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白发黄州

来源:作者:王国良时间:2012-06-18热度:0

                                      
    黄州人在推介自己的都府时,无奈冠之以“老”,喜欢称之为“古城黄州”,实在是它的近当代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只得倚老卖老,吃点历史饭,做点古文章,啃点前人的老本,称呼得无可奈何。
    盘点一下近年黄州的骄傲,可圈可点的大手笔,就是修建了连接黄州和江南工业重镇鄂城的“鄂黄大桥”,就这点荣华,总不能以此为耀,把自己叫做“大桥黄州”吧!
    若以风尘论都市,黄州算是沦落风尘,只是颜黄已老,睹其风韵,虽然犹存,然而,叫人怀念的,总是二八春晖普照时,总是“轻飘飘溜走的旧时光”。
    黄州究竟有多大的年龄呢?在三国的时候,黄州就已具雏形,是“吴头楚尾”之地,以巴河为界,东属吴,西属楚,吴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彼此融合,相得益彰,距今已有数千年。不可谓不老。
    黄州人说黄州,不敢戏说,当今无话,只得数典不忘祖,就像是一位父亲,说起自己年老的女儿,总要夸耀她过去是如何如何美丽。
    少年黄州确实美丽,就像它东面的西施,西面的昭君。
    黄州有如何的美丽呢?
    黄州人不简单,对自己辉煌的古老之美做了精辟的概述,说黄州是“两属十归、两州分合、四戏两祖、八进两出、千六名人、六千遗址、十六大战、十六成池”。
    稍稍概述一下。
    两属指的是黄州处于吴头楚尾,文化具有吴楚双属的两重性。
    十归是指指国家分裂时期,黄州曾经分属于十个不同的国家。
   “两州分合”则是指黄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的行政区划的变更,一是隋开皇年间的“蕲黄并治”和明洪武年间的“蕲黄合一”。
    四戏是黄州人的骄傲。楚剧、汉剧、京戏、黄梅戏,“四戏同祖”,“四戏同源”,祖在哪儿?在黄州,源在哪儿?在黄州。黄州人插秧时有插秧歌、薅草时有薅草歌、采茶时有采茶歌,有事无事爱打哦呵,就又有哦呵腔,黄州黄陂产生“二黄”,加上引进陕地的“西皮”,多重元素的糅合,形成了“四戏”。
    佛教也有叫黄州骄傲的地方。
    佛教禅宗的四祖五祖祖庭在黄冈。四祖寺建于唐代624年,五祖寺建于唐代672年,两个祖庭源远流长,雄峙于黄冈境内,香火旺了一千几百年,黄州作为首府,跟着沾沾光,萌萌恩泽,沾点佛气,也是一大缘分哪。
    话黄州不能不说历史。
    黄州史其实是一部沧桑的移民史。“八进八出”,可谓沧桑,邾国军民入黄州,移徙巴人南蛮郡,巴人填巫蛮,晋末流民南迁,四次江西填湖广,两次湖广填四川,这人口的八进八出构成了黄州错综复杂的移民史,也构成了黄州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说黄州有1600名人,那是鬼话,黄冈有1600名人则是名副其实。黄冈名人灿若晨星,将军县红安盛产将军,这里一共走出了317位将军,足以震惊全球;教授县蕲春有900多为教授,也足以震惊全球,这一文一武,人才辈出,光辉灿烂光耀黄州,叫黄州平添了几多温婉几多豪气!我们翻开黄州府皱巴巴的府志,得到一些惊人的数字:历代进士944人,状元5人,二品以上的官人64人,举人3985人,杰出举子192人,科考榜黄州府排名紧跟在杭州、福州、苏州、北京之后排在第五位。更可贵的是,我们翻开新鲜的《湖北历史名人》,发现黄冈近代又出名人466人,中共“一大”代表3人,国家主席两位,一位开国元帅,中华世纪坛收录黄冈名人42人。
    这些数字被黄州人自豪地叫做“数字黄州”,可惜忽略了一点,这笔骄傲账,不能全算在黄州头上。
    今日黄州的一切盖不过昔时的光辉。昔时的黄州好荣耀,其治下,群星璀璨,不能不说是黄州的骄傲,黄州府志是发光的。
    黄州人杰,黄冈当然地灵。
    黄冈文脉,源远流长,黄冈现有文化遗址5768处,文物11.7万件,文物保护单位675处,排在湖北第一。发现最早的遗址是黄梅杉木乡小溪河与古角河交汇处的张山遗址,距今40000多年,黄州府治下有5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在4000 年至7000年之间,最有名的遗址有新石器时代中华第一龙----黄梅卵石摆塑龙遗址、螺蛳山遗址、禹王城遗址、罗州城遗址。
