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围城——忆读钱钟书《围城》的那个年段
来源:作者:王晶时间:2012-07-14热度:0次
少年围城
——忆读钱钟书《围城》的那个年段
“除醋外,面包、牛肉、红酒无一不酸。”现在这句话还常常被我挂在口边,不过被自己不知不觉改成了“除了醋不是酸的,其他都是酸的。”然后发挥成类似句子在野外工地和他们调侃“除了咸菜不是咸的,其他都是咸的。”然后故作神秘的告诉大家,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这句话来自钱钟书。
读《围城》是初中时代,九十年代末,当时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是从一个我们老师口中讲出的,不是语文老师而是物理老师。当时认为这句话太经典了,问了下那位物理老师,原来出自《围城》,作者钱钟书,然后勤俭节约半个月,买来这本书,不到一周看完,感觉“值”。然后到了高中,那个激情燃烧的少年岁月,典型的文学少年。各名家的书都找来读,恰逢我们中学参加国家级重点高中评选,学校图书馆也是扩建项目之一,里面图书比之前多了不少,也全了不少。其中钱钟书的著作从《围城》开始,《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陆续搞定,再由钱钟书先生到杨绛先生一个劲的钻进了他们的书里,成了典型的书虫,当时不太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个女的,竟然被称呼为杨绛先生。
钱钟书,数学15分入清华,也成为我们讥讽当时教育(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体制)的一个例子,就感觉有才华的人就应该被重视,尤其是有文学才华的,更佩服他进入大学横扫清华图书馆,中文、英文造诣都极深,还精于哲学、心理学,而且他上课从来不记笔记,边听课边看闲书或绘画(高中语文课我也是这么干的),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毕业时一句“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更让我们感觉什么叫天才,他的讥讽能力到什么程度?现在我都无法核实当时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文字,大意是为什么别的作家都在写自传之类的他不写,他说:“只有狗拉屎之后才回头去闻闻”,真是狂傲至极。这些都是我们十五六岁少年十分佩服的事情,那段时光他就成了我们榜样。
当时我们四个同学,三男一女,还组织了文学社团,叫“青橙社”,名字是我想出来的,意思是成熟与不成熟但都是我们真实的自己。星期天的时候,我们常常读书读到凌晨一两点,甚至第二天早晨。然后东倒西歪的坐在一起畅谈人生理想。那真是一段疯狂的时段,也是段狂妄的年龄,喜欢读那些十分有个性的作家写的文字。钱钟书那种诙谐的语言,傲气的风骨十分得到我们的亲睐,就跟国外尼采一样。是我们首先谈论模仿的中国作家之一,当然还有我们最喜欢的凌厉的匕首“鲁迅”、台湾舍我其谁他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的李敖,以及十分有情调的“徐志摩”——那个一从国外回来就为了爱情理想离婚的才华横溢的男人。直到大学后,一天教我们工程力学的胖乎乎老师,当谈到徐志摩关于他这种“为了追求真正爱情”不顾那么多阻挠闪电般离婚的人。他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离婚,这那难道就真的好么?”。工作后每每想起才渐渐明了,婚姻是种责任,诗人有时候太过于天真,那种一腔热血的单方面离婚对他的爱人伤害实在太大,在他第一妻子为了他的家庭付出那么多的时候,轻易说离婚确实做的有点过火。同时也不在为林徽因和徐志摩没有最终结合遗憾,反而觉得梁思成才是她最好的搭档。但当时那个年龄段就是那么想的,那么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林徽因没看上呢?
而今我们四个人,一个人——唯一一个女的,去了重庆,在那里安家落户了,许久也难以联系,闻说是做的会计工作;一个人在苏州工业园区,德国外贸,因为离我家近,所以每次过年回家都聚聚;还有一个人在北京,在我们四个人里面年龄最小,现在做传媒,偶尔还跟我在网上谈谈哲学,很少回家。而我却成了一名技术人员,一名地质勘探者,不过唯一不变的我们还依旧看书、只是不会经常看到半夜一两点。同时也难再有少年时代那种伟大的“为国为民造大福祉的”抱负,不再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动的心情澎湃。总之,现在忆起,诸事如云,感慨万千。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