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庄里访聊斋
来源:作者:李满喜时间:2012-05-24热度:0次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这是乔羽老先生为电视连续剧《聊斋》所写的主题曲的歌词,至今想来仍不时回荡耳边。对于我们这代人,对于聊斋的记忆当然还是要从那部电影《画皮》开始的,那时年少,父母带着去影院,每到恐怖画面,便要用手遮了我的双眼怕我看了害怕。记得第二次看时,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了,那时再看这部电影自然更对狐仙神怪的法术更感兴趣了。接着看到得便是这部电视剧的上映,记得片头是暗夜里一盏忽明忽暗的灯笼移来飘去的镜头,颇有些幽玄之意。
上到中学,对于《聊斋志异》,对于作者蒲松龄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于老先生一生困顿,屡试不中的境遇是很同情的,也为那时科举制度的黑暗而痛恨。想来对这样一位赋有高才,沤心沥血写就巨著但生前竟然未能目睹文集出版的老人我们是该投去深深得敬意。
来到淄博市淄川区,能够深深的感到家乡人对老先生浓厚的感情。说实话,我对山东人的脾性是并不陌生的,生活中接触到的山东同事,总是给人一种豪爽耿直的感觉,似乎大多数人身板较之当地人魁梧,真应了“山东大汉” 的称谓。山东人说话我听起来也并不觉得吃力,口音重,语调也很高,如果在路上遇到两位很久不见的山东人,双方会很热情、很大声的打着招呼,给人一种很爽快的感觉。以这样直来直去的性格,我想他们在生活中是不会很热衷的谈论神狐鬼怪的,那同为山东人的蒲松龄为何又以这样的题材创作出这部巨著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蒲家庄。
蒲家庄位于淄川区,近几年当地全力打造蒲松龄故里的文化品牌,我们坐车直接到了村口,村子门楼上写着仙郡二字,大家打趣说跨过这道门,我们便为成仙之人了。一条村道由东向西直通下去,两旁是旧时山东人家那种常见的小院,错落有致,街巷通幽,沿街门面现在大多开起了旅游纪念品商店,倒也因地制宜。来到蒲松龄故居,门脸不大,现在已修茸一新,大家争相在此留影,步入院内,导游向我们介绍起了故居的布局陈设,院内塑有蒲松龄雕塑,仰首而思,似乎正在构思作品,人物略显清瘦,旧时文人形象。我们来到正房时,导游介绍这便是当年蒲松龄起居之所,门口嵌石而刻有聊斋二字,房屋并不宽敞,布局狭促,正厅中挂着一幅蒲松龄画像,已是老年时所绘,据说本人看后十分满意。画中人物端坐,目视前方,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列简想来当年蒲松,龄家境也当拮据,常为生屋中陈计发愁。简单整洁,先生早有文名,十九岁时曾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时运不济,此后屡试不中,直到七十一岁时才成岁贡生先生在本县西铺村做塾师近四十二年。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故居著作陈列室与生平事迹等展室,对于蒲松龄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更加叹息于先生命运多舛的一生。
蒲松龄禀赋极高,在那样一个时代,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样的道路。但他不媚时俗,不畏权贵的性格想来也会使他的文笔中带有桀骜不驯的文风,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如何能够见容于腐朽的八股取仕制度。那些考官只会以陈词滥调为标准,只会以循规蹈矩为经纬,可叹先生这一腔报效家国之志不得施展。满腔悲愤只能寄于笔下,通过那花妖狐魅来痛陈这世间的不公,来鞭挞那丑陋的人物。但我们阅读此书时没有感到悲观,相反,通过作品我们读到了这世间存在的真善美,那些普通人身上善良的本真,那些所谓花妖狐魅不知比那些所谓正人君子高尚几许的品格。
蒲松龄定当是一个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人,家乡的山川风物滋养了他,齐鲁大地的先贤典籍滋养了他。他的恨,是对黑暗现实的挞伐,而这正源于他对善良人们无尽的爱。他之所以描写的虚幻幽冥世界,是他直视了那黑暗时代的批叛与控诉。我想我找到了那个疑惑的答案。
蒲松龄就这样困顿了一辈子,就这样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就这样写了一辈子。
蒲松龄终其一生连自己文集末能看到印行,但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史上《聊斋志异》是光芒四射的。
历史是公正的。
(编辑:作家网)