    黄州境内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战场多,古城自然就多,邾城、罗州城、寻阳城、西陵成、西阳城、蕲州城、黄州城、蕲阳城、罗田城、黄梅城、英山城、麻城城、黄安城、广济城、蕲水城、荆王府号称“十六城”,小小弹丸之地,城池众多,地域的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璀璨的黄州古文明史、战争史叫人对古黄州平添了一份敬意。
    黄州因盛产名人而闻名,名人也因黄州而成名。
    1076年,宋神宗赵顼,为黄州送来了一位客人,他竹杖芒鞋、穿林打叶、一路吟啸,来到了黄州,住在了一个叫做“赤壁矶”的地方。
    这位生自四川眉山、来自朝中的客人,一刻也没有消停,一来到黄州,就折腾开了,他先是在赤壁赤壁矶种地种菜,接着就在那里写字画画,一棵月梅画出了千年不朽的价值。
    后来,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他认定三国周郎赤壁就在他住的赤壁那儿,激情一上来,他就一口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三篇文章成就了他的名声。
    这位客人叫做苏轼。
    这位叫做苏轼的客人还是一位吃喝玩乐的好手。
    他喜欢泛舟江上,泛舟是,总喜欢带上一个和尚,两人吟诗作对的,留下了“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的笑谈。他游《蕲水清泉寺》又发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概叹。
    他对于美食颇有研究,他曾经独出心裁地研制肉食,搞出了个“东坡肉”的品牌,一卖1000多年,至今热销不断。
   苏轼也有忍着不吃不喝的时候。
    话说春秋时候有个“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后来,中原人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人们都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苏轼感念介子推的凛骨,就在清明节后一二天的寒食节写了《寒食帖》,号召黄州人也学学中原人,寒食节不生火,不进食。从此以后,黄州人就讲究寒食节的规矩,实在熬不住,就用粽叶包上糯米,在早前就蒸熟备好,在寒食节饥饿得不行时就生吃,这个粽叶包的食品,今天还在黄州热销,人们把它叫做“粽子”。
苏轼和父亲苏洵(老泉)、弟弟苏辙都是了不得的人,唐宋八大家,他一家占了三席,苏轼久在黄州,老思念弟弟,就填了一阙词,叫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后来,弟弟就来黄州看哥哥,有一天,看到一竹楼临江,很有意思,即兴之余,就写下了《黄州快哉亭记》,黄州人很荣幸,就把《黄州快哉亭记》刻在竹楼上,以示纪念。
    其实,早在苏轼之前,在晚唐,号称“小李杜”的诗人杜牧就来了黄州,做了黄州刺史,杜牧不错,没有辜负圣上 的期望,一介书生,硬把黄州整的红红火火。
    稍晚一点的时候,有个长期在南平做官的孙光宪,被初得天下的宋太祖赵匡胤派到黄州,也是做刺史,据说他的政绩还盖过了杜牧。
    还有一个叫做王禹偁(954—1001)的人,在北宋被称为“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 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年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是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他老死黄州,是黄州的憾事也是黄州的幸事。
    与黄州有渊源的还有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在绍兴四年来了黄州,后去了鄂州,便在那里长期驻扎下去,岳飞后来成为鄂王。
    提起黄州,人们就不能不提起“黄州宝塔”。
    黄州宝塔就是“青云塔”,又名“文峰塔”。皆因塔上有碑匾石刻,“青云直上”和“全楚文峰”而得名,此塔建于黄州城区南面的宝塔公园内。东临卯湖,北接安国寺。
