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行事惊天地落笔泣鬼神

来源:作者:李满喜时间:2012-06-14热度:0

          ————傅山《丹枫阁记》 书法艺术浅析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今太原市尖草坪区),又号啬庐。他是明未清初时期极有影响的人物,一位极具民族气节的士人,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和书画家。他在诸子、他在诸子、文字、声韵、诗文、史部、书画、医药等领域研究,格局开阔,蹊町自辟,均有所建树,又在诗文书画的创作和理论上成就卓著。
   傅山生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卒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在明代度过了三十八年,入清度过了他的中年和晚年,其传世的书法作品大部分是在清代创作的。傅山的书法渊自家学,他家庭背景优越,祖上曾和晋王府结姻,祖父和叔父都为进士,傅山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他禀赋颖异,所以他出名很早。崇祯十年(1637),他为了给遭受诬陷的山西提学袁继咸鸣冤,和友人率同学上京请愿,几经周折而获成功,使他“义声闻天下”,成为山西文化界的青年领袖。
   明朝灭亡后,傅山着朱衣作了道士,以行医为生,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辞而归。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悲痛异常,再也经受不得如此打击,不久则撒手人寰,与世长辞,时年77岁。
   在王義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后,傅山的《丹枫阁记》算得上是行草艺术的精品。丹枫阁,清初祁县戴廷栻建造的一座楼阁,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阁楼后被焚毁,仅存傅山题写的牌匾,现存于乔家大院,傅山书就的《丹枫阁记》现藏于山西博物馆。
   清顺治十七年(1660),傅山好友戴廷栻(山西祁县人)自述作了一梦,然后“经始阁材,构如其梦” ,然后写有丹枫阁记,并请傅山书写。戴廷栻 在祁县城内兴建得这座三间四层规模宏大的“丹枫阁”, 实际已成为为作明朝遗民秘密活动的据点。文中“梦与古冠裳数人,步屧昭余郭外” 。时值清兵入关后强令剃发,接着改服旗装,上至官员,下至走贩,服装发式与前已大不相同。这所谓“古冠裳” 就是指明朝的服装发式。文中用晦涩的语言,委婉地表述了怀念明朝及寻求同志、立志反清的意向。
  《丹枫阁记》,以作梦和梦语等晦涩的语言,委婉地表述了怀念明朝、思念同志之情。写好后请傅山书之,并加题跋。这种志同道合之事,傅山慨然允之,乘兴而书,一气呵成。此册页第一部分是抄写戴廷栻的文章,傅山以颜体笔意的行书写得认真仔细。写完后,落款为:“昭余戴廷栻记,松侨老人真山书”,下分别盖“戴廷栻印”阴文印和“傅山印”阴文印各一枚。紧接着,傅山写跋,随想随写,越写情绪越激动,越写越流畅,行草变成草书。末了,绢已写满,在角落里挤得紧紧地写了结束语:“既为书之,附识此于后”。 由于傅山是为最要好的朋友书写,心情极佳,思想舒畅,书写随意流畅,是傅山难得的佳作。
   傅山生活在政治上动荡不安,思想文化急剧变革的明清鼎革时代。作为明代遗民,傅山始终抱着恢复朱明王朝的夙愿,一直不愿与清廷合作,因而后半生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反映到他的书法审美趣味上,便十分反对自明初开始的在书坛上流行的熟媚绰约、轻滑流利之风。傅山此件书法作品酣畅淋漓,体现了他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归池既倒之狂澜矣。”的书法观。整幅作品径以傅山“丑拙” 面貌来矫正“巧媚”的流行书风,可谓惊骇俗。使人感到“不假修饰,任其丑拙” 的质朴之美。
    傅山在帖学走向衰微,时代书风面临重大转变的历史关头,以老庄崇拙朴,尚天然的美学思想为基础,乘时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与浪漫主义书风的大势,骋反潮流的精神,高举反巧媚、尚丑拙、倡天机的大旗,这就为清代中后期碑学的兴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其对中国书法美学的价值和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