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游武夷山记

来源:作者:李满喜时间:2012-06-13热度:0

    从厦门出发,要坐一晚的火车方能到达武夷山,对于身处七月的东南,溽热可想而知,但武夷山的美是早吸引了我们的,大家便痛快的结伴而行,踏上了武夷山之旅。
    横跨闽赣两省数百公里的武夷山脉,群山纠葛,峰叠水绕。其主峰黄冈山,海拨2158米,有中国东南屋脊之称。而我们要登临得天游峰所在的这个武夷山景区,只能称是武夷山脉的余波了。自古以来,人们通常游玩并著文赞颂的武夷山,指的并不是气势磅礡的武夷山脉,而是我们脚下的已被定为国家风景区的这一片山水了。
   天游峰海拔408m,相对高度215m。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登山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也相随而上。登山之妙,妙在登高后之望远,沿阶而上,可谓三步一景,五阶一妙,使人忘记了登山的疲惫。沿着只可容二人错身的台阶而上,山下的景致渐次映入眼帘,九曲溪似一条弯带浮现在眼底,恰有一排竹筏从溪上而来,乘筏人欢愉的笑声飘来,也使我们登山之客平添了喜悦。山之半腰有一平台,侧立一石碑,书有天游二字。我们在此略一小憩,抬眼望去,九曲溪已如一细带飘于我们脚下。大家略一停顿,继续往上攀登,及至峰顶,见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此语不为虚言。
   从峰顶而下,道路颇为平缓,两侧参天古木夹峙两旁,其间莺啼鸟鸣,余音绕人。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飘逸潇洒。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其中最大一幅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古人云:“飞泉响落睛疑雨,古木浓荫夏亦寒” , 亦写出了此中佳景。
   武夷之势在山,武夷之秀当在水了。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珠,将三十六峰连为一体,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的独特自然美景。由于水绕山行,山临水立,山水交融,滩潭交错,山不高而有山之势,水不深而显水之灵,身临其间,如观画幅之感。我们乘坐竹筏顺溪而下,当地人叫竹排,将几根碗口粗的大楠木竹拼在一起,就成了一只约有一米宽的竹筏,上置几张竹椅,我们乘坐其上,仰观山之形胜尽在眼前,俯察水之清澈尽收眼底,一卵石,一水草,似可伸手而触。
    溪水在这武夷山中,共有九曲十八弯,十公里流程。古人游九曲溪,多半是从武夷宫下上船,逆水行舟到星村码头上岸。现在改过来了,我们从星村码头上竹筏,一路顺流而下,自九而一,用船工的话说是:“顺水飘流,倒着看山” 。九曲之溪,一曲有一曲的名堂,船工讲来,娓娓动听。忽手一指左侧一峰,似神女;又顺手一点右侧一巨石,像虎。在这神话与现实之间,游客的兴致被撩到了极致。竹筏轻快的在溪上游走,转眼间便到了五曲、六曲之间,此时,两岸山势夹得更紧,此时奇峰相叠、嵌空而立,似有压顶之势,忽筏头一转,眼前顿然开朗,水势也平缓下来,两筏错身之际,筏上之水撩水而戏,相戏而笑。船公此时向我们接连介绍,左岸此是接笋峰、大隐屏、天游峰,右岸为仙迹岩、天柱峰、老鸦石,细一打量,不但各肖其形,各争其势,而且仿佛还有纠缠争搏之意。忽天色阴暗下来,转瞬间雨丝飘落,整个九曲溪及我们筏上之中忽置身于烟雨迷濛之中,船公并不介意,恬然自得,只是将筏撑得更快。
   竹筏靠岸,雨势已减小,我们沿着石子铺就的小路而行,细细品味起了这武夷山的文化之源。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在溪上乘筏时看到得悬崖绝壁上遗留的如悬棺般的“架壑船”和“虹桥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武夷之名显当有朱熹在此建院讲学。他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构筑了中国宋代至清代七百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朱熹从十四岁到武夷山,直到七十一岁去逝,在 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五十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可以说山以人而愈彰,人以山而仁静。因为朱熹,武夷山才有了一个“东南理窟” 的美誉。
   眼前的九曲溪,当是朱熹与我等人看到的当并无二致,夫子临川而叹“逝者如斯” ,而今天的我们当不须有此感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