  青云塔始建于1574年(明代万历二年)由黄州籍郡丞李时芳、别士黄士元捐资、集资修建。塔身以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块修砌而成。大小石料因塔身需要切割不同形状,每块重则数百公斤,轻则也在百余公斤以上。塔身整体光洁明透,形象高而淡雅。全塔占地146平方米,七级八方,高12丈8尺(40.2米)。
  青云塔呈八面形,分别以八卦的“乾、兑、坤、离、巽、震、艮、坎”为门名。全塔共有塔门56个,其中实门16个,虚门40个。第一层有3个实门,西北面正对黄州城中心为“乾门”,门楣石匾上“全楚文峰”四字。西南面“坤门”为实门。塔底层石室面积为16平方米,东面之“巽门”是第一层道向上的进塔之门,上塔内石阶仰面上方有“青云直上”石刻四字。塔内共有石阶138级,进门左转,拾级而上凡石阶28级,即登上塔第二层,此层有2门,开于“兑”、“艮”。再上石阶25级,即登上塔之第三层,此层有2实门,开于“兑”、“艮”,再上28级石阶,入塔之第四层,塔之三层登四层石阶通路的侧壁门有一窗,第四层有正实门,开于“巽”、“震”,由四层至五层有石阶21级,第五层仅有1实门,开于“乾”,门楣心刻有“笔补造化”四字石匾,字体刚劲有力。此层进口有一石龛,龛内有“多宝如来”坐像,龛上方刻有双,凤纹饰,两侧门柱上书:“法轮常转”对联。第五层至第六层为20级。第六层至顶层(顶层)为16级,顶门立有二尺高之 青石板为门槛,以防失足,宝内面积7.8平方米。此层室内朝西南有一石窗,游人可缭望到鄂州城西山四季风光和长江之水白如银以及江上白帆点点或巨轮轻烟。
  青云塔建成后,至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塔身三层以上倒塌。1848年(清通先二十八年)守道陶梁,知府初宿藻、知县俞昌烈、署县金人门等倡捐重建石塔。1877年(清光绪三年)塔顶因雷震倾圯(光绪五年)知府英启劝捐鄂东八属集资修复。
  青云塔自下而上各层塔中心均开有直径15厘米圆孔,圆能直线相通。1938年春,有雷电绕塔轰鸣,塔顶二层倾斜移位,只剩五层以下圆孔在垂直线上,不可见底。青云塔建塔之始,层层檐出,八角有铜铃,现在仍可见挂铃残迹。想当年风吹铃响。半个黄州城又听见铃声悠扬,何等悦耳。
  黄州青云塔原来的四面八方基座上有建有石栏,现已无存。只是塔顶上生有一棵朴树,如今已形可巨伞,大旱不枯,严冻不死,远望去,树繁叶茂,绿绿有荫。据林叶部门勘察,此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矣!
    黄州不仅有塔还有庙。安国寺算不得古庙,那是现代修的,香火虽旺,却不可与古庙同日而语。
    黄州有几千进士,就会有考场,有考场就会有文庙。黄州的文庙,几乎被人遗忘,因为今天寻它,几乎踪迹全无,仅剩下一个“考棚街”的虚名。
    黄州儒学始建于宋代,儒学宫址在黄州城东。由于战争及天灾的破坏,文庙几近毁损,明、清时期陆续重修重建。清光绪初年,学宫移至清准大门内即今天的市实验小学处。当时,学宫大门为戟门,二门为棂星门,后为泮池,池上有石桥。过桥为大成门,再进为大成殿,正中央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两侧供”,“亚圣颜回等七十二贤人”的牌位。大成殿后为崇圣殿,再为尊经阁。大成殿东西两庑,共列祀历代79位先贤和61位先儒。
  现存的房屋实际是儒学宫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即大成殿,是清代建筑。因多经战乱,到清末,该殿也已破败。民国初年,黄冈县政府捐资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屋内大梁上有文字记载)。到1959年,政府部门在该处开办黄州第一所小学——黄师附小。2002年,大成殿使用单位黄冈市实验小学集资再次维修。维修的的大成殿(文庙)面貌焕然一新。
  文庙,俗称“考棚”,为歇山顶古代宫殿式建筑,黄瓦红墙,木质结构,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学校在该殿内开办了图书室,成为师生们阅读的场所。殿前的泮池,经过校方维修,保存完好。
黄州算得上是一位风姿绰约的老人,风霜厚重,白发飘飘,虽有红火闹腾的少年、壮年,却无红霞满天的晚年。
   我们欣赏黄州的昔日,更期待黄州的未来,我们不期待黄州有“夕阳红”,我们期盼黄州永远是鲜活的少年。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