度。气候严酷,变化无常,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使这位“少女”更加妩媚动人。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不是大熊猫,它是一种优势动物。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一个去过可可西里的人这样说。此外,一部《可可西里》的电影和藏羚羊“申吉”活动让更多的人对这块神秘的地方充满了渴望与憧憬。 
    七月三日,我们驱车前往我们的野外工作区域—雁石坪。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雁石坪镇在安多县北部,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地理中心,开车过了沱沱河沿,第一个村镇就是雁石坪。它位于唐古拉山附近,海拔4800多米。 
  车驶离格尔木后上了青藏公路。车在路面上飞速行驶着,车窗外是凄凉的戈壁风光,黄褐色的土地上找不到任何一棵草,甚至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公路两旁的大地沟壑纵横。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长期风化形成了各种嶙峋的形态,清晨的阳光撒在了昆仑山脉腹,显示出了一丝丝的暖意。但此时我已经微微感到了一点呼吸急促和心跳加快了,车辆在往上爬,我们就有了严重的高原反映,感觉是胸闷、头痛、嗓子痛、鼻塞、浑身发冷,我们知道这是行驶到昆仑山口了。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海拔4772米,亦称“昆仑山垭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象壮观。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
  在昆仑山口我们看到了标记碑,分为主碑、副碑、陪碑、雕塑、底盘五部分,材质为汉白玉。主碑高4.767米,是昆仑山口海拔高度的千分之一,碑底座用花岗岩块石砌成9.6平方米基础,象征她屹立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坚实土地上。昆仑山口碑南侧立有昆仑山口纪念碑及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纪念这位为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而捐躯的藏族优秀儿子。
    在车窗中我们看到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玉虚峰,位于昆仑山口东面。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顶高耸巍峨,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亭亭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玉虚峰相传为玉皇大帝的妹妹玉虚神女居住的地方。传说,当年玉皇大帝见昆仑山雄伟高大,气势轩昂,景象万千,且离天庭很近,便在昆仑山顶修建了一座轩辕行宫。玉帝的妹妹玉虚得知后,很不服气,说玉帝霸占的地方太多了,不仅占了天上,还要把地上的好地方也据为已有。玉帝没有办法,只好把其中的一座山峰让给了玉虚。玉虚便在这座山峰上为自己修筑一座冰清玉洁、俏丽奇美的行宫,而且经常带着众姐妹到此游玩,所以,这座山峰就叫玉虚峰。
   汽车奔驰在公路上,许久才有一辆相遇的汽车。一望无际的原野、连绵起伏的雪山,公路跟着原野、雪山一直伸向远方仿佛没有尽头,茫茫荒原,我们的汽车一路飞奔。在我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穿过了长江源头沱沱河(4600米)、风火山口(5010米)、昆仑山口(4767米)、玉珠峰(6178米)等。此时的车窗外换成了一派生机勃勃的青藏高原风光,缓缓起伏的山峦泛着青色,时而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有时还能看到五颜六色的风马旗。 
    在青藏公路上急驰,将车窗两侧的雪山草原风光飞速甩在后面。窗外很快又换成了广茂的安多县高原牧场景观,繁星般点缀在碧绿草原上的是白色羊群和黑色牦牛群,完全是一幅世外桃园的安祥风光。仿佛是一幅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油画。 
   在可可西里的雪山下、草原里,我们看到了奔驰的火车就像一条巨龙游走在这广袤的大地上,气势雄伟。在高原上、雪山下,看火车从身旁经过,真的是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在那里,更是巧遇了许多的“高原精灵”。当汽车在公路上自由自在奔驰的时候,在雪山下、草原里,远远的、隐隐约约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野马和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在草丛里穿梭,或觅食,或嬉戏,或悠闲游荡,然后一些又会消失在远方……
   中午12点多,我们来到了野外工作住地,住地的炊事员老杨为我们准备了午饭,虽然因为高原反应,一点胃口也没有,但是看到杨师傅在海拔4800多米为我们烹饪的散发着浓郁高原香气的“高原鱼”,我们不禁还是拿起了筷子。听说“高原鱼”的名字是杨师傅和队上的同事们给起的,这种鱼生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线下雪水融化的小溪内,在内地是见不到的,当然也就没有名字了。还是后勤主管李爱民听说我们去,特意爬到雪线下的小溪内抓了几条,舍不得吃等我们的到来。真是要感谢这些真心的同事和朋友们了!吃过午饭后,我们完成了工作任务,原路返回格尔木,回来的路途上感觉轻松了很多,也许是放松了紧张心理的关系,行驶在可可西里高原上,高原反映也不那么严重了。  
    一路上经历了一生中最难忘的美好景色和以文字难以抒怀尽的心情,更有述说不尽的那些在青藏高原海拔4800-5200多米工作和生活野外弟兄们的故事,更要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热情接待和照顾!

                                                   (2012年7月12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